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99篇
  免费   2235篇
  国内免费   3296篇
林业   2327篇
农学   2340篇
基础科学   1608篇
  3574篇
综合类   15112篇
农作物   2167篇
水产渔业   1882篇
畜牧兽医   5283篇
园艺   2363篇
植物保护   1774篇
  2024年   194篇
  2023年   695篇
  2022年   1595篇
  2021年   1669篇
  2020年   1570篇
  2019年   1502篇
  2018年   1093篇
  2017年   1692篇
  2016年   1210篇
  2015年   1803篇
  2014年   1821篇
  2013年   2132篇
  2012年   2735篇
  2011年   2859篇
  2010年   2594篇
  2009年   2246篇
  2008年   2275篇
  2007年   2094篇
  2006年   1688篇
  2005年   1300篇
  2004年   825篇
  2003年   523篇
  2002年   523篇
  2001年   476篇
  2000年   453篇
  1999年   234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5篇
  1956年   13篇
  195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21.
苓桂术甘汤对肉鸡腹水综合征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5日龄艾维茵肉鸡分成5组,一组在常温(21±1)℃下饲养,作为正常对照组(N);其余4组在低温(11±1)℃下饲养以诱发腹水综合征,其中模型对照组(C)不给任何药物,维生素组(V)饮水中添加VC(0.5 g/L)和VE(0.1 g/L),2个试验组(T1和T2)分别给予不同剂量(0.4和0.8 mL/kg bw)的苓桂术甘汤。结果显示,C组的腹水发病率、腹水心脏指数(AHI)、红细胞压积(PCV)、红细胞数、血红蛋白(Hb)及丙二醛(MDA)含量、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均显著高于N组;而3种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则显著降低;2个试验组及V组的上述检测指数都得到明显改善,表明苓桂术甘汤能增强肉鸡的抗氧化能力,具有防治肉鸡腹水综合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2.
为探究库区消落带优势草本植物狗牙根人工植被恢复后土壤质量及肥力的变化,选择三峡库区消落带150, 160和170 m海拔人工构建狗牙根植被土壤为研究对象,并以裸地作为对照,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相关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各海拔狗牙根微生物生物量均显著高于裸地,表明狗牙根人工植被构建对土壤微生物恢复具有重要意义。(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160 m高程显著高于150和170 m高程,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SMBP)却显著低于150和170 m高程,需要特别注意P元素的下移,加强水体P含量的检测。(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和碳磷比变化范围分别为5.93~15.62和7.11~19.9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百分比的范围分别为0.68%~2.57%、0.68%~3.33%、1.95%~5.23%。狗牙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和碳磷比显著低于裸地,表明狗牙根土壤有效氮、有效磷高于裸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占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百分比显著高于裸地,表明狗牙根土壤营养元素周转速率快于裸地。(4)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土壤含水率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与土壤pH值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因此,在三峡库区消落带进行狗牙根草地恢复重建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质量,对加强三峡库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3.
土壤酶(soil enzyme)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组分之一,是生态系统的生物催化剂,在土壤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1191~2656 m海拔草原黑钙土为研究对象,选择土壤酶进行研究,以期解释土壤酶垂直分布特征及土壤肥力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不同海拔及土层土壤酶活性变异特征,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活性0.237~0.722 mg·(g·20 min)-1,碱性磷酸酶活性0.767~2.673 mg·(g·24 h)-1,脲酶活性0.029~0.106 mg·(g·24 h)-1,蔗糖酶活性3.384~23.801 mg·(g·24 h)-1。土壤表层酶活性均大于中、底层,且酶活性随海拔的增加而上升,各土层、海拔间差异显著(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得知0~20 cm土层,海拔与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r=0.854**),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r=0.724*);20~40 cm土层,海拔与碱性磷酸酶呈显著正相关(P<0.05,r=0.766*);在40~60 cm土层,海拔与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r=0.796*)。在研究中还发现随土层的增加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相关性降低。  相似文献   
124.
