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6篇
林业   7篇
农学   51篇
基础科学   1篇
  22篇
综合类   226篇
农作物   50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5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6 毫秒
61.
【目的】探索微流控芯片电泳方法在PCR产物检测方面的效果,并建立针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的微流控芯片电泳检测方法,弥补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在试剂消耗、所用时间、安全性方面的缺陷。【方法】通过对TYLCV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后,在该基因组中相对稳定的位置设计引物,同时兼顾引用已被研究者研究过的引物,对这些选择的引物进行特异性、稳定性、灵敏度等方面的验证,筛选出用于后续试验的引物。选择DNA标准物φX174/BsuR I(Hae Ⅲ) marker,分别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微流控芯片电泳,对二者在耗材、耗时和灵敏度方面进行比较,确定微流控芯片电泳在核酸检测方面的应用价值。利用筛选出的其中1对引物对番茄叶片的实际样品进行PCR扩增,随后通过微流控芯片电泳对其进行检测,以此探讨微流控芯片电泳在病毒检测方面的检测效果。【结果】共筛选出14对TYLCV备用引物,其中2对引自文献,12对为本文设计,每对引物均可满足微流控芯片检测要求。选择其中1对引物TYLCV-T作为随后的研究对象。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微流控芯片电泳对DNA标准物检测,结果表明微流控芯片电泳在耗时方面不足琼脂糖凝胶电泳的1/10,约为13 min,试剂消耗为琼脂糖凝胶电泳的1/8,检测灵敏度方面至少比琼脂糖凝胶电泳高103倍,根据DNA标准物原液浓度计算可知,微流控芯片电泳至少可准确检测到浓度为5×10-6 μg?μL-1的核酸样品。利用微流控芯片电泳对TYLCV-T扩增的TYLCV PCR产物进行检测,将检测峰值图与DNA标准物的峰值图时间比较,就可判断出产物峰的大小范围。【结论】筛选出的关于TYLCV的备用引物可作为进一步研究微流控芯片技术在该病毒检测方面的基础;通过将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微流控芯片电泳进行比较,确立了后者在核酸检测方面的应用价值;通过微流控芯片电泳对TYLCV PCR产物的检测,建立了基于微流控芯片电泳的TYLCV快速检测方法,为TYLCV的快速检测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2.
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κB,NF-κB)是一个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转录因子,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细胞黏附、细胞分化、细胞增殖与凋亡及应激反应等。在奶牛感染乳房炎时,大部分涉及中性白细胞移行和激活的炎性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在他们的启动子区都包含一个可结合NF-κB的κB位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依赖NF-κB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笔者详细的阐述NF-κB基因在奶牛乳房炎发病过程中的特点、作用和表达机制,为从分子水平认识和治疗奶牛乳房炎提供一定的文献支持。  相似文献   
63.
氮肥对南疆膜下滴灌陆地棉铃重、衣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新疆南疆膜下滴灌陆地棉棉田,设置6个不同施氮量水平,研究施氮对陆地棉铃重、衣分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纯氮量为300~450 kg·hm-2时,有利于提高铃重和衣分,超过450 kg·hm-2时公顷总铃数开始减少。当施纯氮量为427.8 kg·hm-2时,子棉产量的最大值6860.5 kg·hm-2,此结论为南疆膜下滴灌陆地棉高产棉田适宜施氮量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4.
调查研究表明:克拉玛依农业综合开发区外围荒漠有种子植物27科90属119种。对该区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科属构成简单,单种科、少种科和单种属、寡种属占比例大;②科属的地理成分中,温带成分占优势;③属的区系成分有7个分布型和6个变型,其中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型占优势,包含属数占本区系总属数的35.56%,占新疆同分布型种子植物总属数的22.54%。表明本区属于中亚荒漠。  相似文献   
65.
小麦雌性育性遗传的分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全面了解小麦雌性育性的遗传模式,选用普通小麦中6个育性及结实正常的品种与小麦雌性不育突变系XND126杂交构建6个组合,对6组合P_1、P_2、F_1和F_2充分授粉下的雌性育性进行3种育性表示方法的调查,利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4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其表型数据进行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小麦雌性育性受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联合控制,2对主基因之问存在互作效应,不同生态型的组合所估算的主基因遗传率大小不同.并对小麦雌性育性遗传变异方式及其在育种实践中的"双向选择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6.
