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7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金福菇的种植期主要在高温季节,随栽培环境的恶化,如连年重茬的老菇房(棚)极易发生青霉病、曲霉病、病毒病等病害,给菇农造成经济损失。采用抗病品种,按标准严格进行接种室、培养室、菇房(棚)土壤和培养料消毒,防止病菌侵染,科学管理,合理施药,以防为主,综合防治,能获得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22.
[目的]明确近年来引起广西大棚厚皮甜瓜叶斑病的病原,为该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单孢分离法直接从罹病厚皮甜瓜叶片上分离病原菌,以离体叶片接种法验证病原菌的致病性.对致病菌的菌落、产孢结构、分生孢子等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同时对致病菌的rDNA-ITS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病原菌形态特征与瓜类尾孢(Cercospora citrullina)基本一致,rDNA-ITS基因序列与瓜类尾孢的同源性达99%.结合病原菌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将该病害的病原菌鉴定为瓜类尾孢.[结论]近年在广西大棚厚皮甜瓜产区严重发生的甜瓜叶斑病由瓜类尾孢引起,该病是广西厚皮甜瓜上的一种新病害.  相似文献   
23.
[目的]优化拮抗木霉gz-2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及转化条件,快速、高效获得绿色荧光标记菌株,为哈茨木霉及同类真菌的GFP标记提供参考,并为下一步研究其在不同环境中的定殖动态、分布规律及生防特性等打下基础.[方法]采用PEG-CaCl2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体系,从木霉菌株的菌龄、酶解时间、转化体系中质粒的含量及再生培养基中潮霉素B(HmB)的浓度等方面对哈茨木霉gz-2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及转化条件进行优化,获得表达稳定的转化子,并与出发菌株的生长特性进行比较,评价转化效果.[结果]gz-2菌株培养36 h菌丝所形成的原生质体稳定性最好,菌丝体酶解3.5 h获得的原生质体数量最多,达11.67×106个/mL;每240μL转化体系中质粒DNA含量为40μL,得到的转化子数量最多,为8.67个/皿;再生培养基中HmB含量为600μg/mL时可获得稳定的强转化子.[结论]筛选获得1株表达稳定的转化子GFP-gz-2菌株,该菌株在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率及产孢量上与出发菌株gz-2无显著差异,且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24.
西贡蕉枯萎病生防木霉菌株gz-2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拮抗西贡蕉枯萎病菌的木霉菌株gz-2是一株具有生防潜力的拮抗菌,依据其形态特征和ITS序列将其鉴定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gz-2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宜在马铃薯蔗糖琼脂(PSA)培养基上生长;蔗糖、酵母膏分别为最佳碳氮源;菌丝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8~30 ℃;最适pH 5.0~6.0;不同光照条件对该菌产孢影响明显.对西贡蕉枯萎病的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gz-2菌株对西贡蕉枯萎病具有一定的防效,其中每隔7 d施1次gz-2固体菌剂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在伤根接种60 d后,平均防效达到74.4 %.  相似文献   
25.
对5份西瓜材料采用苗期浸根法进行枯萎病抗性鉴定,并对西瓜感染枯萎病菌后,POD、SOD、CAT保护酶活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公子、广西三号、广西409属于感病材料,1号野生、2号野生、4号野生属于轻抗材料,5号野生属于中抗材料,3号野生属于高抗材料,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的POD、SOD、CAT保护酶活性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动态。  相似文献   
26.
根腐病是近年上升为广西地区大棚厚皮甜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甜瓜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明确该病害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并获得抗病种质材料,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并通过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筛选抗病种质材料.结果表明,致病菌株的菌落和分生孢子形态特征与前人报道的腐皮镰孢菌...  相似文献   
27.
水田改旱地(水改旱)扩种食籽栝楼,由于受土壤状况影响,极易出现苗期生长缓慢、前期杂草生长快、易发生病害、产量偏低等不良现象。笔者根据当地农户多年来的生产实践经验,对水改旱种植食籽栝楼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8.
毛叶枣灰霉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叶枣灰霉病菌是半知菌类葡萄孢属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病菌生长、产孢的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该菌的生长温度范围是5~28℃,产孢温度范围是5~20℃,最适于菌丝体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温度分别为20℃、15℃和20℃;病菌在pH值3~9时均能生长和产孢,最适pH值为5~6,其孢子萌发的pH值范围是2~10,最适为5~6;在饱和湿度下孢子才可萌发;马铃薯葡萄糖液和枣叶汁可显著促进分生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29.
从不同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微生物菌株1223株。以香蕉叶斑病5种病原菌为靶标进行的拮抗菌筛选结果显示,香蕉尾孢的拮抗菌检出率(39.3%)最低。在以香蕉尾孢为指示菌的筛选中发现,放线菌中拮抗性菌株的出现率(33.3%)明显高于细菌(14.9%),不同类别作物中以香蕉根围拮抗性菌株的出现率(23.3%)最高。筛选到的拮抗细菌B106菌株和拮抗放线菌St1607菌株连续移植6次,对香蕉尾孢的抑菌力均保持稳定。2株拮抗菌除对香蕉叶斑病菌具较高抑菌活性外,对其余11种植物病原菌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30.
广西香蕉真菌性叶斑病病原菌种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2-3月对广西香蕉主产区真菌性叶斑病病原进行抽样鉴定。结果显示,广西香蕉真菌性叶斑病病原至少有10种,主要病原为Cordana musae,分布广,检出率为56.77%~92.19%;Corynespora cassiicola和Deightoniella torulosa为次,两种病原菌均主要集中在南宁地区,检出率分别为32.34%和22.61%;叶斑病类型以单一病原侵染为主,检出率为78.13%~92.19%;复合侵染的叶斑病类型以2种病原共同侵染居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