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6篇
  2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渔业科学数据智能RSS阅读器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传统RSS阅读器在实际应用中接收大量冗余信息的问题,提出一种智能化的RSS阅读器。该阅读器基于渔业科学数据平台,采用向量空间模型,运用中文分词、对象持久化等技术实现智能原理,设计实现了智能化RSS阅读器。实验证明:该阅读器的过滤有效性为86.2%,过滤准确性为82.4%,能够较好地过滤掉与用户不相关的信息。应用结果表明:渔业科学数据智能RSS阅读器的实现可使用户获得更精准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Web系统性能测试以验船师考试系统作为测试对象,结合系统性能测试复杂、多用户负载模拟难度较高的现状,重点针对该系统应用的实时性、稳定性和容错性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LoadRunner的面向验船师考试系统的性能测试方案,对考试系统的关键环节、资源分布情况、硬件性能进行测试。在对测试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性因素,提出了系统性能优化方案,并对系统进行调优。通过对验船师考试系统的性能测试及优化方法的研究,解决了该系统的性能问题,为Web应用的性能测试提供了有效的测试及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3.
徐硕  鲁峰  郭宇东  王宇  李奥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12):139-151
渔业船联网工程是通过在渔船上搭载信息感知、处理和传输装备,从而实现船与船、船与岸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智能化服务,在渔业生产、海上通信、安全管理、渔政执法及海洋探测等领域具有的重要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分析了渔业船联网工程体系的应用现状及演化趋势,详细总结了渔业船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梳理了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围绕渔船探测、海洋通信、数据融合与挖掘等重大需求,分析了中国渔业船联网发展在基础研究、平台建设、尖端技术、装备工程、标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障碍,指出了中国渔业船联网工程体系科技创新发展对策,提出了以“突破关键技术、研发核心装备、构建基础平台、形成创新能力”为目标、以“探索期、部署期、拓展期”为路线的系统工程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抗生素进入水体易堆积在水体下层或者底泥中,对水生生物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本实验旨在探究恩诺沙星在渔业下层水体中的消除规律,以及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生成情况。实验选取了渔业水环境中常见的环境因素(温度和pH),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通过正交实验研究这两个环境因素对恩诺沙星(ENR)在水体中降解的影响,同时检测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CIP)的生成及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9个处理组中ENR的半衰期变化范围为13~32天,消除率范围为44%~80%。根方差分析可知,pH变化对恩诺沙星的降解有显著影响,而温度变化对其影响不显著,在温度为25℃和pH 5的条件下,恩诺沙星的消除率最高。此外,在实验过程中检测到环丙沙星的产生,其在实验开始的第7天,在pH 5和温度为25℃的条件下浓度达到最高(10.8 ng/mL),之后逐渐降低,在第26天时浓度降低到0~0.16 ng/mL之间。本研究明确了环境因素对恩诺沙星降解的影响,为减少养殖环境中残留的恩诺沙星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十年间海水养殖产量与13个相关因子的关联度进行评价,计算每个因子与海水养殖产量的灰色关联系数和灰色关联度,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确定各因素对海水养殖产量的影响度。分析结果表明海水养殖产量的主控因子为:海水加工产品数量、水产品加工产值、海水养殖产值、水产苗种产值、渔民人均纯收入和海水养殖面积,影响度分别为:18.10%、16.69%、13.74%、13.65%、8.96%和8.67%,总影响度达79.81%。该结果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影响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的主要因子,可将其作为制定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政策和建议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兼具网箱养殖功能的浮式防波堤结构,为深水浮式防波堤和深海网箱养殖提出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不仅解决了海洋工程与海水养殖争地的矛盾,基于防波堤开展养殖的模式更较大降低海水养殖的成本。通过对浮式防波堤兼做网箱的结构进行物理模型试验,得到该结构在不规则波作用下,不同吃水深度、网箱深度以及周期对其水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周期波浪作用下,网箱深度为0.1~0.15 m时结构的水动力特性最好。该结构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渔业生产大数据是在养殖、捕捞、加工、流通、管理等活动中产生的原始性数据,对提升渔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渔业转型升级、促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和使用价值。本研究以中国渔业高质量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分析渔业生产大数据中心的特点与应用需求,提出涵盖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应用全链条的渔业生产大数据中心体系架构,围绕渔业生产大数据采集监测网、资源调度分中心和数据主中心制定渔业生产大数据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并基于大数据应用视角,明确渔业生产大数据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标准体系、规划布局与实施路径。研究表明,建设由水产养殖监测网、海洋捕捞监测网、加工流通监测网、水产养殖分中心、海洋捕捞分中心、加工流通分中心、市场监测分中心、管理服务分中心及渔业生产大数据主中心构成的分布式工程体系,形成渔业生产过程动态监测与态势感知能力,对提升我国渔业生产与管理水平、加快数据融合应用、实现渔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为进一步具体开展渔业生产大数据中心建设提供设计蓝图。  相似文献   
8.
