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8篇
  2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1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小麦抗病新材料H35、S42和N553抗赤霉病性的遗传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 5个抗赤霉病亲本与 1个感赤霉病亲本配制的部分双列杂交组合和 4个抗赤霉病亲本与感赤霉病亲本安农 8455配制的家系群体进行了小麦抗赤霉病性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及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①抗赤霉病材料S42和H35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组合S42 /安农 8455和H35 /安农 8455具有较好的特殊配合力;②抗赤霉病材料苏麦 3号、H35、S42和N553的抗赤霉病性遗传均主要受两对主基因 多基因控制,但相互间还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2.
为了育成兼抗白粉病、黄花叶病的糯性小麦新品种,以携带Wx基因的品系W961、W12222为供体亲本,以携带对白粉病免疫的Pm21基因的扬99G56和扬00G48、抗小麦黄花叶病Nib8基因的转基因品系N121为轮回亲本进行滚动回交,在回交早代运用简单实用的接种鉴定、镜检花粉等方法,在后期运用分子生化标记检测,筛选出6个聚合Pm 21、Nib8、Wx基因的单株,并育成稳定品系扬09G109,为培育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提供了中间材料;并证明滚动回交与遗传标记相结合是开展聚合育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3.
为了解江苏淮南麦区主推小麦品种的品质表现并明确小麦关键品质选择指标,为小麦品质育种的简单快速选择提供思路和方法,以江苏淮南麦区的14个小麦主栽品种为供试材料,进行连续2年种植试验,测定其籽粒蛋白质含量、硬度、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和溶剂保持力等面粉理化指标,及反应面团流变学特性的粉质仪参数,并在实验室制作曲奇饼干.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幅为12.07%~14.88%,籽粒硬度指数为15.56~64.42,湿面筋含量为24.36% ~32.89%,水溶剂保持力(solvent capacity retention,SRC)为53.67% ~86.73%,碳酸钠SRC为74.09%~116.84%,吸水率为55.05%~65.30%,形成时间为1.55~3.10 min,稳定时间为1.70~6.30 min,饼干直径为14.54~17.23 cm,品种间除稳定时间外各品质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硬度、水SRC、碳酸钠SRC和吸水率与饼干直径相关程度高;多元回归方程显示,硬度能解释饼干直径变异63.7%,是决定饼干品质的重要指标;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与其他品质参数相关性弱,硬度、溶剂保持力及粉质仪各参数与其他各品质参数相关性较高.综合分析,硬度、水SRC、碳酸钠SRC、吸水率、饼干直径可作为饼干专用小麦的筛选指标.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分为2类,宁麦13、扬麦16、扬麦25、扬麦23、镇麦9号为一类,这类品种蛋白质含量高、硬度指数大、溶剂保持力高、吸水率高、饼干直径小;其他小麦品种为一类,这类品种蛋白质含量低、硬度指数小、溶剂保持力低、吸水率低、饼干直径大.  相似文献   
34.
为控制生产上小麦白粉病的危害,培育抗病小麦新品种,利用携抗白粉病基因Pm21的新抗源南农P045为供体亲本,采用"滚动回交",抗白粉病性诱发鉴定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育成抗白粉病高产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扬麦18,2008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在2005-2007年度安徽省区试中,平均667m2产429.5 kg,比对照扬麦158增产8.1%,增产极显著;品质优,主要品质指标达优质弱筋小麦标准;接种诱发鉴定表明该品种高抗白粉病,利用Pm21基因连锁标记NAU/Xibao15检测表明其携有Pm21基因.该品种适宜于长江下游麦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5.
基因型和地点对小麦品种面粉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试验对1999年度种植在长江中下游11个代表性试点的22个小麦主栽品种进行了面粉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PPO活性的影响达到1%显著水平。面粉L*值与PPO活性呈1%显著负相关,r值为-0.55,容重和淀粉糊化品质指标与PPO活性呈5%或1%显著负相关,籽粒硬度、面粉b*值、沉降值以及吸水率、稳定时间与PPO活性呈5%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0.69、0.46、0.42和0.46,而千粒重、籽粒直径、出粉率、灰分和蛋白质含量以及面团拉伸特性与PPO活性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36.
小麦×玉米小麦单倍体胚产生频率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小麦茎秆注射 2 ,4 -D、GA3,研究其对小麦×玉米杂交小麦得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2 ,4 -D对小麦单倍体胚的产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GA3无效。对不同气候条件下幼胚产生频率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光照是影响得胚率的重要因素 ,连续阴雨造成的极端寡照显著降低小麦单倍体胚的得胚率  相似文献   
37.
小麦抗病新材料S42抗赤霉病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主基因 多基因模型对S42×安农8455组合6家系群体对赤霉病抗性积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S42×安农8455组合中S42抗赤霉病性遗传符合E-1-1(2对主基因 多基因的加性-显性)模型;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较大,显性效应方向相反,多基因的加性和显性效应较小;主基因的遗传率较高,达84.05%~92.17%,多基因的遗传率较低,仅为0.12%~6.64%。  相似文献   
38.
为了发掘新的抗赤霉病基因,以抗赤霉病新种质N553与扬麦13构建的包含184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s)为材料,利用217对在双亲间具有多态性的分子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利用该图谱对小穗密度、株高及赤霉病抗性进行QTL检测,并分析了小穗密度及株高与赤霉病抗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本研究共检测到5个赤霉病抗性相关QTL,其中1个效应较大的QTL位于2D染色体上,位于标记wmc18-cfd233之间,可解释8.17%~11.42%的表型变异;在3B染色体短臂上检测到1个QTL,位于标记barc102-gwm533之间,可解释5.33%~42.96%的表型变异。QFhb.jaas-2DS与QFhb.jaas-3BS聚合可显著增强小麦赤霉病抗性。另外3个QTL贡献率小于10%,分别位于染色体2B、3B、4A上。检测到与小穗密度相关的QTL有1个,位于3B染色体上,可解释5.36%~6.08%的表型变异。检测到与株高相关的QTL有5个,分别位于染色体4A、7A、5B、6B上,可解释5.2%~8.93%的表型变异。小穗密度与赤霉病抗性呈正相关,株高与抗扩展抗性无相关性,与抗侵染抗性呈负相关。结合以上QTL检测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QFhb.jaas-3BL可能不是赤霉病抗性位点。因此,包括QFhb.jaas-3BL在内的贡献率小于10%且仅在单一环境下检测到的3个赤霉病抗性相关QTL需进一步进行多年多点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