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2篇
林业   1篇
基础科学   64篇
  35篇
综合类   52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通过对镇江滨江堤岸不同类型生态混凝土工程实施3年植被的群落调查,利用生物多样等系列指标,评价不同设计方案的植被效应。结果发现,在半球状、格状和仿石状三类生态混泥土中分别栽种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三叶草(Oxalis rubra)、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四种植物,3年后,尽管黑麦草和高羊茅消失,但总体上植被状况良好,且以半球状生态混凝土区域内最好,其中,物种丰度为13,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04,生物量为1023.5 g/m2,盖度为97.8%,因而群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而未进行植被栽培的生态混凝土区域内,尽管有一些本地种侵入,但丰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生物量均极低,群落脆弱。因此,在镇江滨江堤岸护坡工程中,选用半球状生态混凝土并栽培和三叶草的方案最佳之一。  相似文献   
62.
用破碎率、内部损伤率、平均内部损伤度来定量评价稻谷的损伤程度,并在实验室用Hege 16脱粒机进行水稻脱粒试验,分析了脱粒元件线速度、凹版间隙、喂入量等因素对水稻籽粒脱粒损伤以及装置性能指标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凹版间隙对于损失率、破碎率、内部损伤率影响较显著,脱粒线速度对平均内部损伤度影响较显著,喂入量影响不显著;得到脱粒试验的最优参数组合为凹版间隙13 mm,脱粒元件线速度18 m/s,喂入量1. 6 g/s。  相似文献   
63.
为筛选出耐盐能力较强的甜高粱品种(系),在不同盐浓度(Na Cl)胁迫下,对4个不同甜高粱品种(系)的生理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升高,4个甜高粱品种(系)的萌发率、根长、株高及干质量均不同程度地减少,其中牛魔王(NMW)较其他品种对盐胁迫最不敏感,大力王(DLW)次之。当盐胁迫浓度为80 mmol/L时,4个甜高粱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丙二醛(MDA)和脯氨酸含量也相应增加;当盐胁迫浓度为160 mmol/L时,海牛(HN)和帕卡(PK)未能存活,NMW和DLW能存活,保护酶系统受到破坏,但脯氨酸含量的升高有利于活性氧的去除和保护植物的蛋白质和细胞结构,使其耐盐性提高。通过对多种指标的综合比较得出,4个甜高粱品种(系)的耐盐性依次为NMWDLWPKHN。  相似文献   
64.
盘吸式水稻排种器吸种动力学过程模拟及参数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准确控制盘吸式排种器的吸种位置是提高水稻育秧播种精度的关键因素,吸盘的吸种位置能够根据种盘内籽粒数量的变化进行自适应调节则是稳定排种器连续作业性能的重要保证。该文通过多球拟合建立了2种椭球体水稻籽粒模型,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Euler气固两相流模型进行计算流体动力学和离散元(CFD-DEM)耦合,完成了排种器的吸种动力学过程仿真。根据籽粒的空间分布特点,采用均匀分布模型和矩估计法计算了籽粒的空间分布范围和离散系数,获取了垂直往复振动激励下的籽粒离散运动状态和稳定特性,确定了理想的种层厚度范围。以能够有效吸附籽粒为条件,仿真获取了不同种层厚度下的临界吸种位置,分析了吸种距离的变化规律、籽粒形状对吸种性能的影响以及造成漏吸和重吸的原因。受到籽粒相互碰撞挤压等因素影响,CFD-DEM仿真获取的吸种距离小于静止状态下的籽粒吸附临界距离,考虑到实际振动种盘内种群运动的随机性更强,提出在仿真获取的临界吸种位置基础上,适当降低调节距离以提高吸盘的整体吸种性能。结合振动种盘内种层厚度的实时监测技术,以PLC为控制器设计了排种器吸种位置的自动控制装置,并在排种器性能试验台上以压差、吸种位置调节距离、种盘振动频率、种层厚度为因素进行正交试验,通过对吸种合格率的数学回归建模和优化得到:当吸孔直径为2.5 mm、种盘振幅为4.0 mm时,理想的压差为4.4 k Pa、种盘振动频率为10.6 Hz、吸种位置调节距离为2.7 mm。根据优化结果进行吸种性能试验,当种层厚度在15~25 mm范围变化时,排种器的吸种合格率达到94.5%。研究结果可以为提高盘吸式排种器的自动化水平和连续作业性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5.
