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27篇
农学   57篇
  41篇
综合类   252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40篇
畜牧兽医   506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验证不同类型及比例的酵母培养物(YC)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采用全因子试验设计,在发酵底物条件下分别添加不同类型及比例的YC,一个对照组、4个试验组,测定体外发酵参数浓度;发现YC-3能极显著降低培养液pH和丙酸浓度,显著增加异丁酸浓度和乙丙比。在体外条件下添加1%、2%YC均能显著增加培养液中乙酸浓度,添加4%YC能极显著降低异戊酸的浓度。YC不同来源和不同水平影响绵羊瘤胃体外发酵pH、丙酸及乙丙比等发酵参数,用于指导畜牧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92.
对野生和人工养殖刺参的肠壁及内容物中的菌群数量、种类组成进行了研究;并结合产酶试验和溶血性试验,对刺参肠道益生菌做了初步的体外筛选.结果表明,野生刺参肠壁及内容物中的细菌数量分别为(3.30±0.41)×107 cfu/g、(6.39±0.32)×107 cfu/g,养殖刺参肠壁及内容物中的细菌数量分别为(2.83±0.31)×107 cfu/g、(5.67±0.53)×107 cfu/g.野生刺参肠道优势菌为弧菌属(Vibrio),次优势菌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养殖刺参肠道优势菌为弧菌属(Vibrio),次优势菌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在224株细菌中,共有160株细菌具有产酶能力,所占比例为71.43%,其中具产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能力菌株分别为114株、114株、108株,所占比例分别为50.89%、50.89%、48.21%.99株细菌中有23株具有溶血性,所占比例为23.23%.综合分析实验数据,确定6株细菌作为刺参肠道潜在益生菌,菌株代号分别为HS1(Pseudomonas)、HS5 (Bacillus)、HS7(Shewanella)、HS8(Vibrio)、HS10(Vibrio)、HS11(Vibrio).  相似文献   
93.
秦巴山区黄牛群体的微卫星DNA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秦巴山区西镇牛、赤崖牛、陨巴牛和宣汉牛4个黄牛(Bos taurus)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以蜀宣花牛和郏县红牛作对照,利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6个黄牛品种的289头黄牛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统计了各品种的等位基因及频率、有效等位基因数、遗传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及各群体间遗传距离,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个黄牛品种在12个微卫星位点共发现110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频率为0.001 6~0.517 3,总群体各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787 7~7.132 6;各位点多态信息含量为0.5192~0.895 3;平均杂合度为0.667 2~0.724 1.群体间发现特有等位基因11个,基因频率为0.008 1~0.381 6;优势等位基因(P>0.4) 19个,基因频率为0.403 2~0.820 0;共有等位基因41个,占全部等位基因的37.27%,仅有13个共有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P>0.4),占37.71%.群体间Nei's遗传一致度为0.596 5~0.840 8,标准遗传距离(Ds)为0.173 5~0.524 7.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个黄牛品种聚为3类,陨巴牛与宣汉牛首先聚在一起,然后同西镇牛聚在一类;赤崖牛与郏县红牛聚为一类;蜀宣花牛自成一类.研究结果表明,12对微卫星标记可用于秦巴山区黄牛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秦巴山区各黄牛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选育程度不同,4个黄牛品种虽然地理分布格局相近,自然环境相似,但亲缘关系并非相近,应为来源不同的品种.因此,西镇牛、赤崖牛、陨巴牛和宣汉牛不宜合并为1个品种.本研究所揭示的秦巴山区黄牛品种的遗传分化特点及亲缘关系,为研究品种的遗传共适应特点,预测杂交优势,制定育种战略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
试验旨在克隆山羊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基因SLC3A1 cDNA序列,探究其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及其在小肠中的表达发育模式。参考GenBank已发表的绵羊、牛SLC3A1基因mRNA序列设计引物,克隆山羊SLC3A1基因的cDNA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分析其在1日龄山羊11种组织及其在1日龄、6月龄、8月龄、10月龄、12月龄山羊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成功克隆得到了山羊SLC3A1基因cDNA序列,其与绵羊、牛、野猪、人、小鼠、大鼠的同源性分别为99%、97%、88%、86%、80%和79%。SLC3A1基因转录表达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其在1日龄山羊肾脏、回肠、空肠、结肠中表达量依次降低(P<0.05),其他组织中表达量很低。同一月龄山羊,SLC3A1基因在不同肠段的表达量数值上回肠>空肠>十二指肠。SLC3A1基因在不同月龄山羊十二指肠表达量以1日龄山羊为最高(P<0.05),6~12月龄山羊相同肠段之间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空肠表达量随山羊年龄的增加均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回肠表达量在各个月龄山羊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说明,山羊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基因SLC3A1的主要表达部位在肾脏和肠道,推测b0,+碱性氨基酸转运系统转运氨基酸的主要部位为肾脏和肠道。SLC3A1基因在山羊小肠受肠段和发育阶段的影响,具有不同的表达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95.
