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9篇
林业   4篇
农学   33篇
  23篇
综合类   191篇
农作物   30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0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考察鸡屎藤、鱼鳅串水提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其与常用抗生素的联合抑菌效果。[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29178和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标准菌株为检测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最小抑制浓度(MIC)和联合抑菌指数(FIC)。[结果]鸡屎藤、鱼鳅串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都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与常用抗菌药物合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协同或相加效应。[结论]水提法可广泛用于对具有抗菌活性的植物药材的初步筛选。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负压对酵母繁殖力、酵母形态、发酵性能、发酵副产物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平板和显微镜观察,发现负压对酵母的繁殖力和形态有一定的影响;抽样的最大乙醇浓度、乙醇生产力比对照高;抽压过程中有一部分糖被消耗转化为菌体的维持能;并根据发酵结果,对菌体生长、糖消耗、CO2生成、乙醇生成进行了曲线拟合。  相似文献   
13.
为了深入了解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树种的多样性,参照巴拿马巴罗克罗拉多岛样地的技术规范,于2009年在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1块面积为1hm2的短柄枹林永久监测样地。对样地内所有胸径≥1cm的木本植物进行了详细的定位调查。结果表明:样地内被监测的树木个体数为2 481个,隶属于27科47属71种;短柄枹林样地共分为4个基本层次,乔木Ⅰ层主要有短柄枹(Quercus serrata var.brevipetiolata)和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乔木Ⅱ层主要由四照花(Cornus kousa subsp.Chinensis)、水榆花楸(Sorbus alnifolia)组成,灌木层的优势种为连翘(Forsythia suspensa)、满山红(Rhododendron mariesii)等,草本层主要由细叶薹草(Carex duriu-sata subsp.stenophylloides)等组成;样地植物区系以北温带成分为主,共25个属,占总属数的50.98%,兼具热带成分,共10个属,占总属数的21.28%;短柄枹(Quercus serrata var.brevipetio-lata)和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在群落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但从径级结构来看,栓皮栎的更新较差;从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中可以看出,样地物种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上表现为随机分布为主,但优势种短柄枹和栓皮栎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4.
为了使食品安全检测仪的使用更加灵活、方便,采用VB6.0,Matrix VB和SQL Sever 2000数据库,开发了食品安全检测仪的检测系统.该系统实现了PC机和单片机之间串口通信、PC机中数据处理、图形绘制和数据分析的功能,并能够对实验人员进行统计、排名和评价.试验表明结果,该检测系统界面友好、运行稳定性、能屏蔽和纠正用户的误操作,实现检测数据的自动化处理.  相似文献   
15.
贾鲁河水体微生物菌群结构季节动态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稀释平板分离计数法和最大或然数法(MPN法)研究了贾鲁河水体和底泥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脱氮功能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水体和底泥中细菌数量显著高于真菌和放线菌,但季节变化不明显;脱氮功能微生物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相当,夏秋季水体和底泥中脱氮功能微生物数量高于冬春季,且下游数量高于上游;与水体中微生物数量季节变化相比,底泥中微生物数量季节变化较稳定.16S rDNA PCR-DGGE分析表明,底泥中四季微生物种群结构差异显著,且存在明显的消涨变迁,拟杆菌、弓形菌等是贾鲁河底泥中的优势微生物.  相似文献   
16.
