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6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82篇
林业   154篇
农学   102篇
基础科学   143篇
  107篇
综合类   797篇
农作物   43篇
水产渔业   92篇
畜牧兽医   360篇
园艺   130篇
植物保护   8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鲤鱼DNA对鲮鱼耐寒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常规显微注射法将鲤鱼总DNA注入鲮鱼受精卵,并将受精卵培育成鱼种。以自然降温方式及人工降温方式测试并比较了实验组鲮鱼与正常鲮鱼的耐寒能力。结果表明,实验组鲮鱼的耐寒能力优于正常鲮鱼,但改善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992.
平胸龟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RAPD技术对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Gay)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用27个随机引物对福建寿宁平胸龟21个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共扩增出5187条DNA片段,平均每个个体扩增出247条带。在检测到的247条带中,多态性条带为141条,多态性条带百分比为55.97%(25.0%~88.89%),条带大小在100bp~2000bp之间,21个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0972~0.3198,平均遗传距离为0.1750±0.0387,表明平胸龟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采用类平均聚类法(NJTREE)构建了21个个体相互关系的分子聚类图,表明该地区平胸龟并没有形成种群的分化。  相似文献   
993.
黄喉拟水龟雌、雄生长及形态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工饲养新孵出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 Cantor)龟苗,试验期为44个月。观察与测量结果表明,雌、雄性别在背甲长、背甲宽、体高的形态参数及其与体重的相关关系上没有明显差异;雌、雄性别形态的区别在于第二性征的出现,即雌性腹甲平坦,尾巴短小,泄殖孔近尾基部;雄性腹甲内凹,尾巴粗壮,泄殖孔远离尾基部。雌、雄生长存在明显差异,雄性生长快于雌性。在试验期间,雄性个体增重为雌性个体的1.253倍。  相似文献   
994.
利用20个高GC含量的8bp的随机引物开展野生鲮鱼(Cirrhina molitorella)DNA扩增指纹的研究,以建立鲮鱼13NA扩增指纹(DAF)技术,包括引物设计,PCR反应条件的设置。结果显示,13AF引物浓度相对较高,最佳引物浓度为3.5μmol/L。DAF引物pn-16(GCGACCTG)扩增表明,DAF有好的重复性,引物pn-16扩增特征性谱带可用于鉴定鲮鱼。DAF扩增产物可揭示鲮DNA的多态性。同时建立了DNA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快速检测技术和最佳银染参数,银染检测大约需要1h,建立包括固定、漂洗、染色、显色、停显色的银染程序和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湿法与干法的保存方法。  相似文献   
995.
改进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和考核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对本科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创造性实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改进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和考核方法可以指导和检验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实验课程。在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方法基础上对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环节和考核方法进行合理改进,重在紧扣教学各个环节,突出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是一个提高能力的好手段,得到学生的肯定,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96.
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锐劲特在甘蓝中的残留动态,样品的添加回收率为86.77%~98.45%;实验结果表明,锐劲特在甘蓝中的降解产物为:MB 46513,MB 45950和MB 46136,半衰期为2.75~2.87 d,施药2周后残留量降至0.04 mg/kg以下,降解率为96.01%以上,最终残留量在0.002 mg/kg以下.  相似文献   
997.
周口市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自然条件优越,增产潜力大。有利于发挥小麦的增产潜力,和提高小麦的品质。20世纪80年代以来,周口市一直是河南省发展小麦的重点地市,在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的努力下,一批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小麦大面积中低产田变成高产田,使小麦产量不断提高,单产由二十世纪初的2190kg/hm2发展到2000年单产达6043kg/hm2。小麦总产量一直稳居全省前列,但随着小麦连年丰收,造成普通小麦积压严重,截止2002年10底全市粮食部门总库存小麦32亿公斤,预计农民手中人…  相似文献   
998.
在室内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复配剂10%甲氰菊酯.阿维菌素对朱砂叶螨的毒力效应,确定温度与复配剂毒力和增效作用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复配剂10%甲氰菊酯.阿维菌素及单剂对朱砂叶螨T.cinnabarinus的毒力在22~30℃的5个温度梯度下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在22~26℃范围内毒力变化较大,在26~30℃范围内变化相对平缓;不同温度下3种复配剂都表现较好的增效作用,甲氰菊酯和阿维菌素按有效成分96∶4的比例复配在5个温度梯度下均表现出最好的增效作用,按有效成分97∶3比例复配次之,按有效成分98∶2比例复配相对较差。试验表明,温度对复配剂的毒力及增效作用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99.
疏穗处理对‘赤霞珠’葡萄果粒大小及花色苷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疏穗(花序或果穗)是调节产量和负载量的一项葡萄园田间管理措施,广泛应用于优质葡萄生产中,不同时期和程度的疏穗对果实产量和品质影响不同。本研究于2011年以新疆玛纳斯县广东地和园艺场2个地块2000年定植的‘赤霞珠’葡萄为材料,在果实第1个膨大期(花后约3周)分别进行1穗/新梢(CT1)、1.5穗/新梢(CT2)和2穗/新梢(CT3)3个程度的疏穗处理。在采收期对产量相关指标和花色苷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广东地,3种疏穗处理间平均果穗质量无显著差异,CT1与CT2、CT3相比,产量分别下降48%和65%;在园艺场,3种疏穗处理间平均果穗质量亦无显著差异,但CT3处理的平均果粒质量低于CT1和CT2。将采收期的果粒按质量分为5级,在广东地,果粒大小主要分布于≤0.84g、0.85~1.14g和1.15~1.44g3个质量级次中,在≤0.84g质量级次中,CT1处理果粒所占百分数分别比CT2和CT3低12.4%和18%;在园艺场,果粒大小主要分布于0.85~1.14g、1.15~1.44g和1.45~1.74g 3个质量级次中,在≤0.84g质量级次中,CT3处理的果粒所占的百分数分别比CT2和CT1高18.3%和15.6%。说明疏穗处理后,果粒有增大的趋势。利用HPLC-MS检测各质量级次花色苷的质量分数和组成,发现不同大小的果粒以及经过不同程度疏穗处理的果粒中花色苷的质量分数间存在差异。随着果粒的增大,甲基化花色苷和酰化花色苷的质量分数及总花色苷的每果粒质量(以mg/kg果实鲜质量表示)逐渐降低。在广东地,随着疏穗程度的提高,总花色苷、甲基化花色苷和酰化花色苷的每果粒质量(以μg/果粒表示)和质量分数(以mg/kg果实鲜质量表示)逐渐增加。对不同疏穗处理下果粒各种花色苷的质量分数进行主成分分析显示,地块对果实中花色苷的积累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00.
为优化获得绵羊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 cell)的诱导条件,通过4-D电转染仪,将含有人Oct4、Sox2及Klf4、c-Myc及lin28基因的3个质粒共转染绵羊成纤维细胞,从EH-100、EN-150、CZ-167、CA-137电转程序筛选出适合绵羊成纤维细胞的电转染程序;探讨不同细胞密度、质粒质量浓度、质粒质量浓度比及维生素C对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EH-100电转程序,在细胞密度为5×106 mL-1、质粒质量浓度比为1∶1∶1、质粒总质量浓度为0.1mg·L-1、培养液中添加维生素C的质量浓度为0.05mg·L-1时,AP染色阳性(AP+)克隆形成的效率可达到14.0%。说明,优化后的电转染方法和培养方案可有效提高绵羊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制备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