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斑马鱼仔鱼人工开口饲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斑马鱼仔鱼对营养需求的特点研制出微膜、微粘两种配合饲料,对其物理性状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以蛋黄为对照饲料的饲喂试验(20d)。结果表明:(1)微膜饲料的各项物理性状指标均好于微粘饲料;(2)试验鱼的存活率以微膜组为最高,蛋黄组最低,推测与饲料对水质的不同影响有关;仔鱼生长情况以蛋黄组、蛋黄 微膜组为最好,其次为微膜组。研究认为,所开发的微膜饲料与微粘饲料均可作为斑马鱼仔鱼的人工开口饲料,而微膜饲料与蛋黄组合使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为了引进和推广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于2007年9月、10月分别从湖北购入亲虾和幼虾在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进行水泥池、稻田和土池塘三种条件下养殖;于2008年5月每周或半周测量一次体长体重,分别进行体长体重关系、个体出现率、个体相对增重率和体重体长比值的分析。结果表明:1.稻田克氏原螯虾体长体重的关系为:雌虾,y=0.0184x3.1984,R2=0.9506,雄虾,y=0.0113x3.4626,R2=0.9611,且雌虾生长匀速,雄虾生长异速,符合体重体长形态参数y=a*Lb;2根据个体出现率可知,水泥池和稻田生长的群体主要集中7.71cm-9.71cm之间,土池塘生长的群体主要集中在8.21cm-10.71cm之间,土池塘生长速度相对较快;根据生长集中区间的个体相对增重率可知,5月份稻田个体增重率最高,为24.13%,土池塘最低;体重、体长比值随着体长的变化趋势表明,稻田虾呈线性变化,水泥池和土池塘虾变化呈“S”型,趋向线性变化。可以认为,克氏原螯虾可在安康地区正常生长,且本试验条件下5月份稻田中克氏原螯虾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3.
草鱼脂质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鱼(CtenopIlaryngoclon idellus)是我国一种大型本土淡水鱼类,生长快,肉质好,深受消费者和养殖生产者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产量最大的淡水养殖对象.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于2002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水产养殖病害测报,至2010年经过连续9年的监测,已基本掌握全省水产养殖病害流行情况及特点。现结合2010年病害测报情况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指导渔业生产,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全省渔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与病害监测防治工作,是《渔业法》和《动物防疫法》赋予各级水产站的重要职能。为了加强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近几年陕西省先后制定了《陕西省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实施意见》、《陕西省水生动物疫情应急预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黄河中上游水域中特有鱼类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与鲇(Silurus asotus)主要形态学特征和血清生化指标,以期对兰州鲇的资源保护和人工养殖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兰州鲇的颌须长/全长显著大于鲇(P<0.05);眼径/全长以及口裂宽/全长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但兰州鲇眼径显著低于鲇(P<0.05);兰州鲇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显著高于鲇(P<0.05),血清钙(Ca)、磷(P)和白球比(A/G)显著低于鲇(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白球比(A/G)、尿素(BUN)、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两者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兰州鲇眼径较小,第一颌须较长,2种鲇在形态和血清生化指标上存在一定差别,在钙磷矿物营养代谢上有较大差异,而在蛋白与脂代谢强度上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安康瀛湖库区网箱不投饵养殖匙吻鲟的周年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7月6日至2009年7月4日在安康瀛湖库区进行网箱不投饵养殖匙吻鲟试验,结果表明,当年匙吻鲟鱼苗可长至0.5kg,一周年可长至1kg。水库网箱不投饵养殖匙吻鲟在安康瀛湖库区显示出较好的生长速度,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8.
安康地区利用家鱼产卵池培育匙吻鲟苗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又称匙吻白鲟、鸭嘴鲟,属鲟形目、匙吻鲟科,是原产于美国密西西比河和密苏里河流域的一种古老的大型淡水经济鱼类。其适应性强、生长迅速,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匙吻鲟的卵、肉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独特的长吻体型又使其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上世纪60年代匙吻鲟人工繁殖的成功使得匙吻鲟的人工养殖成为可能。我国南方省份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采用包括池塘和网箱养殖等不同方式进行养殖。匙吻鲟繁殖周期长,苗种价格昂贵,  相似文献   
9.
分别以豆油、菜油、混合油(豆油:菜油=1:1)作为脂肪源,制成3种试验饲料,饲养体重为(27.64±2.29)g的鲫57 d,对试验鱼生长、生物学性状、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测定,以综合评价豆油和菜油对鲫(Carassius auratus)的影响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菜油组和豆油组终末体重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混合油组(P<0.05);饲料系数、增重率、绝对生长率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内脏指数菜油组和豆油组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混合油组(P<0.05);菜油组的含肉率显著低于混合油组(P<0.05),两者与豆油组差异不显著;菜油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混合油组(P<0.05),两者与豆油组差异不显著;菜油组的肠体比和豆油组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混合油组(P<0.05);肠长比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菜油组的肥满度最高,混合油组最低,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豆油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菜油组(P<0.05),与混合油组间差异不显著;混合油组肌肉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菜油组(P<0.05),与豆油组含差异显著;鱼体肌肉水分、粗脂肪、肝胰脏脂肪含量及血清生化指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显示,豆油、菜油单独作为脂肪源对鲫生长、血清牛化性状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但豆油能够改善鲫的体形,提高鲫的肌肉粗蛋白含量,而2种油脂混合使用则抑制鲫的生长,其原因可能与鲫的消化道发育受到抑制有关.建议生产中使用豆油为鲫的脂肪源,并避免同时使用豆油和菜油.  相似文献   
10.
根据斑马鱼(Danio rerio)Myf-6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用鲤(Cyprinus carpio)肌肉组织总RNA,经RT-PCR扩增获得Myf-6基因开放阅读框(ORF序列)720 bp,GenBank登陆号为GU339054。编码239个氨基酸,与斑马鱼、大西洋鲑、刀鱼、河豚等同源性分别为90%、76%、76%和72%,但与哺乳动物如人、牛、兔、小鼠和绵羊的同源性较低,为59%~60%。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鲤Myf-6基因的mRNA表达特性,结果在心脏、肾脏、脂肪、肝胰脏、肌肉和脾脏中均检测到Myf-6基因的表达,并且在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Myf-6基因表达随着生长发育变化呈下降趋势,在较大规格试验鱼(500 g)的表达极显著低于其他两种规格(50~60 g1、20~130 g)试验鱼的表达(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