脱脂蚕蛹替代日粮中鱼粉对建鲤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免培养的16S rDNA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研究脱脂蚕蛹替代鱼粉对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an)肠道菌群的影响。6个饲养组分别饲喂6种等氮等能饲料, 分别为10%鱼粉的基础饲料、3种替代饲料(脱脂蚕蛹替代鱼粉蛋白, 替代水平分别为25%50%75%)2组分别在50%75%替代基础上分别再添加0.6%0.7%晶体赖氨酸的饲料 (分别记为DSP0DSP25DSP50DSP50-LysDSP75DSP75-Lys)。饲养结束后采集肠道样品, 分析建立指纹图谱, DSP0DSP25DSP50DSP50-LysDSP75DSP75-Lys分别产生了19151112812条可鉴别条带, 各组均存在优势种群条带。DSP0和其他各组(DSP25DSP50DSP50-LysDSP75DSP75-Lys)的相似性指数为50.7%50.6%69.0%42.4%66.7%PCR-DGGE指纹图谱主要条带进一步回收、克隆和测序, 共得到19条序列, 将得到的序列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同源分析, 发现建鲤肠道菌群归为芽孢杆菌纲、螺旋体纲、β-变形菌纲、梭菌纲、放线菌纲、γ-变形菌纲、蓝藻纲、拟杆菌纲、梭杆菌纲等, 大部分为不可培养细菌。研究发现, 脱脂蚕蛹替代鱼粉对建鲤肠道菌群组成产生显著影响, 随着脱脂蚕蛹替代水平的提高, 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 细菌种类从19种锐减至8, 而饲料中补充赖氨酸可减弱这种影响, 本研究可为蚕蛹在鲤配合饲料中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6.
以植被恢复土壤效果评价7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渭北旱塬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综合质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优植被恢复模式。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质量有很大影响,与对照(农地)相比,恢复年限为5年、10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草地和恢复年限为30年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地均提高了土壤质量,其中10年紫花苜蓿草地恢复效果最好。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在渭北旱塬区,种植牧草、建植乔木是较好的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方式。  相似文献   
97.
动物营养与免疫应激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合理的营养水平可提高畜禽的免疫力和抗病力。营养缺乏能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动物机体免疫组织和免疫器官的损伤,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反之,各种疾病引起的免疫应激反应又会影响营养成分在动物机体内的代谢。作者就不同免疫应激状态下,营养物质在动物机体内的吸收、利用规律及其调控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8.
固原本地黄牛及其利杂牛群体屠宰性能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分析利木赞牛对固原本地黄牛的改良效果,研究其育肥和屠宰性能,该试验进行了固原本地黄牛及其利杂群体的育肥性能试验和屠宰性能测定.  相似文献   
99.
以"一种用于畜禽粪便发酵的装置"为对象,阐述其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和功能,并对其发酵特点、发酵过程、发酵效果评价及等进行综述,为畜禽粪便的处理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
为观察腺病毒介导的神经生长因子对宫颈癌小鼠的作用效果,采用U14细胞注射建立宫颈癌小鼠模型,腺病毒介导的人神经生长因子瘤周注射2次,每周1次。结果表明,体外试验表明腺病毒介导的神经生长因子对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引起细胞凋亡。体内试验表明腺病毒介导的神经生长因子的用量低于1×107PFU时,对宫颈癌的抑制率和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均呈线性升高趋势;在用量为1×107PFU时,抑瘤率最高,达到50.89%;而当腺病毒介导的神经生长因子用量达到1×108PFU时,抑瘤率降低为-0.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