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6篇
  2篇
综合类   7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81.
菊天牛的发生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菊天牛(Phyloeciarufiventis(Gautier)属鞘翅目 ,天牛科 ,主要危害菊科植物。近几年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 ,对外交流和合作合资项目增加 ,植物品种的不断引进和特色野菜的广泛种植 ,菊天牛危害日趋严重 ,对制繁菊科花卉良种和叶菜产量损失较大。为此 ,1996至2000年对其害虫进行了调查和田间防治 ,以供参考。一、识别特征成虫体长6mm~11mm ,宽3mm~5mm ,触角8mm ,10节 ,体全黑色或黑褐色 ,圆筒形 ,鞘翅薄 ,密被灰色稀疏绒毛。前胸背中具有一棕红色瘤微凸起 ,腹部为桔黄色。雄虫体长…  相似文献   
82.
为明确氯虫苯甲酰胺加成膜剂拌种后水稻种子萌发活力、植株防御酶含量变化及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研究水稻拌种后种子生理生化相关指标及对田间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用氯虫苯甲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加成膜剂(拜力膜)对水稻进行拌种处理,调查苗期发芽率等指标及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并测定不同时间点水稻4种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与拜力膜复合拌种对发芽率无显著影响;氯虫苯甲酰胺与拜力膜复合拌种能提高后期叶绿素含量;氯虫苯甲酰胺1.5 g a.i./kg+拜力膜对稻纵卷叶螟防治的保叶效果优于氯虫苯甲酰胺1.5 g a.i./kg处理;氯虫苯甲酰胺1.5 g a.i./kg+拜力膜2.0 mL/kg的多酚氧化酶活性仅播后15 d低于氯虫苯甲酰胺1.5 g a.i./kg处理,此后均显著高于氯虫苯甲酰胺1.5 g a.i./kg处理;播后75 d稻纵卷叶螟危害较严重时4种酶活性均有显著升高,且氯虫苯甲酰胺1.5 g a.i./kg+拜力膜2.0 mL/kg处理后水稻的酶活性最高。1.5 g a.i./kg可以作为氯虫苯甲酰胺种子处理的最佳用量,氯虫苯甲酰胺+成膜剂拜力膜2.0 mL/kg能促进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83.
江苏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气候变暖、秸秆还田和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上升使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提高。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目前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频率已达60%以上,多菌灵的防效明显下降,低于60%。研究明确了赤霉病的防控适期和防治次数,对淮南、淮北主要小麦品种进行赤霉病自然发病鉴定,并阐述了品种抗性和药剂防治间的互作效应。研究结果揭示,选育推广对小麦赤霉病具有抗性的品种是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基础,把握适期于小麦扬花期施用非多菌灵类的戊唑醇、氰烯菌酯、丙硫菌唑等其他杀菌剂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4.
水稻恶苗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水稻恶苗病病原菌种类以及9种药剂对各类病原菌的室内毒力,基于形态学特征、致病性测定和TEF1-α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多菌灵、咪鲜胺、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叶菌唑、咯菌腈、氟啶胺和噁霉灵对分离所得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水稻恶苗病病原菌为藤仓赤霉复合种(Gibberella fujikuroi species complex,GFSC)内的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层出镰孢菌F. proliferatum、拟轮枝镰孢菌F. verticillioides和F. andiyazi。多菌灵对层出镰孢菌、拟轮枝镰孢菌、F. andiyazi、敏感及抗性藤仓镰孢菌的EC_(50)均值分别为0.310、0.387、0.310、0.680和2.152μg/mL;咪鲜胺对上述镰孢菌的EC_(50)均值分别为0.010、0.043、0.017、0.038和0.110μg/mL;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叶菌唑、咯菌腈、氟啶胺和噁霉灵对分离所得4种病原菌藤仓镰孢菌、层出镰孢菌、拟轮枝镰孢菌和F. andiyazi的EC_(50)均值分别为0.002~0.097、0.014~0.078、0.044~0.343、0.019~0.074、0.033~0.466、0.019~0.146和13.957~85.558μg/mL。4种病原菌个体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叶菌唑整体较为敏感,而对噁霉灵敏感性最低,但不同病原菌对药剂的敏感性规律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5.
