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通过在饲料中分别加入不同水平的硫酸铜,初步研究了饲料铜的添加量与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生长、血液免疫因子及组织中铜分布的关系。饲料铜元素的添加量分别为0、7.5、15、30、45mg/kg。研究结果表明,铜的含量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影响显著,添加水平30mg/kg的实验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成活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实验组对虾的酚氧化酶(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都高于对照组,其中当添加水平为30mg/kg时,两种酶的活力均最强。对虾肌肉铜的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为(4.27±1.83)mg/kg,个体间差异非常大;肝胰脏(包括淋巴器官)铜的最高含量为210.36mg/kg,最低为33.78mg/kg(空白对照组),明显高于肌肉中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饲料铜的含量对对虾生长影响显著,并影响对虾的免疫能力;肝胰脏是对虾体内铜的主要积累器官。  相似文献   
12.
<正> 从白鲢的细菌性疾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病理损害,证明本病原因子为莱脱氏变形杆菌(proteus rettgeri)。本菌为革兰氏阴性菌,是家禽肠道内的正常细菌,可能是用禽粪作肥料将细菌带入水中,使因扦捕或搬运而受伤的白鲢感染致病。感染后可在3~8天内死亡(水温12~23℃)。这是一种急性细菌性败血症,病理变化以体壁损伤最显著,有出血性深度溃疡;皮下肌肉完全  相似文献   
13.
杂色鲍幼苗“急性死亡脱落症”病原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急性死亡脱落症”发病期的杂色鲍幼苗体内和病苗附着的薄膜上,共分离到4株优势菌,即NA0301、NA0302、NA0303和NA0304。经人工浸泡感染实验证明,从病幼苗体内和苗附着的薄膜上分离到的优势菌株NA0301和NA0302是杂色鲍幼苗的致病菌,它们均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极生鞭毛,能运动。常规生理生化和Biolog细菌鉴定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菌株NA0301与溶珊瑚弧菌(Vibrio coralliilyticus)的亲缘关系最近,而菌株NA0302与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亲缘关系最近。为了进一步确定它们的分类学地位,分别测定了溶珊瑚弧菌和溶藻弧菌的16S rDNA序列,分析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菌株NA0301与溶珊瑚弧菌的亲缘关系最近,菌株NA0302与溶藻弧菌的亲缘关系最近。因此,菌株NA0301和菌株NA0302分别鉴定为:溶珊瑚弧菌和溶藻弧菌。[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655—661]  相似文献   
14.
杂色鲍幼苗大规模死亡与细菌数量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对杂色鲍育苗过程中养殖池、附着板上的细菌数量进行了监测,当鲍苗出现大规模死亡前后,池水及附着板上细菌数量比养殖初期高2个数量级,利用臭氧处理养殖水后,附着板上的细菌数量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鲍苗同样出现死亡,鲍苗剥离后1周左右也出现大规模死亡。在鲍苗大规模死亡前后分离的细菌经过鉴定为塔式弧菌及Vibrio sp.  相似文献   
15.
病毒感染后杂色鲍部分血清免疫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Reeve)进行病毒悬液和PBS(对照)注射感染,研究其血清免疫因子SOD、ACP、AKP、MPO活性的变化,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1)注射病毒悬液组SOD活性变化为逐渐上升,至8h后达到最高点,然后逐渐下降;对照组SOD活力呈下降趋势,8h后上升,12h后恢复至初始水平,二者结果差异均为显著或极显著(P<0 05或P<0 01)。(2)注射病毒悬液组ACP与AKP活性的变化为:36h前变化不大,48h后明显上升;对照组ACP和AKP活性变化不大,二者结果除了第48小时外,差异均不显著(P>0 05)。(3)注射病毒悬液组MPO活性在第1小时内上升,然后逐渐下降,第8小时下降到最低点,随后逐渐上升;对照组在第1小时内下降,然后逐渐上升,第12小时升至最高点,然后逐渐下降,48h后与正常鲍活性基本一致。t检验显示,这两组结果在第1、4、8、24、36、48h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 05或P<0 01),在第2、12小时差异不显著。结果显示,在人工感染病毒48h内,杂色鲍体内的免疫因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血清中SOD活性降低,ACP及AKP活性显著升高,MPO活性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6.
杂色鲍育苗中"掉板症"的药物防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在循环水育苗系统中,针对近年来南方杂色鲍育苗中的"掉板症",使用新兽药氟苯尼考(Florfenicol)和自配药物"鲍健",40 d育苗期内分别获得71.2%和67.7%的成活率,体长为(1.39±0.27) mm和(1.97±0.21) mm,而未使用药物的对照组幼体附着后10~12 d内全部死亡,初步试验显示使用抗菌素可有效控制"掉板症".同时分离出1株毒力强、疑为致病菌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相似文献   
17.
复方中草药对杂色鲍幼鲍血淋巴中几种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12种中草药按其不同的药理作用和药效进行配伍,形成5组复方中草药,分别编号为中草药1~5号。将以上中草药添加到杂色鲍幼鲍的人工配合饲料中,连续喂饲幼鲍,饲养47d后,测定幼鲍无细胞血淋巴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溶茵酶(LSZ)活力。结果显示,所有添加中草药的sOD活力均比对照组降低,中草药1、5号可提高幼鲍血淋巴的ACP和LSZ活力,而对AKP则起到降低的作用;中草药3、4号可提高幼鲍血淋巴的LSZ活力,却降低幼鲍血淋巴的ACP和AKP活力,中草药2号对ACP、AKP和LSZ活力均有提高作用,具有较突出的促进杂色鲍幼鲍免疫酶活力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氟苯尼考对六种海洋致病弧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测定了氟苯尼考等4种抗菌药对6种常见海洋致病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测试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对6株弧菌的MIC值范围为2~4μg/mL,氯霉素为1~32μg/mL,土霉素为4~128μg/mL,恩诺沙星为0.125~1μg/mL;对多数弧菌氟苯尼考与氯霉素的抗菌活性相似。氟苯尼考对6株弧菌的MBC/MIC值范围为2-4,而氯霉素为2~16,表明氟苯尼考的杀菌效果优于氯霉素。对照药物恩诺沙星、土霉素的MBC/MIC值分别为1-2和2-8,恩诺沙星显示出优良的抗菌和杀菌活性。随着接种菌量增加,所测3种抗菌药的MIC随之升高;当接种量达到10^7ufu/mL时.药物对多数弧菌显示出微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主要针对南方杂色鲍养殖过程中冬季水温较低时所发生的暴发性病害,提出合理化建议及采取防病抗病综合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12月9至12日,由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承办的第六届世界华人虾蟹类养殖研讨会在广州从化召开.来自美国、印尼、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华人专家欢聚一堂,围绕种质资源与人工繁育、分子生物学与功能基因、健康养殖与疾病控制、营养与饲料、养殖生态与环境调控等专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本刊总结部分与会者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