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9篇
  8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土高原旱塬区玉米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旱塬区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过渡区,土壤水是影响该地区玉米生长的主要因素。运用黄土高原旱塬区董志塬所在地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5年玉米试验田土壤湿度及产量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分析1981—2015年这35年间土壤水的变化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旱塬区玉米全生育期土壤平均贮水量呈高—低—高的抛物线状变化趋势,贮水量最大时期为乳熟期至成熟期,最小时期为拔节期至抽雄期;土壤耗水量呈低—高—低的抛物线变化趋势,最大时期为拔节期至抽雄期,最小时期为播种期至七叶期。35年来土壤深度为50 cm的土层贮水量、耗水量均呈下降趋势;玉米产量受抽穗期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最大。土壤深度为50 cm的土层贮水量及耗水量对玉米单产的最大影响均出现在7月中旬,分别为21、27 kg/(hm~2·mm)。建议采取有效保墒节水技术措施,减轻玉米关键生育期土壤水分不足对生长的胁迫。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天水市苹果、葡萄、桃、樱桃、、核桃、板栗6种主要特色林果的生态气候特征,确定了适宜的气候生态指标及主要气象灾害,并提出注意适地建园,提高栽培管理技术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气温变化对甘肃陇东黄土高原果树开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陇东黄土高原1984~2006年木本植物物候观测资料及种植试验期间的逐日气温资料,依据积温法分析了冬季平均气温、<0℃的负积温对果树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平均气温与芽开放—开花盛期≥0℃的积温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线形关系,冬季气温每升高1℃,芽开放—开花盛期所需≥0℃的积温增加6~8℃.d,冬季<0℃的负积温与芽开放—开花盛期所需≥15℃的活动积温呈二次曲线关系。虽然冬季气温升高,使芽开放—开花盛期发育所需的积温增加,但是,春季气温的较大幅度升高,补偿了这个时段发育热量的需要,发育日期非但未推后,而且有所提前,增加了果树春季开花受冻的危险,给林果业生产带来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运用陇西黄土高原6个农业气象基本观测站土壤湿度资料(1982~2000年),分析了该地域土壤水分构成特征及0~200cm土壤水分运行、变化规律,拟合了100cm土层内土壤贮水及水分累积耗散曲线,分季节评述了区域内各地水分有效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降水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根据冬小麦的生长及水分利用特点,依据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6年冬小麦生育期物候观测资料,建立了估算水分适宜性的水分适宜度模式,分析了天水市冬小麦生长期间的水分适宜性。[结果]水分适宜度模型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冬小麦的水分适宜性动态变化及与产量的关系。从1981~2006年,冬小麦冬前生长期的水分适宜度上升明显,以每10年0.02的速度上升;越冬期的水分适宜度逐年降低,以每10年0.01的速度下降。[结论]冬小麦的越冬期和拔节生长阶段水分的适宜性最好,旺盛生长阶段的水分适宜性最差。  相似文献   
6.
姚小英  蒲金涌  杨小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616-12618
运用天水市7个国家气象站1961—2008年温度极值及相关天气现象资料,分析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自1961年以来,该地年平均最高气温以0.36℃/10年的速度升高;年平均最低气温以0.40℃/10年的速度升高。增温幅度最大的时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最低气温≤0℃的日数以0.33d/年的速度递减;年平均最低地表温度以0.44℃/10年的速度增加;年极端最低地表温度以1.40℃/10年的速度增加;年结冰日数以0.33el/年的速度减少。温度极值及相关天气现象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种植业的布局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7.
天水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蒲金涌  姚小英  王立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575-10577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天水市2004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水市2004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9785hm2,比全国水平低0.52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7hm2,比全国水平低0.03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41hm2,超载率为72%,生态压力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缓解天水市生态压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广东省2010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广东省经济活动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及其影响程度,为识别和衡量广东省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制定城市建设策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广东省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5188 hm2,主要由耕地足迹和能源足迹构成,人均生态赤字为2.078 hm2,远高于全国、全球平均水平。总人口生态足迹赤字为2.17×108 hm2,生态超载力达到4.7倍。与2001年相比,10年来人均生态足迹的总需求上涨了84%,其中林地和耕地涨幅剧增。而生态总供给则下降20%。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强度与日俱增。建立集约型、节约型及生态型生产及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广东省保持可持续发展劲头的主要途径和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草地系统的安全健康关系到当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运用1978-2008年天水市关山南麓地区历年畜群数及清水、张家川气象站牧草生长期历年日照时数、平均温度及降水量测量值,构建评价该地草地压力的指数模型分析该地区畜群数、草地生产潜力及草地压力指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30年来天水市关山南麓地区畜群数随年份以1.76×104羊单位/a的速度逐年增加,草地生产潜力变化不大,草地生态压力指数以0.02/a的速度逐年上升。近5年来草地严重超载,畜群数已超过了草地的承载能力。适当限制畜群规模及扩大草地面积是未来当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干旱是影响甘肃省冬小麦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运用1971—2010年甘肃省冬小麦主产区8县(区)气象站降水资料及冬小麦产量资料,分析了40 a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建立了干旱影响冬小麦产量的风险评估指数,对冬小麦在不同季节受不同等级干旱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春旱以陇东黄土高原出现频率最高,为0.35~0.39 次·a-1;徽成盆地及两江流域出现频率最少,为0.18 次·a-1;初夏旱出现频次最高的地区为环县,为0.35 次·a-1,最少为西峰、成县及秦安;伏旱出现频率最高地区为环县及麦积,最低为张家川;秋旱出现频率最高为环县,最低为武都。各地干旱均以轻旱为主,其次为中旱。40 a中,20世纪90年代干旱出现频次最多,80年代最少。进入21世纪,秋旱发生频次明显减少,春旱则有相对增多的趋势。冬小麦全生育期徽成盆地及两江流域受旱灾影响风险最小,种植保险率最高,为92%~93%;其次为关山区,种植保险率为91%,干旱风险较小;渭河流域及渭北旱区风险较大,种植保险率为88%~89%;陇东黄土高原种植保险率最低,为83%~85%,冬小麦生长受干旱胁迫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