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2篇
  1篇
综合类   30篇
水产渔业   4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门禁系统、摄像监控系统监控、ZZSHUN智能化设备管理系统、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和搭建网络实验教学平台等现代化管理手段,进行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在有限的人力资源条件下,实现了实验室管理有序化、规范化、体系化和高效化,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王鲁  严峰  陈国华  骆剑  吴廷昌  邱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8909-8910,8913
[目的]改进驼背鲈的育苗方法。[方法]选择3龄以上的驼背鲈亲鱼进行海水网箱养殖,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释放激素(LRH—A3)混合悬浊液进行催产。通过向育苗池中定时定量加入高级虾片和EM茵的方法进行驼背鲈的育苗。[结果]驼背鲈仔鱼在水泥池水温22~26℃、盐度28%-32%、pH7.9~8.7的条件下,经30d培育,平均鱼体全长达3.3cm,仔鱼变态发育成幼鱼。[结论]驼背鲈可在室内池塘通过亲鱼人工催产获得受精卵,EM菌+高级虾片方法是经济有效的驼背鲈育苗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尼罗罗非鱼幼鱼游泳行为在不喂食时是否存在昼夜节律和光照周期的调节作用,设计了光周期为光照(L)∶黑暗(D)=12 h∶12 h,持续的黑暗(DD),持续的光照(LL),光周期为L∶D=6 h∶6 h和光周期为L∶D=2 h∶2 h。结果表明:(1)光周期为L∶D=12 h∶12 h时,尼罗罗非鱼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昼夜节律周期为(24. 3±0. 2) h;(2)尼罗罗非鱼的昼夜节律在持续的黑暗和光照下仍然存在,分别为(25. 1±1. 1) h和(25. 6±1. 0) h;(3)光周期为L∶D=6 h∶6 h时,尼罗罗非鱼仍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12. 6±0. 5) h;(4)在光周期为L∶D=2 h∶2 h时,尼罗罗非鱼的昼夜游泳行为仍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节律周期为(4. 0±2. 0) h。这些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具有以24 h为周期的内源性生物钟,但相比与外源性光照调控,内源性的生物钟对罗非鱼的调控较弱,外源性的光照周期才是调节尼罗罗非鱼幼鱼昼夜行为节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近交对大菱鲆体尺生长的动态影响,构建了非近交和2个不同近交水平的30个家系。在生长期内,定期测量了1 082尾个体的全长、体长、头长、体宽和尾柄高等体尺性状。选择三阶勒让德(Legendre)多项式为子模型,采用随机回归模型估计了这些体尺性状的遗传参数。考虑近交和不考虑近交作为固定效应的随机回归分析表明:近交显著地提高了所有体尺性状遗传力估计值。与远交组相比,近交导致了体尺性状不同程度的衰退,但衰退程度在2个近交组间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5个体尺性状之中,全长和体长表现出较为相似的近交衰退趋势,而体宽、头长和尾柄高表现出较为一致的趋势。与非近交组相比,全长和体长在350日龄前,近交系数0.25的个体体长性状并未出现近交衰退,反而有所提高,而近交系数为0.375的组,这2个性状表现出衰退。全长和体长的近交衰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0.25和0.375两种近交水平的群体在第400和第650生长日之间对体长的生长曲线几乎没有影响。在整个测量周期内,近交水平对尾柄高的生长曲线的影响几乎没有差异。而在第650生长日龄后,全长、体长和头长的近交衰退随着近交程度增加而加快。这些近交分析的结果可以用来指导大菱鲆配套系选育过程中亲本群体遗传纯化过程中的近交控制。  相似文献   
5.
