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68篇
农作物   9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菠萝品种矿质养分的积累特性及利用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菠萝品种的养分积累特性及对养分的利用效率,为海南几个主栽菠萝品种高效施肥和筛选高效、高经济效益的菠萝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台农17号’菠萝(‘TN17’)、‘台农11号’菠萝(‘TN11’)、‘金菠萝’(‘MD-2’)、‘无刺卡因’菠萝(‘SC’)4个菠萝品种为材料,在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各部位生物量和氮、磷、钾、钙、镁含量,同时比较各菠萝品种的基础地力贡献率、肥料贡献率、肥料农学效率、肥料偏生产力、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结果】(1)施肥能显著提高菠萝的产量,‘SC’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最高,分别为36.98 t·hm-2和55.73 t·hm-2,‘SC’增产21.93 t·hm-2(64.88%)。(2)菠萝的干物质累积量与其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3)每产1 000 kg菠萝果实,‘MD-2’带走的总养分量(26.47 kg·1 000 kg~(-1))最大,其次是‘TN17’的25.91 kg·1 000 kg~(-1);且‘MD-2’对N、K、Mg表现出较高的需要量。(4)肥料对各菠萝品种的贡献率较低,平均为33%,对‘SC’和‘MD-2’的贡献率分别为39.32%、36.41%。(5)‘SC’的肥料农学效率(10.39 kg·kg~(-1))和肥料偏生产力(20.70 kg·kg~(-1))最高,其农学效率分别比‘TN17’‘TN11’和‘MD-2’高出78.22%、143.32%、19.70%。(6)各品种的磷肥利用率最低,平均为11.94%,‘TN11’最低(7.24%);‘MD-2’的氮钾肥利用效率较高,‘SC’对磷钙肥的利用效率较高;其中‘TN17’的各肥料利用率居平均水平。(7)‘MD-2’的经济效益最好,净收益平均每hm2为435 986.3元,较‘TN17’‘TN11’‘SC’分别增收76.05%、135.76%、102.18%。【结论】‘MD-2’具有高产、高效和高经济效益的品种优势,4个菠萝品种的养分需求和肥料利用效率存在差异。种植户应因菠萝品种特性进行科学施肥,在实现菠萝高产的同时实现高效及改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2.
豆天蛾是大豆生产上的暴发性害虫,但其本身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蛋白资源。通过对比在不同温度影响下豆天蛾2个地理种群的发育历期和生命参数,并应用Jackknife技术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种群蛹的发育历期为18.60~32.67 d,江苏种群蛹的发育历期为126.46~318.33 d,造成2个种群全世代的发育历期相差数倍;豆天蛾2个种群的存活率都在25℃时达到最高值,海南种群为71.42%,江苏种群为90.00%;在28℃条件下饲养豆天蛾海南种群具有最高的rm值为1.083 5。本研究找出适合人工饲养的最佳种群及人工饲养的最佳温度,这将对解决供不应求的市场难题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几种杀虫剂对丽草蛉的毒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药膜法测定了6种杀虫剂对新菠萝灰粉蚧天敌丽草蛉的毒力作用,研究结果发现,48%毒死蜱EC和50%乐果EC对丽草蛉的致死率均达到100%(48 h),其余杀虫剂的致死率大小依次为:1.8%阿维菌素EC(26.67)〉70%吡虫啉WG=20%橡籽油乳剂(23.33)〉4.5%高效氯氰菊酯EC(10.00);48%毒死蜱EC和50%乐果EC的LC50分别为218.0258、559.9269,前者约是后者的2.57倍。  相似文献   
4.
