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33篇
园艺   2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白玉蕈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影响白玉蕈的形态特征及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比较了不同碳源和氮源、碳氮比、温度、pH条件下菌丝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白玉蕈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佳的碳氮比为10∶1;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0~30℃,最适温度为20~25℃;菌丝生长的最适pH6~7。  相似文献   
52.
53.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别名美味草菇、美味苞脚菇、兰花菇、秆菇、麻菇及中国菇等。草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0每100g干菇含维生素C207.7mg,糖分2.6g,粗蛋白2.68g,脂肪2.24g,灰分0.91g。草菇蛋白质含18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占40.47%~44.47%。此外,还含有磷、钾、钙等多种矿质元素。我国草菇产量居世界之首,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近年来,  相似文献   
54.
1蚕桑下脚料利用的重要性蚕桑是淳安县养殖业中的支柱产业,也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传统产业。自浙江省实施蚕桑西进工程以来,全县桑园面积由5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增至13.61万亩。据2005年统计,全县种桑养蚕已遍及30个乡镇、601个村,蚕农  相似文献   
55.
利用桑枝屑栽培秀珍菇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秀珍菇别名环柄斗菇,学名为黄白侧耳,属担子菌纲,侧耳属。秀珍菇菇形秀小、口感柔嫩、美味爽口、营养丰富,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是目前杭州地区栽培规模最大的珍稀食用菌之一。栽培秀珍菇最常用的培养料是棉籽壳和杂木屑。自浙江省省委、省政府提出“蚕桑西进”的发展战略以来,杭州地区的蚕桑生产有了很大发展,桑园总面积已达20多万亩(1亩≈667m2,下同);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桑枝条等副产品(每年大约有12万吨),成为农村新的环境污染源。若能将蚕桑副产品桑枝条用于栽培食用菌,不仅能将桑枝条变废为宝,还能有效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促进蚕桑生产的稳定发展。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菌株杭农1号秀珍菇,由杭州市农科院菌种站提供。1·2试验地点时间杭州市农科院菌种站试验大棚。2008年1月上旬生产菌包,3月上旬出菇,统计前两潮菇产量。1·3试验配方6个配方:①桑枝屑10%,棉籽壳68%,麸皮20%,石膏1%,蔗糖1%;②桑枝屑20%,棉籽壳58%,麸皮20%,石膏1%,蔗糖1%;③桑枝屑30%,棉籽壳48%,麸皮20%,石膏1%,蔗糖1%;④桑枝屑40%,棉籽壳38%,麸皮20%,石膏1%,蔗糖1%;⑤桑枝屑50%,棉籽壳28%,麸皮20%...  相似文献   
56.
为保护开发野生桑树桑黄种质资源,对17个不同来源的野生桑树桑黄菌株开展种内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桑黄菌株DNA进行扩增,分析扩增条带,利用NTSYS软件构建亲缘关系UPGMA聚类图。结果表明:16条ISSR引物中,有10条ISSR引物多态性丰富,条带清晰;10条引物共检测到90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717个,多态性百分比79.3%。在DNA指纹图谱中,引物P5、P812扩增条带多态性最高。NTSYS-PC2.10e软件分析表明,17个桑树桑黄遗传相似系数为0.57~0.99。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GS)约0.65处,可将17个桑树桑黄划分为2大类群: S4,S23,S26为一大类群,其余为一大类群。综上可知,桑树桑黄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ISSR分子标记可有效区分不同桑树桑黄菌株。  相似文献   
57.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基质中香菇菌丝生长期4种胞外酶的活性变化情况,为香菇营养生理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提取不同基质中的粗酶液,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光密度值,分析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淀粉酶及漆酶的活性变化.[结果]不同基质对胞外酶活性大小有影响;各种酶活性高峰期不同,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滤纸纤维素酶的活性高峰出现在转色末期;淀粉酶的活性高峰位于转色初期;漆酶的活性高峰在发菌初期.[结论]胞外酶在不同基质和菌丝不同生长阶段活性存在差异,但同一种酶在不同基质中的活性变化趋势总体一致.  相似文献   
58.
研究了香菇生长过程不同阶段胞外酶纤维素酶系(羧甲基纤维素酶、滤纸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木质素酶系(漆酶、愈创木酚酶、多酚氧化酶)、淀粉酶、半纤维素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香菇生长不同阶段均能检测到上述8种酶的活性,说明这些酶参与了香菇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各种酶活性峰值出现时间不尽相同,木质素酶的活性高峰出现在营养生长期,纤维素酶的活性高峰出现在生殖生长期,说明香菇生长过程中优先利用木质素。8种酶活性在香菇生殖生长阶段变化趋势较一致,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成熟均呈现逐步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9.
比较14个杏鲍菇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产量、农艺性状、拮抗性和酯酶同工酶酶谱,结果表明,14个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大致可以分为5大类群,菌株P14、P2、P1、P6、P7、P8和P4为第1类群,菌株P11为第2类群,菌株P13、P10、P5为第3类群,菌株P12和P3为第4类群,菌株P9为第5类群;拮抗试验和同工酶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60.
针对食用菌生产中的常用基质——稻草、桑枝条、茭白叶、玉米芯和山核桃蒲等5种农业废弃物,模拟农民2种典型处置方式(燃烧、丢弃水体),研究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水平的农作物秸秆投放量下,明火和闷烧下均产生大量的SO2、细颗粒物(PM2.5)和NOx等排放物,闷烧产生的排放物明显高于明火燃烧,PM2.5和SO2排放以茭白叶最高,分别为2 773.37、3.96 mg·m-3,NOx排放以桑枝条最高,达61.5 mg·m-3。农作物废弃物丢弃水体(浸泡)使水体的pH值下降(除山核桃蒲外),其悬浮物、总氮(total nitrogen, TN)、总磷(total phosphorus, TP)、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色度值都升高,在30~50 d时各指标达到峰值。茭白叶水体腐化过程的TN排放量达270.85 μg·L-1,较其他样品高出5倍以上。农作物废弃物浸泡后,水体中大肠埃希菌在60 d周期内基本呈现“滋生—增长—凋亡”的变化过程,细菌菌落则在10 d时最大,之后逐渐凋亡。农作物废弃物焚烧和水体腐化2种处置方式均会造成环境污染,建议加大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