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26篇
畜牧兽医   9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从呼和浩特市及召河等几个不同地区的鲜牛乳及部分乳制品中随机取样,通过细菌总数和细胞数的直接记数法,以及用各种鉴别培养基对乳样中微生物种类进行了分离培养及初步鉴定。发现这几个地区鲜牛乳及乳制品中都含有链球菌、乳杆菌、酵母菌、霉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低温菌。其中以乳杆菌、链球菌、低温菌的含量为高。同一乳样中,含菌量的排列顺序是:链球菌>乳杆菌>低温菌>酵母菌>霉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乳制品中含菌量的顺序是:乳杆菌>链球菌>低温菌>酵母菌>霉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另外,经分析发现,这几个地区鲜牛乳中菌数的含量差异很大,其中以 B 场的含量为最高,A 场次之,Z 地区的含菌量为最少。而且葡萄球菌,霉菌、大肠杆菌以及总菌数含量高的乳样,其细胞数的含量也相应地较高。  相似文献   
42.
通过对某肉用种鸡场的调查,发现该场鸡群从孵化出壳后到开产期间的整个生长、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一直存在鸡白痢、禽霍乱、葡萄球菌病、新城疫等传染病及球虫病,且出现了三个死亡高峰;不同时期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病理学变化的表现形式不一。1~30日龄鸡群死亡高峰的主要原因是饲养管理不善,雏鸡抵抗力下降,並感染雏鸡白利所致;101~110日龄鸡群死亡高峰是由于感染球虫病之后继发禽霍乱及葡萄球菌病所致;171~180日龄出现第三次死亡高峰,原因是免疫鸡群发生了慢性鸡新城疫。经调查研究进一步认识到加强饲养管理、根据本场实际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和合理的药物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3.
为了摸清内蒙古自治区鸡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血清型及其它生物学特性而进行了本课题的研究。内蒙古自治区七个盟市的九个具有代表性的养鸡场中从死鸡胚和死雏鸡中分离到203株大肠埃希氏菌。死胚的分离率平均为20%,雏鸡为35%。经血清型鉴定发现所分离的大肠埃希氏菌分别属于O_8、O_(78)、O_(15)、O_(113)、O_(26)、O_(149)、O_2、O_(20)、O_(91)、O_(111)、O_(29)血清型,其中以O_8和O_(78)分布最广,上述血清型中除O_(149)无致病性外,均属于鸡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血清型  相似文献   
44.
从疑似渗出性皮炎的哺乳仔猪体内分离到一株细菌,经革兰染色镜检以及TH-16S细菌生化鉴定系统和葡萄球菌16S rRNA、gap基因通用引物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葡萄球菌,gap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动物试验发现,试验小鼠出现躁动、被毛竖立、精神沉郁,18 h死亡,说明该菌株对小鼠具有致病力.  相似文献   
45.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内蒙古地区山羊病料中分离出疑似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经染色镜检、生化鉴定、血清学等方法初步鉴定为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参照已知山羊支原体ADI基因设计的引物进行PCR扩增,通过电泳分析得到与文献报道相一致的大小为316 bp的条带,最终确定为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  相似文献   
46.
停乳链球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根据GenBank中登陆的停乳链球菌表面蛋白MIG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采用PCR的方法从临床分离的停乳链球菌内蒙分离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MIG基因,得到一条1900bp的片段。将其连入PMD-19T载体中,经酶切,PCR及序列测定法进行鉴定。经DNA测序分析,证实与GenBank中停乳链球菌MIG基因(AF354651)序列同源性为95%,具有高度保守性。  相似文献   
47.
