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35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水产养殖中常用的4种海洋微藻在粗放培养过程中所伴生的主要细菌。[方法]采用平板涂布的方法成功分离到5株可培养的海洋细菌,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的通用引物对单克隆菌落进行PCR扩增,所得PCR产物经测序和Genbank比对后,采用邻位相接法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并对其种属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研究表明,5株海洋细菌分属于α-proteobacteria和γ-proteobacteria两大类别。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的种属关系分析,5株海洋细菌分属于Porphyrobacter、Devosia、Ponticoccus、Marinobacter和Roseobacter5个属。根据其相近种的生理生化特征推断,这些伴生细菌在分解微藻胞外产物为微藻提供无机营养盐和分泌促生长因子促进微藻的生长等方面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在实际的微藻饵料培养过程中,应注意保留这些有益的伴生细菌。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在不同投喂频率条件下的生长、体成分组成和能量收支进行研究。实验设置4个投喂频率处理,分别每天投喂1(F1组)、2(F2组)、3(F3组)、4(F4组)次,共进行40 d。结果表明,F3组和F4组的刺参生长最快,其末体重均显著大于F1组和F2组(P0.05)。投喂频率越高,刺参的摄食量越大,F4组摄食量越高,为3.67 g/(d·ind),F3组和F4组刺参的摄食量均显著高于F1组和F2组(P0.05),但F3组和F4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饵料转化率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其中,F4组的饵料转化率最高,为9.70%,而消化率却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降低。投喂频率对刺参主要体成分组成影响不大。从各处理的能量收支方程来看,F1组和F2组的粪能占摄食能的比例显著低于F3组和F4组(P0.05),但占摄食能的比例均超过了50%,其呼吸能占摄食能的比例显著高于F3组和F4组。本研究表明,室内养殖刺参每天投喂3次最佳,排泄能和呼吸能较高可能是导致F1组生长不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野生与人工养殖褐牙鲆亲鱼肝脏、背肌及卵中硒、铁、锰、铜、铬、镉和铅等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野生褐牙鲆亲鱼肝脏中硒、铁含量均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铜含量则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其他各元素间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野生褐牙鲆亲鱼背肌中除硒和锰的含量显著高于养殖亲鱼外(P<0.05),其他各元素含量均基本保持恒定(P>0.05);野生褐牙鲆亲鱼卵中硒、铁和锰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其中硒的含量约为养殖亲鱼的1.7倍,铁的含量约为养殖亲鱼的2.0倍,而锰含量则为养殖亲鱼的2.8倍。养殖褐牙鲆亲鱼卵中镉含量与野生亲鱼相比高出78%(P<0.05)。两种亲鱼卵中铜、镉、铅3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莱州湾海域表层海水和生物体中双酚A含量进行调查监测。结果显示,莱州湾29个站位表层海水均有双酚A检出,浓度为7.6~152 ng/L,平均浓度为41 ng/L;该海域14种生物体中双酚A浓度介于ND~13.6 μg/kg之间;扁玉螺、脊腹褐虾和青鳞小沙丁鱼对双酚A的浓缩系数(BCF)较高,分别为137、133和124,鲬和银鲳较低,分别为40.1和45.6。莱州湾海域已经遭受双酚A污染,存在潜在的生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1年6月中旬(前调查)、7月上旬(中调查)和7月中旬(后调查)黄河口海域3航次大型底栖生物调查资料,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次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100种,其中多毛类和软体动物种类数占79.0%,棘皮动物仅占3.0%。调查期间黄河口海域多毛类和软体动物在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上均占有优势地位,3次调查优势种均为中小型的软体动物和小型多毛类动物。3次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分布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均出现较大变化。前调查和中调查,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接近;而后调查与前调查、中调查相比,丰富度指数更低,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更高。群落中多毛类比例较高而棘皮动物比例较低,表明黄河口海域底栖生物群落处于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状态。多样性分级结果表明,3次调查多样性指数均为差级,后调查丰富度指数为差级,前调查、中调查丰富度指数虽为中等,但非常接近差级。与历史资料相比,棘皮动物生物量已经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6.