以继代培养的玉米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卡那霉素(Kan)、遗传霉素(G418)和头孢霉素(Cef)对胚性愈伤组织继代生长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质量浓度大于3 mg.L-1时,Kan对愈伤组织的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在不同继代次数和不同基因型间具有明显差异;Kan明显降低了愈伤组织的分化出苗率;(2)G418具有显著抑制愈伤组织生长的负向效应.当G418的质量浓度大于25 mg.L-1时,愈伤组织就丧失了再生能力;(3)Cef质量浓度为100 mg.L-1时,对愈伤组织的生长无显著影响,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对愈伤组织的生长开始具有抑制作用,Cef对愈伤组织生长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累加效应.Cef对愈伤组织的分化再生能力具有一定的正向效应,但其临界质量浓度在基因型间和继代次数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动物饲料小麦中是否含有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应用竞争性酶免疫分析法快速定量测定43个小麦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的含量,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被检的43个小麦样品中,含有玉米赤霉烯酮的有5个(5/43),检出率占11.6%,玉米赤霉烯酮含量超过国家粮食卫生标准的有3个(3/43),超标率占7.0%,说明作为畜禽饲料原料的小麦,存在引发动物玉米赤霉烯酮毒素中毒的潜在危险。本法适宜于大批量小麦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的快速测定,这对于选择品质优良的小麦作为饲料、避免玉米赤霉烯酮对畜禽生长危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准确了解谷物中木聚糖酶抑制蛋白活性的存在情况,从而进一步分析这种抑制蛋白活性对谷物加工中外加木聚糖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选取小麦、大麦、黑麦、绿粒小麦、荞麦、燕麦、玉米、水稻和高粱9种常见的谷物为材料,测定了其籽粒以及籽粒不同部位木聚糖酶抑制蛋白的活性.结果表明,木聚糖酶抑制蛋白活性在小麦、黑麦、绿麦和荞麦中较高,分别为4.27,4.76,4.18,3.61 IA/mg;在大麦、燕麦中较低,分别为0.54,0.87 IA/mg;玉米、水稻和高粱中没有发现木聚糖酶抑制蛋白活性.进一步选取木聚糖酶抑制蛋白活性较高的小麦、黑麦和绿粒小麦,分别测定其种皮、胚和胚乳中的木聚糖酶抑制蛋白活性.结果显示,小麦种皮、胚和胚乳中的木聚糖酶抑制蛋白活性分另是0.06,3.67,4.47 IA/mg;黑麦种皮、胚和胚乳中的木聚糖酶抑制蛋白活性分别是1.70,5.42,5.39 IA/mg;绿粒小麦种皮、胚和胚乳中的木聚糖酶抑制蛋白活性分别是0,5.06,4.57 IA/mg.3种麦类表现出一致的结果,即木聚糖酶抑制蛋白活性在胚和胚乳中基本持平,并且远高于种皮.  相似文献   
19.
以野生型K326土培烟草为试验材料,对NtCCX2基因进行克隆与表达模式分析,明确其在烟草响应镉等胁迫应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NtCCX2基因全长2 464 bp,CDS区1 926 bp,编码641个氨基酸,具有CCX家族显著的特征,在跨膜区有2个α-重复区域:α1模式基序GNGAPD和α2模式基序G(N/D)SxGD。NtCCX2基因具有明显的时空表达特性,在幼苗期和旺长期叶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成熟期根和花中的相对表达量较高。NtCCX2基因启动子含有脱落酸(ABA)等激素信号以及抗逆相关的响应元件,在根和叶中的表达除了受干旱、盐和镉胁迫诱导外,还对ABA、茉莉酸甲酯(MeJA)和乙烯利产生不同的响应。其中,ABA处理2 h后,NtCCX2基因在根中相对表达量是0 h的3.7倍;MeJA处理8 h后,叶中NtCCX2基因相对表达量是0 h的2.1倍;乙烯利处理2 h后,NtCCX2基因在根和叶中相对表达量均增加。降镉灵等降镉药剂能够下调该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平菇生长发育过程中子实体形成的代谢物基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四级杆质谱(UPLC-ESI-MS/MS)技术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对发菌完成期(MM)、原基期(MP)及子实体分化期(MF)的平菇菌丝体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PCA)模型分析结果显示3个时期平菇菌丝体中的代谢产物具有明显差异。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以VIP(vari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1和差异倍数值(fold change)≥2或≤0.5为条件对MM vs MP、MM vs MF和MP vs MF中的差异代谢物进行比较分析,分别获得139个、147个和67个差异代谢物,变化倍数最大的物质包括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生物碱、有机酸等,说明这些差异代谢物对平菇子实体发育具有重要影响。KEGG分析表明,苯丙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嘌呤代谢等20条代谢通路表现活跃。在子实体发育过程中,脂质、有机酸、核苷酸及其衍生物、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之间明显相关。以上研究结果为平菇子实体发育机制和标准化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