[目的]为研究碳酸酐酶胞外酶在植物生理活动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构树和桑树上部叶片为材料,采用pH锑微电极代替传统的pH玻璃电极测定其碳酸酐酶及碳酸酐酶胞外酶活力。[结果]构树的碳酸酐酶及碳酸酐酶胞外酶活力明显高于桑树,但2树种碳酸酐酶胞外酶活力占总酶活力的比例无显著差异。构树的碳酸酐酶胞外酶活力为1 500-3 000 WAU/g(FW),占碳酸酐酶总酶活力的20%-40%;桑树的碳酸酐酶胞外酶活力为200-400 WAU/g(FW),占碳酸酐酶总酶活力的25%-35%。[结论]该研究为探索构树和桑树对生理逆境的生态适应性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66.
为加强对镇江市滨江湿地的优化管理,改善湿地功能和效益,提高湿地生产量,采用样方法调查滨江湿地植被的组成、种类和外貌,并对太阳能辐射环境,优势植物种群的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和初级生产力,群落的生物量及热值进行测定;基于1997—2006年的气象数据,定量计算湿地植被吸收、固定、积累、转化和利用太阳辐射能的能量流动过程;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滨江湿地植被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并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太阳辐射能在植被生长季内(3月1日—10月31日)到达滨江湿地的太阳总辐射能为3 522.36 MJ/m^2,以此为100%计算,植被层吸收能量1 608.66 MJ/m^2,占45.67%;在被吸收的能量中,仅有133.50 MJ/m^2的能量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固定成为湿地植物群落的净生产量,为3.79%;而用于湿地植物群落的年能量积累量为80.31 MJ/m^2,占2.28%,折合光能利用效率1.87%。根据李亚普诺夫稳定性原理,该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的平衡态具有渐近稳定性。  相似文献   
67.
本文以陕西太原矿区为研究区,连续3年分析了弃耕地不同复垦模式(弃耕地、单作、间作和轮作)对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壤pH变化范围在6.12~8.52之间,其大小依次表现为弃耕地单作间作轮作,不同复垦模式下的pH值差异均显著(P0.05);土壤EC变化范围在67.02~92.56μm·cm~(-1)之间,其大小依次表现为弃耕地单作间作轮作,不同复垦模式下EC差异均显著(P0.05);(2)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有效氮、有效钾、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大小基本表现为轮作单作间作弃耕地,不同垦模式下土壤全磷差异不显著(P0.05);(3)土壤交换性Ca、交换性K、交换性Mg、交换性Na、ECEC和交换性酸大小基本表现为轮作单作间作弃耕地;土壤交换性Ca/Mg、交换性K/Na、交换性Ca/ECEC和交换性K/ECEC大小基本表现为轮作单作间作弃耕地,不同复垦模式下交换性Mg/ECEC和交换性Mg/ECEC差异均不显著(P0.05);(4)土壤有机碳(SOC)和pH能够用线性关系表达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或ECEC,并且回归方程达到显著水平(P0.05),由此表明土壤有机碳(SOC)和pH是影响土壤交换性Ca、Mg、K和ECEC的主导因子,其中轮作的相关系数R2最大;(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pH与土壤交换性Ca、Mg、K和ECEC的相关系数较高,对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68.
为了给冬季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综合考虑自然光和节能因素,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照的温室加热系统模糊PID控制方法。首先,根据温室的光照强度和天气预报信息,建立温室内温度的设定模型;然后,结合常规PID控制算法简单、鲁棒性好及可靠性的优点,采用模糊控制思想对PID控制参数进行调整,使控制系统可以依据不同的偏差相应地调整;最后,使用Mat Lab中Simulink对控制算法进行了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稳定性高、动态响应好、抗干扰能力强,为提高温室生产的经济效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9.
首先计算了气吸振动式穴盘精密播种装置吸种部件吸种气流场最大马赫数,得到吸种气流场为不可压缩气体的定常流动;根据气体动力学点源理论及其迭加原理,得到了吸种气流场的组织结构分布及其相应的数学模型,对该播种装置的设计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从提高吸种部件吸种和固种能力应用的角度,对播种装置的机械结构提出了改进设计原则和方案.  相似文献   
70.
灌水量对有机基质栽培黄瓜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有机基质栽培水分精细化管理水平,采用醋糟基质为黄瓜栽培基质,以‘碧玉2号’黄瓜为材料,在控制灌水量(T)分别为基质最大质量含水率的40%≤T1<55%、55%≤T2<70%、70%≤T3<85%和85%≤T4<100%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溉水平处理对黄瓜植株生长、干物质积累、光合作用能力、产量、水分及氮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黄瓜产量增加但水分利用效率下降,T4灌溉处理产量最高但其水分利用效率最低,T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但其产量最小;T2,T3和T4处理间叶片氮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根系氮素质量分数间差异也不显著,T1处理果实氮素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茎、叶氮素质量分数又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不同灌溉水平处理对有机基质栽培黄瓜氮素产量生产效率影响不显著。该文研究结果可为有机基质栽培的水分精确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