采用静水法生物测试研究了茶子饼溶出物对海蜇幼体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海蜇幼体对茶子饼溶出物的反应极其敏感,随着茶子饼溶出物浓度的上升,死亡率也随之上升,中毒幼蜇表现出变白消融的死亡症状。经统计分析,茶子饼溶出物对幼蜇的24、48、72、96小时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94、0.88、0.85、0.84mg/L,安全浓度为0.23mg/L。因此,建议在海蜇养殖过程中如用茶子饼清池。应施用完后全部换水,再取新换水检测24小时内对幼蜇的影响,如无影响才可投苗。  相似文献   
7.
水温18.2-21.9 ℃和盐度30-32下,在室内200 L塑料水槽中添加不同的碳源(葡萄糖、蔗糖、玉米淀粉、地瓜粉等)形成生物絮团,养殖体重(0.9±0.1 )g/只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幼参2个月,探讨水体中的生物絮团对其体内主要消化酶和免疫性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水体中添加淀粉、蔗糖有利于提高幼参体内消化酶(淀粉酶、蛋白酶)的活性。复合碳源组(葡萄糖:果糖:蔗糖:玉米淀粉:地瓜粉=0:3:4:2:1)幼参胃蛋白酶活性(10.63 U/mg prot)显著高于其它组,复合碳源更利于提高幼参胃蛋白酶活性。复合碳源组(葡萄糖:果糖:蔗糖:玉米淀粉:地瓜粉=1:2:4:1:2),幼参体壁中ALP活性最高,为2.66 U/mg;而玉米淀粉组中,幼参体液中SOD活性(204.66 U/mg )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 < 0.05)。添加碳源后制得的生物絮团可以提高幼参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乙酰甲喹在鲤鱼肌肉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乙酰甲喹(Mequindox)在鲤鱼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为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基础数据。【在水温(15±1)℃条件下,给鲤鱼单次口灌乙酰甲喹(10 mg/kg)后,定时取样,采用HPLC法测定肌肉中药物浓度。结果表明:通过DAS 2.0药代动力学软件非房室模型统计矩原理计算各项参数,主要动力学参数分别为:消除半衰期t1/2为0.17 h,达峰时间Tmax为0.50 h;最高药物浓度Cmax为761.75 μg/L;总体消除率CLz/F为42.59 (L?h/kg),1.5 h后几乎检测不到原药。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表示可能存在肝肠循环或胃肠循环。乙酰甲喹在鲤鱼体内吸收良好、代谢快、体内残留少。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建立了同时测定海洋沉积物中辛基酚、壬基酚、双酚A残留量的气相色谱质谱法。实验样品用甲醇超声萃取,经铜粉、石墨化炭固相萃取小柱净化,七氟丁酸酐衍生,HP-5ms柱分离,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方法回收率84.3%~94.5%之间,4-N-辛基酚、壬基酚、双酚A定量限分别为0.25、0.15、0.15μg/kg。该实验定量准确,可满足对沉积物中烷基酚类化合物的定性确证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6-2007年威海湾4个航次营养盐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海水中无机氮(DIN)、磷酸盐(PO43--P)和硅酸盐(SiO32--Si)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典型相关性。结果表明,NO3--N是DIN的主要存在形式,比例达50%以上。营养盐季节性变化明显,秋冬季DIN和PO43--P浓度较高,春夏季较低,SiO32--Si的变化则相反。四季DIN和PO43--P浓度均大于浮游植物生长阈值,仅冬季SiO23--Si浓度低于浮游植物生长阈值。冬季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是Si,其他季节具有P限制的潜在性。营养盐和环境因子具有较大的典型相关性,其中,盐度、pH和NO3--N、PO43--P、SiO23--Si相关性最大,典型相关系数达到0.9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