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91篇
  免费   563篇
  国内免费   831篇
林业   899篇
农学   1167篇
基础科学   522篇
  1204篇
综合类   3086篇
农作物   513篇
水产渔业   432篇
畜牧兽医   1221篇
园艺   451篇
植物保护   590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372篇
  2021年   399篇
  2020年   419篇
  2019年   338篇
  2018年   241篇
  2017年   355篇
  2016年   297篇
  2015年   426篇
  2014年   402篇
  2013年   491篇
  2012年   636篇
  2011年   643篇
  2010年   598篇
  2009年   526篇
  2008年   523篇
  2007年   491篇
  2006年   491篇
  2005年   408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57篇
  1999年   173篇
  1998年   132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3 毫秒
991.
北京典型边缘区25年来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异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北京典型边缘区25 a来两个阶段(1981~2000年,2000~2006年)土壤有机质含量(SOM)的时空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的转换对土壤有机质含量产生重要影响.1981~2000年,荒草地向耕地的转换以及因灌溉设施的完善而引起水浇地面积的增加使得整个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增加,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从9.64 g/kg增加到12.35 g/kg,增加了28%;在利益的驱使下,农户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不再向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追加投入,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由12.35 g/kg降低到11.46 g/kg(2000~2006年).空间上,1981年土壤有机质含量自北向南逐渐降低;与1981年相比,2000年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增加一个级别,增加最多的区域分布在研究区域的中部,这些区域也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的地方,主要是荒草地向其他农用地的转换;与2000年相比,2006年研究区域内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的只有3个地区,并且大部分增加不显著,增幅不到1g/kg.  相似文献   
992.
近20年藏北草地地表参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草地的覆盖度、地表反照率和地表温度是评价、监测牧草生长状况和草地退化的重要参数.利用1982~2000年NOAA/AVHRR 1、2、4、5通道的10天合成资料以及常用的遥感反演和统计方法,分析了近20年藏北那曲地区3个参数的时空变化规律.主要结果:植被区内牧草覆盖度0.1~0.95,年变率-0.012~0.012 a-1,24%的草地在退化,变异系数0.05~0.6,植被覆盖度与变异系数成反比;6~9月平均地表反照率0.152~0.300,年变率-0.009~0.007 a-1,51%的草地在退化,变异系数0.02~0.23;7~8月平均地表温度20~44℃.结论:植被生长越好,植被覆盖度越高,地表反照率越小,地表温度越低.每个参数均可单独评价和监测草地退化,但综合考虑各个参数将更客观、更合理.  相似文献   
993.
核桃壳木醋液的制取、成分分析及抑菌试验(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充分利用核桃壳资源,以核桃壳为原料,采用干馏的方法,分90~150℃、150~310℃、310~550℃ 3个温度段收集馏出液,经静置、木炭粉吸附焦油处理等过程,制得核桃壳木醋液。然后对所得木醋液的基本性质和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抑菌活性最强的木醋液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核桃壳木醋液产生的温度范围为90~550℃;各温度段所得木醋液精制后的得率随干馏温度的增加而降低,密度随温度增加而增加,pH值随温度升高呈增加趋势,有机酸含量则呈降低趋势;各温度段核桃壳木醋液对测试菌均有抑制作用,尤其是较高温度段(150~310℃、310~550℃)的抑菌效果较好。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表明,温度段为150~310℃的木醋液中含有约43种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为酸类、酚类、酮类、醛类和杂环化合物等。其中含量最多的是酚类化合物和有机酸,其含量占总检出成分的80.70%。初步分析其抑菌的有效成分为酚类物质。  相似文献   
994.
颗粒饲料淀粉糊化度的快速检测方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淀粉糊化度是评价颗粒饲料加工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畜禽吸收利用饲料中能量物质的效率,进而影响饲料的转化效率和畜禽生长状态。该文建立了颗粒饲料淀粉糊化度的两种快速检测方法,其中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NIRS)检测淀粉糊化度的定标和验证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759和0.9608;而快速黏度分析法(RVA)预测淀粉糊化度的定标和验证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8025和0.8746。试验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和快速黏度分析法均可快速且较准确地预测颗粒饲料的淀粉糊化度,在一定程度上能较好地满足实时监测饲料加工过程淀粉糊化程度、实现颗粒饲料精细加工的需要。  相似文献   
995.
