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5篇
  12篇
综合类   21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99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了建立快速、敏感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诊断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的肠败血症技术,作者根据NCBI公布的鮰爱德华氏细菌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诊断引物CM3/CM4,对鮰爱德华氏细菌特异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试验,PCR反应条件的优化以及不同检测材料的比较,同时测试了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对广西4个市县临床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用该引物可以扩增到与预计大小相符的276 bp鮰爱德华氏菌特异性片段;PCR反应与Ⅰ型荧光假单胞菌、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鳗弧菌、温和气单胞菌、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柱状黄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迟缓爱德华氏菌及海豚链球菌无交叉反应;用该PCR法可以检测出病鱼脑、肝、肾及脾中的病原菌,检测的最低细菌数为12个,且病鱼内脏组织、菌落及菌液均可直接用于该PCR扩增;临床菌株检测结果与基于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和生化鉴定结果一致.因此,本试验中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在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的诊断和防治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2.
为研究从桂林草花蛇中分离到的裂头蚴的分子分类地位,对其核糖体18 S rDNA、28 S rDNA、ITS全基因及线粒体coxl部分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从GenBank获取相应基因序列,应用CLUSTAL W2软件进行多重比对分析序列差异,应用MEGA 4.0软件构建种系发育树.结果表明,在基于18 S、28 S...  相似文献   
83.
正牛感染寄生虫会导致生长发育受阻,影响肉、奶的产量及品质,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因此须及时监控牛群感染胃肠道寄生虫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笔者此次调查了柳州市柳北区某奶牛场的牛群胃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以期为牛场寄生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1样品采集2014年1月在柳州市柳北区的某奶牛场采集128头荷斯坦奶牛的粪样,采样后当天送实验室进  相似文献   
84.
为研究广西小土窝螺不同地理株线粒体大亚基(large subunit ribosomal rRNA,rrnL)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对广西大片吸虫6个流行地区96个小土窝螺样品的rrnL基因进行PCR扩增,通过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技术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克隆、测序,并用DNAStar 5.0及MEGA 4.0软件加以比对分析。结果显示,6个地区小土窝螺rrnL基因PCR扩增长度约500 bp,在长度为273 bp的序列中检测到15个变异位点,占核苷酸总数的5.49%。百色、南宁和桂林3个地区相同地理株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种系发育分析表明,线粒体rrnL基因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研究小土窝螺种群遗传变异的良好分子标记。本研究为阐明片形吸虫中间宿主—小土窝螺的种群遗传关系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5.
为了建立快速、灵敏、可靠的鉴别颚口线虫虫种的方法,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棘颚口线虫、日本颚口线虫和杜氏颚口线虫ITS-2序列,设计了3对特异引物,建立了这3种颚口线虫的单一PCR和多重PCR检测方法,并分别对单一PCR和多重PCR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单一PCR和多重PCR均能特异扩增出棘颚口线虫、日本颚口线虫和杜氏颚口线虫,其片段大小分别为282、358、183 bp,单一PCR对棘颚口线虫、日本颚口线虫和杜氏颚口线虫虫体DNA最小检出量分别为0.2、0.01、0.01 ng/μL。对宫脂线虫、异尖线虫、棘口吸虫以及迭宫绦虫均不能进行扩增。用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黑龙江颚口线虫等12条颚口线虫DNA模板进行扩增,经鉴定菲律宾与印度尼西亚的颚口线虫为棘颚口线虫,黑龙江的颚口线虫为日本颚口线虫。鉴定结果与原虫体样本的形态鉴定和测序分析结果一致。研究显示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和较高的敏感性,可用于棘颚口线虫、日本颚口线虫和杜氏颚口线虫虫种的鉴定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86.
为获得罗非鱼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条件和培养形态特征,试验在不同饲养温度和时间点注射角鲨烯的奥尼罗非鱼进行腹腔巨噬细胞分离;通过培养基血清筛选和瑞氏染色对分离的巨噬细胞进行了体外培养及其形态观察.结果表明,19~25℃饲养温度有利于腹腔巨噬细胞分离,大于28℃对分离效果有明显影响;注射角鲨烯后48~72 h是分离腹腔...  相似文献   
87.
新孢子虫病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孢子虫病(Neosporsis)是新近发现的家畜和伴侣动物的一种致死性原虫病。可自然感染犬、绵羊、山羊、牛、马等家畜,人工条件下可感染小鼠、猫和猪。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台湾省都有发生新孢子虫的报道。Penez等认为新孢子虫病是世界性奶牛流产的主要病因,可导致新生胎儿四肢运动障碍和神经系统紊乱。现主要就其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和诊断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8.
水牛实验感染大片吸虫及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本试验为了对水牛感染大片吸虫的情况进行了解。方法 选 10头 6月龄水牛 ,分成 2组 ,每组 5头 ,A组对照 ,B组试验 ,每头经口感染 2 5 0个大片吸虫囊蚴。结果 水牛感染大片吸虫后的收虫率为 16 .2± 8.0 % ,在感染后第 13~ 14周检出虫卵。抗大片吸虫分泌排泄产物 Ig G水平从感染后第 2周明显升高 ,17周时达到高峰。结论 试验证实水牛对大片吸虫感染很敏感 ,EL ISA检测特异性抗体用于片形吸虫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9.
应用小鼠抗犬小孢子菌特异性多克隆抗体,以生物素-亲和素酶标免疫组织学方法检测猫皮下伪肿瘤病理切片中对应的犬小孢子菌抗原,并与其它病原真菌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将真菌体外培养物经轻度匀浆的混悬液给小鼠皮下接种,可获得高滴度的特异性抗体。1:500 ̄1:1000稀释的血清和1:100的二抗,以氨基乙烯苄唑作底物进行免疫组织学检验,可将组织切片中对应的抗原染成红色。犬小孢子菌抗体与所检酵母型真菌的抗  相似文献   
90.
应用LD-PCR法构建大片吸虫成虫cDNA表达文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构建大片吸虫成虫cDNA表达文库,用Trizol试剂提取大片吸虫成虫总RNA,经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应用LD-PCR扩增方法,合成双链cDNA。用SfiⅠ内切酶修饰此双链cDNA,使形成两端分别带有SfiⅠA和SfiⅠB的黏性末端。经CHROMA SPIN-400柱纯化,收集400 bp以上的双链cDNA片段,将其连接于带有SfiⅠA和SfiⅠB末端的λTriplEx2噬菌体载体,经体外包装后,以XL1-Blue为受体菌构建cDNA表达文库。经测定,库容量为1.08×106PFU/mL,重组率为96.6%。扩增后的文库滴度为2.41×109PFU/mL,插入片段平均大小约为1 000 bp。这些结果表明已成功构建大片吸虫成虫cDNA表达文库,适合进一步筛选大片吸虫新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