为优化射频识别系统(RFID)性能,达到便捷高效管理和保障渔业安全生产,在对现有ALOHA算法的分析基础上,基于最优化原理提出一种改进型动态帧时隙ALOHA防避碰算法。该算法根据标签的数量动态,改变帧时隙的长度。运用改进的动态帧时隙算法对标签数量进行精确估计。通过仿真比较,在标签数量大量增加或者数量很少的情况下,改进后的算法使系统吞吐量最大达到了43%。当标签个数变化时,系统的吞吐量变化并不大;系统响应时延在标签数量变多的时候相比传统算法优势明显,响应时间几乎减少一半。相比传统算法,改进后的算法在系统吞吐量、系统响应时延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提高了整个射频识别系统的性能,较好的适应了系统要求。  相似文献   
9.
杨海乐  沈丽  何勇凤  田辉伍  高雷  吴金明  梅志刚  魏念  王琳  朱挺兵  胡飞飞  龚进玲  杜红春  段辛斌  邓华堂  王导群  朱峰跃  李云峰  吴凡  茹辉军  张燕  李君轶  杨俊琳  周运涛  方冬冬  王银平  蔺丹清  杨彦平  李佩杰  刘思磊  杨健  庄平  王思凯  张涛  杨刚  杨文波  袁立来  曹坤  徐硕  刘慧媛  梁志强  王崇瑞  李鸿  袁希平  杨鑫  傅义龙  张燕萍  章海鑫  陶志英  王生  高小平  金斌松  李柯懋  王国杰  简生龙  李英钦  薛晨江  雷春云  薛绍伟  孙昳  朱滨  邵科  胡兴坤  熊美华  杜军  何斌  颜涛  黄颖颖  邹远超  谢碧文  王永明  李斌  刘飞  张瑶瑶  范飞  王志坚  黄静  辜浩然  葛海龙  但言  李燕  王恕桥  张闯  周路  王雪  曾圣  向燕  何绪刚  覃剑晖  夏成星  侯杰  石义付  高立方  朱志强  沈红保  杜耘  段学军  熊嘉武  杨德国  刘绍平  倪朝辉  张辉  刘凯  赵峰  李应仁  王剑伟  危起伟 《水产学报》2023,47(2):029301-029301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了落实长江大保护,农业农村部统筹部署设立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2017—2021)。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总牵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技术总协调,联合流域内外24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对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及分布、鱼类资源量、濒危鱼类、长江江豚、渔业生态环境、消落区、捕捞渔业和休闲渔业等7个专题开展了系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长江历史(2017年前)分布鱼类记录有18目37科163属443种,本次调查中有135种鱼类未采集到,新采集到15种外来鱼类;(2)当前鱼类资源数量约为8.86亿尾,重量约为12.48万t,仅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的27.3%、80年代的58.7%,流域性优势种为鲤、鲫、鲢、黄颡鱼、短颌鲚、鲇、蛇、草鱼、光泽黄颡鱼、?、鳜、铜鱼、翘嘴鲌、鳊、鳙,重量占比达50%,数量占比达45%;(3)长江流域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鱼类29种(属),本次调查共记录到15种,白鲟已被IUCN认定灭绝,鯮和鲥已多年未见野生个体,长江鲟被IUCN认定野外灭绝,中华鲟、胭脂鱼和松江鲈多年未见自然繁殖;(4)2017—2021年,长江中下游干...  相似文献   
10.
利用SWAN模型模拟硇洲渔港附近海域的波浪场,推算外海-10 m水深处重现期波浪要素结果和实测值基本一致,进而推算得到北港区边界不同水位不同重现期条件下的波浪要素,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