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7篇
农学   3篇
  88篇
综合类   23篇
畜牧兽医   83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究紫花苜蓿生育期内植株动态生长规律及对土壤0~300 cm深度水分变化的影响,试验以2年生的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在返青前对前茬分别进行火烧和刈割处理,记录整个生育期内植株株高的动态变化,并在开花期植株生长基本停滞阶段采集0~300 cm深度土层土壤测定含水量。结果表明:火烧和刈割处理后的紫花苜蓿生长轨迹一致;火烧处理后的紫花苜蓿相比刈割处理返青期提前、最大生长速率出现时间提早,在返青期到现蕾期火烧处理后的紫花苜蓿株高显著高于刈割处理,但在结荚成熟期两者株高无显著差异;火烧处理后的紫花苜蓿土壤含水量分布曲线呈""字型,刈割处理后呈"3"字型;火烧处理后的紫花苜蓿相比刈割处理土壤含水量更低,相对土壤干层厚度更厚,在0~200 cm土层深度两者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在200~300 cm土层深度两者无显著差异;紫花苜蓿生长对土壤水分是消耗过程,株高动态变化与土壤垂直层面含水量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尤以火烧处理后0~200 cm土层负相关性更强。说明根据植株生长轨迹和土壤水分分布规律,在保证土壤水分充足的情况下火烧处理相比刈割处理有利于紫花苜蓿提早、提快生长。  相似文献   
2.
李媛  程积民  于鲁宁  陈奥 《草业科学》2011,28(6):1052-1058
摘要:以云雾山典型草原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群落为对象,研究了火烧后2年、10年和未烧草地群落的物种重要值、群落平均高度、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及枯落物积累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3个样地中,本氏针茅和白颖苔草(Carex rigesoens)是共优势种;火烧后2年和未烧地,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成为次优势种,而火烧后10年,赖草(Leymus secalinus)成为次优势种。2)火烧后2年地,群落的平均高度显著减小(P<0.05);火烧后10年地,群落的平均盖度显著减小(P<0.05);火烧后2年和火烧后10年地,群落的平均密度显著增加(P<0.05)。3)火烧后,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4)枯落物积累量变化表现为:未烧地>火烧后10年地>火烧后2年地,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转录组测序及其在牧草基因资源发掘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赵斌  魏琳  俞靓  程积民 《草业科学》2011,28(7):1364-1369
本研究概述了基于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转录组测序的基本原理、实验流程、数据分析和目前的应用现状,并结合抗旱牧草转录组测序研究思路,展望了转录组测序可能对牧草种质资源基因发掘及其在牧草作物种质创新与品种设计育种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胡耀邦总书记在北方旱地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西北许多地方的大地,现在很贫乏,缺乏有机质,它喂不起我们了。这就要求我们,一定不要再搞那种掠夺式经营,一定要来一个思想大转变、大解放,转到在一定条件下‘先予之、后取之’,狠抓种草种树。没有这样一个转变,良性循环是实现不了的。”陕北杏子河流域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地方。为了当地实现良性循环,我们认真研究和编制了这个流域的林草建设方案。这个方案分以下六部分。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坡耕地泥沙输移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了20,40,60m坡长下的输沙率、含沙量及累积产沙量—径流量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当雨强小于2.0mm/min时,最大输沙率出现在40m坡长;而当雨强大于2.0mm/min时,最大输沙率出现在60m坡长。在试验雨强范围内,最大含沙量总是出现在20m坡长。累积产沙量—径流量随时间变化趋于平稳。试验结果表明,为遏制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实践中应采取垄作等措施增加坡面糙度和改变坡面形态,防止在20m坡长形成高含沙水流和后续坡长的输沙率。  相似文献   
6.
7.
8.
主要从家畜营养、生态角度出发,围绕如何提高饲料利用率问题,重点讲述了饲料生产和家畜饲养两个环节中应注意的同题,包括饲料营养中负组合效应的消除,毒物和抗营养因子的消除;鉴于草食动物的特殊性。饲养中就如何控制瘤胃发酵阐述了改变饲养程序、水平和日粮成分,用活性剂补充日粮,非蛋白氮的有效利用和过瘤胃技术;最后是如何减轻家畜冷热应激等。  相似文献   
9.
宁夏云雾山典型草原休眠期气候变化对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2-2011年黄土高原典型草原长期生产力观测数据及相应气候资料,分析了近20a来宁夏云雾山地区休眠期(11月-翌年3月)温度及降水变化趋势,利用简单线性回归及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探究了休眠期月和日不同尺度温度和降水变化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特征,以揭示黄土高原典型草原生产力对休眠期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近20a来研究区休眠期平均气温以0.09℃·a-1的速率极显著升高(P<0.01),其中1月和3月升温最为显著(P<0.01);(2)休眠期降水量较少,且年际间变异较大,各月降水变化趋势亦不显著;(3)休眠期内不同阶段温度变化对草地生产力具有不同影响,但整体呈现抑制效应,降水变化对生产力影响不显著;(4)休眠期温度升高抑制草地生产力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温度升高引起的地表积雪减少、冻融交替频繁及土壤微环境变化有关。休眠期降雨较少,降雨与草地生产力并不存在显著作用关系。降雪作为降水的固态形式,其对生产力的影响特点及作用机制尚待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主要是以植被恢复为出发点,对严重退化的土地进行生态修复,从而达到改善土壤质量和区域生态环境的目的。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能快速准确地指示土壤肥力的变化状况,因此对这两者的研究是目前植被恢复生态学的研究热点。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本文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和时空动态变化层面对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区系组成与种群数量变化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的影响进行综述,并提出今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研究的侧重点,旨在为研究退耕还林还草后续工程经营管理、巩固现有建设成果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