热激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调控生物体的细胞代谢、生长发育和逆境适应等一系列生物过程.本研究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分离获得了一个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Hsp90基因,命名为Ab-hsp90.Ab-hsp90全长cDNA序列含有69bp的5’非翻译区、编码712个氨基酸2 139 bp的开放阅读框以及137 bp的3'非翻译区UTR.Ab-hsp90DNA序列包含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Ab-hsp90蛋白序列与其他植物寄生线虫Hsp90s高度相似,最大似然树显示与植物寄生线虫位于同一进化分支;结构上具有5个保守的Hps90蛋白家族序列标签和特异MEEVD基系,表明Ab-hsp90为胞质型Hsp90.qRT-PCR显示,Ab-hsp90在水稻干尖线虫各个龄期均表达,在卵和成虫表达水平最高.当线虫暴露于干燥、低渗透胁迫以及短时间阿维菌素溶液中时Ab-hsp90均上调表达;Ab-hsp90还受到短时低温(4℃)诱导,在高温(40℃)环境持续高水平表达.在侵染抗感不同的水稻(Oryza sativa)植株时,Ab-hsp90的表达水平具有差异性:在线虫接种抗性水稻72 h内,Ab-hsp90一直高度表达,而在接种感病水稻上Ab-hsp90表达水平显著升高随后下降.取食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线虫Ab-hsp90在9d内始终高度表达,而胡萝卜(Daucus carota)愈伤组织培养的线虫6d内Ab-hsp90表达上调但此后逐渐下调.这些数据表明,Ab-hsp90可能参与水稻干尖线虫的抗逆适应、早期侵染以及取食行为.本研究有助于拓展植物寄生线虫Hsp90蛋白的功能,为进一步研究线虫与植物互作机制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6.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中期,20%井冈·咪鲜胺可湿性粉剂40~50 g/667m2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达79.64%~83.12%,显著好于对照药剂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40 g/667m2的防治效果,药液量为50 kg粗喷雾;在水稻生长后期,20%井冈·咪鲜胺可湿性粉剂30~40 g/667m2对稻曲病的控制效果为77.23%~87.13%,优于或极显著好于对照药剂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50 g/667m2的防治效果,可同时控制纹枯病的危害,达到一喷二防、一药多效的目的,且对水稻生长发育没有不良影响,在无公害水稻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7.
经室内生测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9%辛硫.氟虫腈乳油对褐飞虱3龄若虫具较高的生物活性,其LC50为4.0 mg/L,该药剂的共毒系数为139.35,表现出较好的增效作用;对水稻褐飞虱具有速效好,持效期长(药后3 d,29%辛硫.氟虫腈乳油80~120 m l/667m2对褐飞虱若虫的防治效果为85.67%~97.98%,优于对照药剂氟虫腈和噻嗪酮;药后14 d,29%辛硫.氟虫腈乳油100~120 m l/667m2对褐飞虱若虫的防治效果为85.90%~95.12%,与对照药剂氟虫腈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相仿,明显好于对照药剂噻嗪酮);推荐29%辛硫.氟虫腈乳油的施用剂量为100 m l/667m2,防治适期宜在褐飞虱若虫高峰期,兑水量不低于50 kg/667m2,喷药时力求均匀、全面。  相似文献   
88.
乙蒜·暗罗素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发的植物源类复配制剂,通过与几种植物源杀菌剂室内生测和田间防治试验表明,对草莓白粉病菌抑制作用从高到低为:乙蒜·暗罗素〉暗罗素〉蛇床子素〉乙蒜素〉细辛提取物,以乙蒜·暗罗素复配剂病情指数最低,防效最好。室内生物测定,乙蒜·暗罗素复配剂有效浓度2000~4000倍液,防效85.64%~88.72%.2000倍高于4000倍防效,但差异不显著。与其他几种植物源药剂防效差异均为极显著;田间防治草莓白粉病,25%乙蒜·暗罗素WP200倍和400倍浓度,7d防效82.03%~83.43%,10d防效72.69%~73.56%,两浓度间差异也不显著,而极显著于其他几种植物源农药单剂。  相似文献   
89.
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甲维盐、毒死蜱的比例为1:124时,对稻纵卷叶螟的LC50(18.86mg/L)最低,共毒系数(156.02)最高,增效作用最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药后7d,25%甲维·毒死蜱水乳剂600—1200mL/hm^2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为86.40%~94.42%,表现出较强的胃毒、触杀性,与对照药剂毒死蜱乳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元显著差异;药后14d,25%甲维·毒死蜱水乳剂600~1200mL/hm^2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为76.92%-88.00%,与对照药剂毒死蜱乳油的防效(77.17%)无显著差异,显著优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的防效(55.00%);25%甲维·毒死蜱水乳剂对稻纵卷叶螟的保叶效果以1200mL/hm^2为最好,达79.24%。25%甲维·毒死蜱水乳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适期为卵孵盛期和低龄幼虫高峰期,推荐剂量为900~1200mL/hm^2,施用方式应选择在无露水时均匀细喷雾。  相似文献   
90.
吡蚜·异丙威对水稻褐飞虱的毒力与田间防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室内毒力测定,吡蚜酮、异丙威以1∶2配比对水稻褐飞虱具有较高毒力,共毒系数最大达到166.55,LC50为11.01 mg/L,增效显著。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0%吡蚜.异丙威WP对水稻褐飞虱具有较好的速效性与持效性,30%吡蚜.异丙威WP 20、30、40 g/667 m2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效(1~14 d)为86.82%~99.78%;其速效性明显超过25%吡蚜酮WP 20 g/667 m2,持效性显著超过20%异丙威EC150 mL/667 m2。吡蚜酮、异丙威混配不但弥补其单剂速效性差或持效期短的不足,而且能避免和减缓害虫产生抗药性,提高药剂防治效果。30%吡蚜.异丙威WP对水稻安全,适宜用量为20~30 g/667 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