为检测内蒙古地区某牛场患乳房炎的奶牛乳样中是否存在牛支原体,同时建立直接提取乳样中牛支原体DNA进行PCR检测的方法,本研究无菌采集乳房炎乳样,通过支原体的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和生化试验,初步鉴定分离株为牛支原体,然后提取液体培养基菌体DNA进行牛支原体特异性PCR鉴定,同时,采用Chelex-100法直接提取原乳样中菌体DNA进行PCR鉴定,并测序分析扩增片段序列。液体培养物提取DNA与Chlex-100法直接提取原乳样菌体DNA进行特异性PCR均扩增出目的条带,该片段序列与GenBank中牛支原体oppD/oppF基因的同源性达到99.8%,证实分离株为牛支原体。说明Chlex-100法可直接提取乳样中牛支原体DNA进行快速PCR鉴定。  相似文献   
48.
【目的】 研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对新西兰白兔的致病性以及BVDV E2重组蛋白的免疫效果。【方法】 将实验室培养保存的BVDV病毒纯化并按照Reed-Muench法测定其病毒滴度。在致病性试验中,将1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感染组用1 mL纯化的BVDV病毒攻毒(滴鼻500 μL、耳缘静脉注射500 μL),对照组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处理,连续3 d,每天1次,每天观察各组兔的临床症状并测量体温;分别于接种病毒后第6、9、12、15、17天通过耳缘静脉采集血液检测血常规;感染病毒第17天采集鼻拭子进行RT-PCR鉴定,采集后剖杀并采集气管、肺脏、脾脏和小肠组织,制备病理切片观察病理变化。在免疫效果评价试验中,将1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免疫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免疫组用E2重组蛋白(1 mg/只)与佐剂混合后经肌内多点注射免疫新西兰白兔,对照组接种等体积生理盐水;共免疫2次,2次免疫间隔为14 d。在一免后0、7、14、21、28 d采集血清,通过间接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抗重组蛋白特异性抗体水平;在一免后第28天按致病性试验中方法攻毒,在攻毒第17天采集鼻拭子进行RT-PCR鉴定,采集气管、肺脏、脾脏和小肠组织制备病理切片观察病理变化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纯化后BVDV的病毒滴度为4.16×106 TCID50/mL。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部分新西兰白兔6 d内活动减少,采食略微减少,6 d后逐渐恢复正常,在感染第13天出现腹泻症状,从第5天开始体温略微升高,但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与对照组相比,在攻毒第6和9天,感染组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显著和极显著降低(P<0.05;P<0.01);在攻毒第12、15和17天,感染组白细胞、血小板和淋巴细胞均极显著降低(P<0.01)。鼻拭子RT-PCR检测为阳性,气管、肺脏、脾脏及小肠组织表现出轻度至重度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间接ELISA检测结果表明,在一免后7 d时,血清抗体滴度为1:16~1:32;在一免后28 d时,血清抗体滴度为1:256~1:512;免疫攻毒组新西兰白兔鼻拭子经RT-PCR检测为阴性;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免疫攻毒组气管及肺脏表现出轻微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免疫组结果均呈阴性,对照组结果均为阳性。【结论】 通过滴鼻及耳缘静脉注射BVDV的方式可以构建新西兰白兔致病模型,BVDV E2亚单位疫苗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起到免疫防御的作用。  相似文献   
49.
本试验无菌采取内蒙古地区某发病羊场的绵羊病变肺脏组织,接种于支原体液体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后获得1株支原体,根据分离株的培养特性、形态学观察及生化试验等,初步鉴定为绵羊肺炎支原体。然后提取分离株的基因组,用通用引物体外扩增出分离株16S rRNA序列,将该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33种支原体序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序列与绵羊肺炎支原体标准株Y-98的16S rRNA序列的同源性为99%,鉴定该分离株为绵羊肺炎支原体。  相似文献   
50.
反刍动物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反刍动物瘤胃内环境对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肠球菌、啤酒酵母、酿酒酵母5种菌进行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这5株菌安全、菌株间无颉颃性、耐酸碱、耐胆盐、颉颃常见病原菌,符合研制反刍动物微生态制剂的要求。进而对这5种菌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参数进行了研究、优化,从而开发出一种新型复合微生态制剂及其发酵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