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23篇
  31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14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林业生产是商品生产,林业经济是商品经济,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是它是什么样的商品经济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商品经济又是什么特征,看法就不一致了.下面谈谈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龙S是一个广谱抗稻瘟病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精细定位其主效抗性基因,对于培育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来自国内外的41个稻瘟病菌系通过接种鉴定方式对龙S进行了稻瘟病抗谱分析,结果显示龙S的抗性频率为100%,对其中39个菌系表现高水平抗性,与Pi9的携带品种75-1-127抗性频率和抗病级别基本相当。群体遗传分析表明龙S的抗性基因表现为显性遗传方式,对于不同菌系龙S表现出不同的抗病遗传模式,其中龙S对稻瘟菌系318-2的抗性由单基因控制。通过抗病亲本龙S与感病亲本日本晴构建F2分离群体,采用BSA (bulk segregant analysis)及RCA (recessive class analysis)分析方法,将龙S的主效抗病基因精细定位于第9染色体上的SSR标记M1-M2所在的1.31 cM区间,与已克隆的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5位于相邻的染色体区域。抗谱分析表明,龙S与Pi5、Pii单基因系的抗性频率差异明显,抗谱较后二者更广。龙S主效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为进一步揭示其与Pi5、Pii的等位关系以及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病水稻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采用35个不同来源的稻瘟病菌菌株,对3个稻瘟病抗性基因Pi9、Pi2、Pizt的供体亲本和以日本晴为遗传背景的转基因近等基因系进行室内接种鉴定,比较分析3个基因的抗谱差异。结果表明:Pi9和Pi2的抗谱较广,抗性频率均达到94.2%,Pi9对菌株ROR1和X2007A–7表现感病,Pi2对菌株CHNOS60–2–3和RB14表现感病,Pizt抗谱较窄,抗性频率仅为60%,使用13对SSR引物分析其中20个稻瘟病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可划分为4个宗谱,菌株的遗传宗谱和来源相关性不显著,与致病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选用4种药剂(其中2种杀菌剂、2种杀虫剂),通过不同混用方式研究其对玉米大斑病、穗腐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在对玉米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吡唑醚菌酯与5%氯虫苯甲酰胺混用对大斑病的防治效果达93.66%,对穗腐病的防治效果达91.72%,且有显著增产作用,增产幅度达14.05%。  相似文献   
15.
选择体重(35.92±4.84)kg的长白X大约克二元杂种阉公猪56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分别饲喂常磷不加植酸酶饲粮、低磷不加植酸酶饲粮、常磷加植酸酶饲粮和低磷加植酸酶饲粮,每个处理14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研究饲粮添加植酸酶(750 IU/kg饲料)和不添加磷酸氢钙对生长猪的生长性能和养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磷不加植酸酶组与常磷不加植酸酶组相比,采食量降低1.23%(P>0.05),料重比增加13.82%(P<0.01),日增重降低18.52%(P<0.01),单位增重饲料成本增加13.50%(P<0.01),磷表观消化率降低13.83%(P<0.01),钙表观消化率降低4.21%(P>0.05).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降低2.55%(P>0.05);常磷加植酸酶组与常磷不加植酸酶组相比,采食量增加2.06%(P>0.05),料重比降低4.73%(P<0.01),日增重增加7.33%(P<0.01),单位增重饲料成本降低4.70%(P<0.01),磷表观消化率提高12.45%(P<0.05),钙表观消化率提高5.63%(P<0.05),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提高4.00%(P>0.05);低磷加植酸酶组与低磷不加植酸酶组相比,采食量增加5.00%(P>0.05),料重比降低12.14%(P<0.01),日增重增加27.67%(P<0.01),单位增重饲料成本降低12.07%(P<0.01),磷表观消化率提高39.59%(P<0.01),钙表观消化率提高7.94%(P<0.01),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变化(P>0.05);低磷加植酸酶组与常磷不加植酸酶组相比采食量、日增重、料重比和单位增重饲料成本均差异不显著,磷表观消化率提高20.28%(P<0.01),钙表观消化率提高3.39%(P<0.05),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1)添加植酸酶(常磷加植酸酶组与常磷不加植酸酶组比,低磷加植酸酶组与低磷不加植酸酶组比)能够提高生长猪生长性能和钙、磷的表观消化率,降低生产成本,对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2)不添加磷酸氢钙(低磷加植酸酶组与常磷加植酸酶组比,低磷不加植酸酶组与常磷不加植酸酶组比)会降低生长猪生长性能,但对钙和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3)低磷加植酸酶组与常磷加植酸酶组相比,猪的生长性能和钙、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但磷的消化率大大提高了,有利于环境保护;4)低磷加植酸酶饲粮有利于猪的生长、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保护,为最佳饲粮.  相似文献   
16.