为了解牧草间作对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以及为不同牧草优化配置、豆科和禾本科牧草间作提高结氮量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间作对柱花草、扭黄茅和孔颖草的生物量和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柱花草生物固氮,对扭黄茅和孔颖草养分吸收和生长有促进作用,与柱花草间作后的扭黄茅和孔颖草与禾本科牧草单作模式相比,能获得高的养分吸收量和产量。与各自单作对比,间作体系中的禾本科牧草生物量高于单作0.06%和26.78%;与柱花草单作对比,两个间作体系中的柱花草生物量低于单作9.70%和12.83%。扭黄茅与柱花草间作后,对氮磷的吸收量高于单作扭黄茅24.26%和35.18%,对氮磷的吸收量高于单作孔颖草40.64%和47.50%。相对于单作而言,柱花草分别与扭黄茅和孔颖草间作,对氮吸收量分别降低8.31%和28.94%,磷吸收量分别降低3.56%和20.58%。而且两种间作模式当量比均大于1,具有间作优势;柱花草/扭黄茅间作系统生产力、种间竞争能力高于柱花草/孔颖草,具有产量优势。在株行距为50 cm种植密度下,间作体系中禾本科牧草生长旺盛,柱花草的生长受到抑制,在与两个禾本科牧草间作中为弱竞争作物。结果表明,在合理的种植密度下,适合的牧草配置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种间有益作用,提高单位面积牧草产量和禾本科牧草氮磷的吸收,有利于改善牧草品质。  相似文献   
125.
才华  孙娜  宋婷婷 《草业学报》2018,27(6):168-176
DREB (dehydration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转录因子是一个干旱应答元件的结合蛋白,它能特异结合启动子中含有DRE/CRT顺式元件,激活逆境诱导基因的表达,调控植物对干旱、低温、高盐、高温等胁迫的耐逆性。大量研究表明DREB转录因子在信号传导、作用机理及基因表达方面存在复杂性。为了野生大豆来源GsDREB2基因能更有效地发挥功能,人工突变该基因的负向调节结构域(negative regulatory domain, NRD,140~204),经改造命名为GsDREB2-mNRD。在酵母中比较全长基因(FLDREB2)和GsDREB2-mNRD转录激活和与DRE元件结合的能力,并验证GsDREB2-mNRD核定位情况。分别将FLDREB2和GsDREB2-mNRD转化拟南芥,通过拟南芥幼苗期盐胁迫和渗透胁迫试验,比较GsDREB2-mNRD和FLDREB2在提高植物耐盐和渗透胁迫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GsDREB2基因内部存在着负向调节结构域(NRD),抑制了GsDREB2转录激活功能和DRE元件结合的特性;经改造的GsDREB2基因依然能定位在细胞核;超量表达GsDREB2-mNRD基因的拟南芥耐盐和渗透胁迫能力明显强于非转基因对照,也高于FLDREB2基因超表达的拟南芥;野生大豆来源的GsDREB2基因NRD结构域的缺失可增强该基因在植物耐盐、渗透胁迫等逆境胁迫下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6.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在中国作为入侵物种,可造成食草动物中毒死亡,并给畜牧业带巨大的损失。为研究反刍动物采食紫茎泽兰后的中毒机理,本研究探讨了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紫茎泽兰对萨能奶山羊(Saanen goat)血常规及肝、脾、肾的病理学影响。选择16只5~6月龄健康萨能奶山羊,随机分成对照组(日粮中未添加紫茎泽兰)和试验Ⅰ、Ⅱ、Ⅲ组(日粮配比中分别添加紫茎泽兰40%、60%和80%),每组4只。试验Ⅰ、Ⅱ、Ⅲ组分别饲喂含40%、60%和80%紫茎泽兰的混合日粮3个月,每两周检测一次血常规,试验末屠宰奶山羊,并观察其肝、肾、脾的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血液中的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和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T)均显著升高(P0.05),试验后期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各试验组血液中淋巴细胞(lymphocyte,LY)与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均呈下降趋势,试验后期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肝和脾肿大,肝组织出现淤血,肝细胞发生水泡变性及脂肪变性等,肾组织伴有出血、坏死、颗粒变性及水泡样变性的现象。因此,本研究结果说明紫茎泽兰对萨能奶山羊血液指标有显著影响,且长期摄入紫茎泽兰可引起动物肝、肾、脾等主要实质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7.