海南火龙果采后病害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龙果【Hylocereus undatus(Haw.)Britt.et.Rose】原产于中美洲热带沙漠地区,属典型的热带植物,又名仙蜜果、红龙果、芝麻果,为仙人掌科三角柱属植物,海南及广西、广东、台湾地区等均有栽培。火龙果病害较少,发病一般不严重。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火龙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病害,尤其是采后病害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SNF1基因在香蕉枯萎病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FOC1和FOC4两个生理小种之间的致病力差异关系,采用了PCR、RT-PCR的方法扩增了2个生理小种的SNF1基因,测序并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相似序列进行搜索、比对,并对该基因编码的预测蛋白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个生理小种的SNF1基因的ORF分别为2 136、2 130 bp,二者相差6个碱基,同源性为99.5%。FOC1和FOC4的SNF1基因分别编码711、709个氨基酸,相差两个氨基酸,为丝氨酸(FOC1)和谷氨酰胺(FOC1)。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结果表明该蛋白N端不存在信号肽,但具有两个相同的功能结构域位点,分子量约为79 ku,pI为6.80。  相似文献   
6.
对番木瓜果腐镰刀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室内毒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最合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5~30℃;在中性或偏碱性条件下,有利于菌丝体的生长,而偏酸性条件则对菌丝体生长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光照对菌丝体的生长影响不大.该菌在以麦芽糖、葡萄糖、蔗糖、D-甘露糖为碳源的培养上生长良好;而在以硝酸钠、L-组氨酸、甘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在供试的9种药剂各浓度中,多菌灵、甲基托布津、咪酰胺、戊唑醇以及百菌清5种药剂对菌丝体生长的抑制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低温对椰心叶甲啮小蜂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低温处理后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成虫体内3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椰心叶甲啮小蜂成蜂受到低温胁迫后体内CAT、POD和SOD分别在10℃和-2℃出现两个高峰,酶活性总体水平高于对照.-2℃时,3个处理时间的CAT、POD和SOD活性最高,其中,CAT、SOD活性差异性显著.由于各种酶的特性不同,它们对低温应激处理时间的反应亦不同,SOD在处理12h时酶活性最高,而CAT与POD在24h时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8.
miRNA是一段长约21 nt的RNA小分子,能够影响多种植物生理生化功能。CRISPR/Cas9是近年发展的可以靶向编辑DNA序列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植物。miR171a是一类保守的miRNA家族,参与对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的调控。利用CRISPR/Cas9技术鉴定拟南芥miR171a的功能,结果表明基因编辑拟南芥株系中的miR171a表达量降低,靶基因SCL22表达量上调。干旱处理后基因编辑拟南芥株系中的脯氨酸含量上升幅度小于野生型。基因编辑拟南芥株系的叶绿素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株高和生长势增强。干旱胁迫结果显示对miR171的抑制使得拟南芥抗旱能力减弱,表明利用CRISPR技术鉴定miRNA的功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是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的重要天敌之一。为了明确该蜂的寄生行为及雌蜂体型大小对其产卵的影响,在室内观察其寄生行为及雌蜂不同体型大小条件下的产卵情况。结果表明: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寄生过程包括搜寻寄主、识别寄主、产卵器刺探、产卵、产卵后处理5个阶段。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寄生时间、寄生率、平均着卵量随寄生次数增多而增加,寄生次数与卵量吻合率随寄生次数增加而降低;第1次寄生时,寄生所需时间为19.75 s,寄生率为73.12%,寄生次数与卵量吻合率为69.89%,平均着卵量为0.76粒;第3次寄生时,寄生所需时间为24.37 s,寄生率为83.33%,寄生次数与卵量吻合率仅为8.33%,平均着卵量为1.67粒。雌蜂体型大小与其产卵量呈正相关,体长小于等于1.20 mm时,产卵量及寄生率最小,分别为16.83粒和49.4%;1.40 mm<体长≤1.50 mm时产卵量为33.06粒,寄生率72.3%;而体长大于1.50 mm时产卵量达37.5粒,寄生率为72.2%;雌蜂后足胫节长对其产卵及寄生率也有类似影响,说明该蜂扩繁时应选用体型较大的雌蜂。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利用筛选出的10对多态性高、条带清晰的SSR引物,以海南岛68份红毛丹种质为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SSR指纹图谱的构建。结果表明:10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20个等位位点,多态性条带比例为100%,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393;对68份红毛丹种质做聚类分析,遗传相似系数为0.290~0.664;采用引物?带型组合法构建了68份红毛丹种质的指纹图谱。该结果为今后红毛丹种质鉴定和分子育种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