新育成籼稻品种的产量性状分析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六十年代我国矮秆水稻大面积推广,使单产出现了第一次飞跃,当时选用的早熟、高产、抗倒新品种主要是衍生自半矮秆品种矮仔占或矮脚南特的杂交后代。其后,通过对浙江省七十年代推广的第一批早籼稻品种的性状分析,发现这一时期矮秆品种的演变趋势是提高植株高度、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降低剑叶叶面积和每丛有效穗数。千粒重在24.5—26.2克之间(个别品种属大粒类型,如珍龙13),谷草比达1∶1.2左右。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特别是本地八九月份主汛期常规露天蔬菜供应淡季,上市的应季蔬菜品种少、产量低,往往不能满足人们的菜篮子需求.为此,我们根据平菇生长的生物学特性,经过多次试验探索,克服夏季高温多湿、食用菌栽培的各种病虫害易发、栽培风险高等困难,成功总结出适合平菇越夏丰产栽培...  相似文献   
18.
间伐对油松人工林碳储量的长期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伐不仅能改变人工林林木生长状况,还会影响整个森林碳储量,研究间伐对人工林碳固存的长期影响,有助于准确评价人工林的碳汇功能,为人工林的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2016年8月,以黄土高原森林区营造于1962年,间伐于1985年的4种(强度间伐、中度间伐、轻度间伐、对照)油松人工林为对象,保留密度分别为800,1 500,2 200,2 900株/hm~2,研究了间伐对油松人工林不同植被层、叶凋落物、粗木质残体和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和中度间伐下油松人工林系统碳储量较对照显著提高了28.54%和21.33%,强度间伐碳储量(154.66t/hm~2)与对照(169.26t/hm~2)无显著差异。乔木层是油松人工林的主要碳库,占人工林总碳储量的64.85%~74.62%。不同处理下乔木层树干碳储量所占比例最高(52.05%~56.43%),树根和树枝次之(22.27%~22.60%和17.73%~18.32%),树叶最低(3.56%~7.01%)。中度和强度间伐下在提高林下灌草多样性的同时,总的灌草碳储量分别比对照高24.27%和25.24%。间伐显著降低了叶凋落物碳储量,其中,强度间伐下的叶凋落物只有对照的48.15%。土壤碳库的变化主要是由土壤表层0—20cm有机碳变动所引起,中度和强度间伐土壤表层碳储量较对照分别减少了17.68%和33.76%,而轻度间伐(51.23t/hm~2)与对照(50.96t/hm~2)无显著差异。土壤表层碳储量与植物多样性和基础呼吸呈显著负相关。轻度和中度间伐有助于森林生态系统碳固定,其中轻度间伐不仅有利于地上植被碳固定,而且还有助于土壤碳库的维持。  相似文献   
19.
在粳稻品种Dongjin大田种植过程中,发现一个黄绿叶自然突变体,命名为djyg。该突变体在苗期表现明显的黄绿叶表型,抽穗以后,叶色逐渐恢复正常。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在苗期、分蘖盛期及抽穗期叶绿素b的含量分别下降53%、62%、36%。电镜结果表明,分蘖期突变体中基粒、类囊体垛堆凌乱、排列疏松,类囊体基质较为稀薄。qRT-PCR结果证实,PORACab1RPsbA的表达量在突变体中均较野生型明显下调。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黄绿叶突变体djyg由一对隐性主效核基因控制,图位克隆确定该候选基因为编码叶绿素合成酶基因YGL1的一个新等位基因。该突变体未影响植株的主要农艺性状,可作为一个理想的表型标记应用于杂交稻育种工作中。  相似文献   
20.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超  刘国彬  薛萐  王国梁 《草地学报》2015,23(4):710-717
为了解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功能特征,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了黄土丘陵区人工灌木(柠条 Caragana korshinskii、沙棘 Hippophaer rhamnoides)、人工草地(沙打旺 Astragalus adsurgens、柳枝稷 Panicum virgatum)和天然草地(阿尔泰狗哇花 Heteropappus altaicus、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es)的根际微生物碳源代谢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柠条、阿尔泰狗哇花和茵陈蒿的根际微生物对糖类的代谢能力显著高于沙棘、沙打旺和柳枝稷;阿尔泰狗哇花和茵陈蒿对氨基酸类、酚酸类和聚合物类的代谢能力较高。茵陈蒿和阿尔泰狗哇花的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高于其他4种植物。柠条、阿尔泰狗哇花和茵陈蒿具有相似的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天然草地根际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优于人工灌木和人工草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