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是全球难以根除的恶性杂草,遍布我国20多个省(市)的陆地和水域,造成巨大的生态灾难和经济损失,研究它对牧草的化感作用可为有效防除和选种牧草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苜蓿(Medicago sativa)、菊苣(Cichorium intybus)和燕麦(Avena sativa)为受体植物材料,采用培养和盆栽试验,研究了空心莲子草地上部(ESA)和根系浸提液(ERA)对牧草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用ESA和ERA浸种,抑制牧草胚乳蛋白质、淀粉和肌醇磷酸盐水解,降低种子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水溶性无机磷含量,破坏种子细胞膜结构,从而抑制牧草种子萌发,其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最大降幅依次为95.66%、96.15%和98.63%。用ESA和ERA浇灌幼苗,会降低牧草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减少植株氮、磷、钾吸收,抑制幼苗生长,生物量的最大降幅分别为52.27%(ESA)和63.74%(ERA)。此外,ESA和ERA对3种牧草的化感指数和化感综合效应均为负值,其绝对值随浸提液浓度增加而增大,且表现为ERA大于ESA,燕麦大于苜蓿和菊苣。因此,空心莲子草浸提液对3种牧草均有化感抑制作用,ERA的化感效应大于ESA,燕麦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受到的抑制程度大于苜蓿和菊苣。在牧草栽培中,选种较不敏感的菊苣和苜蓿有益于减轻危害和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28.
刘晨旭  刘彧  刘杰  高越瑶  周蕴薇 《草业科学》2018,35(6):1400-1408
CBF是一类植物特异性、具有多种功能的转录因子。本研究将从甘菊(Chrysanthemum lavandulifolium)中分离的ClCBF1基因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pBI121上,并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染法对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进行遗传转化,共获得4个转基因株系经过抗性筛选和RT-PCR验证,对其中表达量较高的3个转基因株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50mmol·L~(-1)甘露醇培养基中转基因拟南芥的种子萌发率和根长平均为野生型的2.0倍和1.2倍,在150mmol·L~(-1) NaCl培养基中转基因拟南芥种子萌发率和根长平均为野生型的1.1倍和1.4倍;在干旱和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拟南芥幼苗的成活率高于野生型,并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P0.05),丙二醛(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P0.05)。说明ClCBF1基因在拟南芥受到干旱和盐胁迫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9.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应用最广泛的豆科牧草。由于其耐盐性中等,其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产量和种植受到土壤盐渍化的限制。因此提高紫花苜蓿的耐盐性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生产意义。为此,以龙牧801紫花苜蓿(M.sativa‘Longmu 801’)为试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9个盐胁迫蛋白质组筛选出的盐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处理时间和处理浓度对9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有显著性影响,表明这9个基因均在紫花苜蓿盐胁迫应答中发挥着一定作用。处理1h时,G6PI、ABP19a、Trx-h1、PR bet 1、FBPA、6PGDH和ALDH这7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不同NaCl胁迫浓度处理的紫花苜蓿中均显著上调,RRM和GDPD在NaCl处理2h后开始上调。除G6PI基因,其他8个基因在0.4%NaCl处理下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0.2%和0.8%NaCl处理。这些基因参与糖代谢、信号转导和胁迫响应。以上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耐盐性极其复杂,涉及到多基因的表达和代谢通路的调控。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研究并了解紫花苜蓿的盐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促进紫花苜蓿耐盐分子育种。  相似文献   
130.
藜麦不同生育期营养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玉明  杨发荣  刘文瑜  黄杰  金茜 《草业科学》2018,35(7):1720-1727
为探究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生育期营养物质积累与分配动态规律,促进藜麦营养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本研究以"陇藜1号"为研究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茎秆、籽粒、叶片、果穗以及全株粗蛋白含量(CP)、粗脂肪(EE)、磷(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变化及转运差异,并对不同时期饲用品质进行比较,为藜麦生长期间营养价值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先慢后快再慢的积累规律;果穗及籽粒中干物质含量(DM)最大值分别出现在灌浆期和成熟期,不同生育期各器官生物产量及营养价值差异显著(P0.05),叶片干物质的移动率最高,干物质输出率最大,转运率最高,根系干物质移动率和转运率最低;DM、NDF、ADF和P在生育期内均表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过程。整个生育时期内各器官营养物质转运率大小表现为叶片果穗茎秆根系,各生育时期不同器官间营养成分转运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成熟期开花期灌浆期苗期,相对饲用价值苗期灌浆期开花期成熟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