梁箫  陈珂  陈艳文  刘钰珠  李一峰  杨金龙 《水产学报》2018,42(12):1869-1879
为探究5-羟色胺2A受体(5-HT 2A receptor, 5-HT2AR)基因在海水贝类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RACE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克隆了厚壳贻贝5-HT2AR 基因的cDNA全长,并分析该基因的时空表达。结果显示,5-HT2AR基因全长2 636 bp,开放阅读框(ORF)2 124 bp,共编码707个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与人、小鼠、斑马鱼、长牡蛎和虾夷扇贝等物种分别具有45%、45%、48%、49%和67%的同源性。厚壳贻贝雌雄成体各组织和器官中均有5-HT2AR基因表达,雄性中的鳃表达量最高,而在雌性鳃、外套膜和性腺中的表达稍高于其他组织和器官;推测该基因可能与厚壳贻贝的摄食、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及促进卵母细胞成熟有关。5-HT2AR基因在厚壳贻贝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且稚贝的表达量为眼点幼虫的1.4倍,推测5-HT2AR基因可能参与了调控厚壳贻贝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5-HT基因家族在双壳贝类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评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超大规格亲本(母本≥300 g, 父本≥400 g)繁育子代的养殖效果, 本研究以正常规格亲本(300 g≥母本≥150 g, 400 g≥父本≥250 g)作为对照, 比较了超大规格和正常规格中华绒螯蟹繁育子代 F1 在扣蟹及成蟹阶段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果差异。结果显示: (1) 超大规格组个体在豆蟹、扣蟹及成蟹阶段的平均体重均一直高于对照组, 其中扣蟹和成蟹体重分别于 9—11 月和 7 月差异显著(P<0.05); (2) 生殖蜕壳及性腺发育方面, 超大规格组雄体和雌体在 9 月 5 日至 9 月 25 日和 7 月 25 日至 9 月 5 日期间的生殖蜕壳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此外, 超大规格组雌体的性腺指数在性腺发育前期(9 月 10 日)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雄体则在性腺发育中期(10 月 10 日)显著较低(P<0.05); (3) 超大规格组在扣蟹阶段的产出重量和成蟹阶段的最终产量均高于对照组, 其中雄体在扣蟹阶段的产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4) 就规格分布而言, 超大规格组雌雄个体中大规格扣蟹(>12 g)及大规格成蟹(雄蟹>230 g, 雌蟹>200 g)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超大规格组中小规格扣蟹及小规格成蟹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 在扣蟹和成蟹养殖阶段, 超大规格亲本繁育子代相较于对照组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和更高的产量, 且子代中大规格蟹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由此认为超大规格亲本繁育子代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优势。  相似文献   
7.
长散布核元件-1(Long spread nuclear element-1,LINE1)是跳跃基因。前期比较基因组研究发现,南极鱼经历漫长的低温适应进化后,与南极圈外的同亚目鱼类相比较,在基因水平上LINE1的扩增效率高达8~300倍,但LINE1的扩增与鱼类抵御寒冷之间的关系尚未明了。本实验对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成纤维细胞ZF4进行了不同时间梯度的低温处理(18℃、5 d和18℃、30 d),同时对斑马鱼成鱼也进行了不同时间的低温处理(10℃,3 h、6 h、1 d、3 d、5 d)。采用RT-qPCR检测了LINE1的mRNA水平,并克隆了斑马鱼LINE1基因启动子区,利用Luciferase双荧光报告系统,在ZF4细胞中验证LINE15’UTR在低温压力下的生物活性。结果显示,短时间低温处理下,ZF4细胞中LINE1 mRNA水平有所降低,而在长时间低温处理中,LINE1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在成鱼中,短时间低温处理下,LINE1 mRNA水平降低;长期低温处理下,LINE1 mRNA水平显著升高。在ZF4细胞中发现,LINE15’UTR具有生物活性。在低温处理(18℃,3 d)下,报告基因信号减弱,间接表明LINE1启动子活性减弱。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压力会影响LINE1在鱼类中的表达。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LINE1在鱼类适应低温环境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低氧适应是水产养殖物种的重要性状,筛选用于改良低氧适应性状的分子标记及候选基因有助于鱼类耐低氧品种选育.在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遗传研究中,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广泛应用于性状相关标记和基因的发掘.本研究对鲤(Cyprinus carpio)养殖群体开展了低氧胁迫实验,选取了低氧敏感和低氧耐受的极端性状个体作为研究...  相似文献   
9.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为广温性贝类,自身存在特殊的防御机制以适应外界温度胁迫.为研究高温胁迫对缢蛏热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转录组中筛选的3类11个高温应答候选基因,即分子伴侣类基因(HSP70、HSF1、GRP94、BAG3、PDIA6和C...  相似文献   
10.
斑马鱼(Danio rerio)早期胚胎发育囊胚时期是胚胎发育过程的关键时期,利用i TRAQ蛋白质质谱分析技术,检测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囊胚sphere时期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并分析该时期表达的蛋白质的相应功能和参与调控的生物过程。以野生型斑马鱼发育至sphere时期即4 hpf的胚胎为样本,利用i TRAQ标记与LC-MS/MS串联质谱技术,结合数据库比对,对该时期表达的蛋白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鉴定分析。检测结果共鉴定到的总蛋白数为1 178个,利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功能分析,发现这些蛋白广泛参与了细胞信号传递、细胞运动和细胞骨架构建、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物质合成与代谢等各项重要的生命活动过程。研究表明,利用i TRAQ标记的方法可以对4hpf时期的斑马鱼胚胎中的蛋白质进行有效的分离和鉴定,并初步建立了斑马鱼早期发育关键阶段sphere时期的蛋白质组表达图谱,以期为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组学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