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9篇
  1篇
综合类   1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93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本文报道了在规模化养鸭中应用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防制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的适用的免疫程序。试验采用了测定血清中相应抗体液度以及免疫鸭抵抗鸭瘟强毒攻击的能力和免疫鸭的下一代雏鸭抵抗鸭肝炎病毒强毒攻击的能力来进行判定。试验结果表明,种鸭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防制,使用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首次免疫的适宜时间为28-30日龄,二免时间为产蛋前即23-24周龄.这样在60周龄内可使种鸭不发生鸭瘟和下一代雏鸭不发生鸭病毒性肝炎。对于1-30日龄阶段的小鸭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主要是依靠母源抗体和环境的隔离、消毒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2.
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7型的病原特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94年1月~2000年10月,从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不同代次(原种、祖代、父母代和商品代)的5~90日龄患有典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死鸭分离到87株血清7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对其病原学特性研究的结果表明,血清7型RA在我国鸭群感染分布的范围极广,分离菌株对雏鸭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对小鼠无致病性,各地分离菌株表现出一致的形态特征和非常相似的生化特性;各地分离菌株耐药谱很广,但对头孢类药物(如头孢拉啶、头孢克洛等)和利福平却普遍高度敏感.用分离菌株制备的灭活疫苗免疫雏鸭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63.
检测鹅细小病毒的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法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在自然传染情况下感染鹅和雏番鸭,根据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需要实验室诊断。目前用于实验室诊断和检测GPV的方法很多,如鹅胚或番鸭胚及相应的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病毒、琼脂扩散试验、ELISA、免疫荧光技术、核酸探针等。  相似文献   
64.
对分离自鸭体的鸭病毒性肠炎病毒CH强毒株(DEV-CHv)进行了适应在鸭胚成纤维细胞(DEF)上生长的研究。结果表明,DEV-CHv病死鸭肝脏悬液以绒毛尿囊腔途径经10日龄鸭胚连续传代2次,取尿囊液接种细胞的方法可获得适应DEF生长的DEV-CHv,而肝组织内病毒直接接种在DEF上则不生长。DEV-CHv刚适应DEF时以细胞变圆、折光度增强为病变特征,而适应DEF后以细胞脱落和形成圆形蚀斑为特征。适应DEF的DEV-CHv通常30h左右使细胞脱落,36h左右在细胞单层上形成蚀斑,48h时细胞病变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65.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GPV)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30日龄以内雏鹅和雏番鸭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目前危害养鹅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传统的小鹅瘟弱毒苗在免疫预防小鹅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潜在毒力易返强、不易区分自然感染与疫苗抗体等不足[1].  相似文献   
66.
据记载,鸭大肠杆菌病多侵害2—10周龄幼鸭,主要引起败血症、肠炎、气囊炎等病型。1987年春季开始,我省部分种鸭场,先后暴发一种以侵害生殖器官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病理  相似文献   
67.
根据鸭乙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B virus,DHBV)P基因上的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建立了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方法。本试验建立的标准曲线循环阈值(Ct值)与模板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6;将其检测极限的Ct值通过标准曲线换算成拷贝数约为5 copies/L,相当于5个DHBV颗粒。初步结果表明,FQ-PCR检测DHBV-DNA能直接反映DHBV感染鸭后血清和肝组织中DHBV-DNA水平,在判断体内DHBV是否复制、复制的程度以及是否被清除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PCR,为DHBV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敏感和可靠的检测手段,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将所建立的方法运用于检测拉米夫定治疗DHBV感染鸭后外周血和肝组织DHBV-DNA的含量,以评价拉米夫定治疗DHBV的效果。结果表明拉米夫定对DHBV的复制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但停药后出现反跳现象。  相似文献   
68.
应用ERIC-PCR法对鸭瘟病毒强毒株经皮下和口服感染20日龄鸭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中细菌菌群的结构多样性和动态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对照鸭肠道内的菌群结构相对稳定,其中十二指肠和空肠的ERIC-PCR条带最少,盲肠最多;皮下感染24 h和口服48 h前,各肠段ERIC-PCR扩增条带没有明显变化,皮下感染48 h的鸭盲肠、口服感染72 h的鸭盲肠和回肠条带数量明显增加,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条带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死亡鸭各肠段的条带最少.对ERIC-PCR扩增条带中主带的测序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志贺菌、沙门杆菌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成为皮下感染鸭的直肠、口服感染鸭的盲肠(回肠和直肠)的优势菌群;口服感染鸭的回肠中一个未知菌成为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69.
对已构建的鸭瘟病毒(DPV)DNA基因文库重组质粒序列测序后,结合ORF Finder和BLAST工具分析得到了DPVUL28基因的开放阅读框。PCR扩增后将其连接至pMD18-T克隆载体,获得完整基因。经测序、PCR和双酶切鉴定,进一步用核酸探针斑点杂交确认完整片段(ORF2412)属于DPVDNA(GenBank登录号EF643557)。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NNPPversion2.2、Translate tool、DNAStar等分析序列特性,并用EMBOSS软件包的CHIPS和CUSP程序分析密码子使用情况。结果显示,其具有疱疹病毒_UL28类似家族成员的典型特征,包含1个保守结构域:疱疹病毒加工和组装蛋白(PRTP),并含有多个与功能相关的磷酸化和N-糖基化位点,编码多肽疏水区大于亲水区,是一种膜外蛋白。DPVUL28基因与禽类疱疹病毒(α-疱疹病毒)的亲缘关系最近。UL28基因在密码子选择使用上显示出较强的偏爱性。  相似文献   
70.
克隆了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SC2株ORF5基因。测序分析表明SC2株属美洲型PRRSV。构建的ORF5基因疫苗经脂质体转染Marc-145细胞后,第26h检测到疫苗蛋白的特异性表达,第56h达到高峰。疫苗肌肉注射小鼠和仔猪后能迅速分布到各组织器官中,未发现核酸疫苗与宿主细胞染色体整合现象;且能使仔猪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免疫期持续135d以上。结果表明,构建的PRRSV ORF5基因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