选用21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仔猪60头,随机分为基础日粮组、添加0.2%中药复方日粮组和添加0.02%粘杆菌素日粮组,试验期为28 d,分别于试验开始后第7、14和28天每组随机取5头试猪,前腔静脉采血,分离血清,测定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中药复方日粮组的血清总氨基酸含量在第14天和第28天显著高于基础日粮组(P<0.05),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值在第14天和第28天显著高于基础日粮组和粘杆菌素日粮组(P<0.05),赖氨酸、苏氨酸和蛋氨酸含量在第14天和第28天显著高于基础日粮组(P<0.05)。提示在日粮中添加0.2%中药复方能显著提高早期断奶仔猪血清游离氨基酸(尤其是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有利于机体蛋白质的快速沉积及生长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996.
不同水分处理对野生早熟禾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5%、10%、15%、20%、23%,6个水分处理,研究了水分对8个野生早熟禾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旨在为野生早熟禾的引种驯化和草坪建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8个野生早熟禾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苗长、根长和鲜苗重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肃南草地早熟禾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在土壤含水量5%时最大,其他7个材料在10%时最大,且显著高于同种其他水分处理(P<0.05);小药早熟禾和硬质早熟禾在土壤含水量10%时幼苗最长,其他6个材料在土壤含水量15%时幼苗最长;土壤含水量5%时8个野生早熟禾的幼根均最长;水分梯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明显抑制早熟禾的鲜苗重。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明椰糠栽培下水分和养分对菜心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为菜心栽培过程中的水肥管理提供指导。【方法】采用温室盆栽试验,以菜心为试验材料,设置I1(55%~60%基质最大持水量)、I2(75%~80%基质最大持水量)、I3(95%~100%基质最大持水量)3种灌水处理以及F1(1/2倍山崎营养液浓度)、F2(1倍山崎营养液浓度)、F3(3/2倍山崎营养液浓度)3种养分处理,并将2 L不同浓度的营养液于试验前以基肥形式施入栽培盆。【结果】与充分灌溉处理(I3)相比,水分亏缺处理(I1、I2)使菜心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30.2%、16.3%,产量分别降低16.7%、11.1%,而对植株地上部氮磷钾吸收无显著影响。营养液浓度的增加显著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和菜心产量。灌水处理和养分处理对菜心的产量及叶片氮磷钾吸收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各处理中以I3F3的产量最高,但与I3F3相比,I2F3在没有明显降低菜心产量和氮磷钾吸收的条件下,菜心耗水量降低13.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1.8%,且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I2F3的综合得分居于首位,表明I2F3对菜心养分吸收、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98.
为筛选禽腺病毒疫苗株和制备亚单位疫苗提供科学依据,探明高致病性禽腺病毒C亚型4血清型(FAdV-4)毒株在传代中的毒力变化以及不同感染方式对雏鸡死亡率的影响,首先制备2 ~ 15代的高致病性FAdV-4尿囊液,用LMH细胞检测第2、4、8和15代尿囊液的半数细胞感染量(TCID50);其次选取的4个代次尿囊液分别通过黏膜(点眼)和颈背部皮下途径接种SPF雏鸡,观察动物的死亡率;最后应用PCR方法扩增主要结构蛋白Fiber2基因序列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制备的2 ~ 15代FAdV-4毒株均在5 ~ 7 d内致鸡胚死亡(100%),4个代次毒株的TCID50为106.5±0.2/0.1 mL,不同代次毒株间的毒力差异不显著(P>0.05);选取的4个代次毒株经颈背部皮下接种雏鸡的死亡率为100%,死亡雏鸡出现典型的心包积液综合征。而经黏膜接种的雏鸡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分别为80%、50%、30%和30%;不同代次毒株Fiber2基因序列没有发生变化。总之,不同代次毒株通过皮下接种后对雏鸡的致病力没有差异,但黏膜接种的死亡率则逐代下降,而主要结构蛋白Fiber2基因则没有出现碱基变异。  相似文献   
999.
1000.
利用60Co γ射线辐照籼稻材料M804,获得了1个性状能稳定遗传的矮秆突变体MU101,对其形态学及细胞学方面进行了鉴定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田间表现植株矮化,叶色浓绿,株型紧凑,长势较强,抽穗和分蘖正常,节间数较野生型减少2个,各节间不按比例缩短.该突变体可作为一个特殊类别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为该突变基因的定位克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