 【目的】明确中国典型生态区保护性耕作主体模式及农户采用情况,并揭示影响农户采用的因子。【方法】在典型生态类型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成都平原、西北绿洲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区,通过农户一对一的问卷调查,获取原始数据,统计分析影响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因子。【结果】研究发现,华北平原和成都平原农户保护性耕作采用率较高,东北平原和西北绿洲区相对较低;不同区域均有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其中东北平原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及破茬合垄耕作模式、华北平原玉米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小麦和小麦秸秆还田免耕直播玉米、成都平原稻草覆盖地免耕种植小麦或油菜或马铃薯等作物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数据分析表明,作物产量增加、政府示范与宣传引导、邻里效应等是吸引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原因,而机具不配套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结论】由于不同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产条件的差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因地制宜,针对主要限制因子,选择合适的技术模式,采用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段,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7.
以辽宁省1980-2006年推广的大豆新品种种植面积情况为研究对象,应用生命周期理论,研究辽宁省大豆新品种生产应用、大豆新品种推广生命周期及应用.结果表明,辽宁省大豆的主栽品种为铁丰、开育、丹豆、辽豆系列品种,大豆品种的推广生命周期基本符合S型曲线的变化规律,不同的品种呈现单峰或双峰的变异变化趋势,生命周期在1~16年之间,其高峰期一般在第4.5年左右出现,高峰期延续时间1~8年,平均4.5年左右.  相似文献   
68.
开花期外施表油菜素内酯(epi-BR)对水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选用水稻品种日本晴为试验材料,初花期喷施表油菜素内酯(epi-Brassinolide,epi-BR)处理,并以喷施BR合成抑制剂-芸苔素吡咯(Brassi-nazole,Brz)为负对照,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水稻剑叶形态、叶绿素含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epi-BR提高了水稻灌浆高峰期剑叶中的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重,增加了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从而提高了水稻的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使水稻增产。  相似文献   
69.
为了探明甲基营养型芽胞杆菌AL7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定殖能力,本文利用盆栽接种试验研究了菌株AL7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将带四环素抗性的pGFP78质粒转入到菌株AL7中,分析了菌株AL7在棉花根围土壤中、根部组织内的定殖情况。结果表明,菌株AL7对棉花黄萎病的盆栽防治效果为77.1%。pGFP78质粒转入后对菌株AL7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仍具有游动性和产生物膜。定殖检测结果表明,菌株AL7能够在棉花根围土壤中及根系组织内长期定殖,接种5 d时定殖数量最高,达6×10~6cfu/g土,接种80 d后根围土壤中的定殖数量仍维持在2×10~6 cfu/g,根系组织内的定殖量为6×10~4 cfu/g。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验证,接种7 d后菌株AL7已经进入到棉花根部的中柱鞘细胞,能够在棉花根内大量定殖。  相似文献   
70.
为给野扁桃的遗传改良和自交不亲和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新疆野扁桃花药为试材,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野扁桃自交不亲和性花粉特异性决定因子编码基因SFB全长序列。采用BLAST进行序列比对,ORF Finder寻找开放阅读框,CDD分析蛋白保守结构域,Prot Param分析蛋白理化性质,TMHMM预测蛋白跨膜区,Signal P预测蛋白信号肽,Sub Loc预测蛋白亚细胞定位,SOPMA分析蛋白二级结构,DANMAN进行氨基酸多序列比对,MEGA6进行系统进化分析,Prot Fun预测蛋白功能。结果表明:克隆到的Pt SFB16基因和Pt SFB17基因属于F-box基因家族,与其它多种植物的SLF/SFB基因的序列相似度为88%,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均具有F-box蛋白典型结构;Pt SFB16基因ORF长1 146 bp,编码381个氨基酸,Pt SFB17基因ORF长1 131 bp,编码376个氨基酸;预测2个SFB蛋白均为略显亲水性、不稳定的细胞质蛋白,二级结构均以α-螺旋,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为主,SFB/SLF蛋白在蔷薇科李属植物中具有较高的系统进化一致性,种间同源性可能大于种内同源性,SFB蛋白可能的功能主要有辅助因子生物合成、能量代谢和裂合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