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9篇
  7篇
综合类   66篇
畜牧兽医   31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91.
免疫抑制性病毒多重感染在鸡群疫病发生和流行中的作用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根据近几年各地大型鸡场不同类型病鸡的实验室鉴别诊断结果,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本文对不同免疫抑制性病毒多重感染在鸡群疫病发生和流行中的作用做了全面的分析和探索。现有资料表明,不同的免疫抑制性病毒的亚临床感染在规模化畜禽群体中是非常普遍的,但往往只有在同一个体发生二重或多重感染时,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下对个体和群体造成的免疫抑制和其它病理反应才比较明显。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条件致病性病毒”的概念,并对其含义和内涵作了讨论。这一观念的引入,可能有助于理解和解释高密度饲养鸡群中疫病的复杂性及其控制的艰难性。鸡群中的免疫抑制性病毒的多重感染造成一部分个体处于“不完全免疫状态”,使许多已经多次强化免疫的鸡场中仍有部分个体成为A类病病毒侵袭的对象并成为新的传染源,也容易造成在“免疫选择压”作用下病毒的抗原变异。此外,同一个个体的多重病毒感染,为病毒间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病毒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92.
根据已发表的犬瘟热病毒OP株核酸序列设计2对引物,以犬瘟热病毒OP株感染Vero细胞收获病毒提取的RNA为模板,应用RT—PCR扩增出F基因的769、832bp片段。将PCR产物按正确的阅读框架定向克隆进pGKX—6p—1载体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的下游,再将重组质粒转化入宿主菌BL21中,在37℃ 1.0mmo1/L IPTG诱导下,F基因2个片段获得了良好的表达。表达产物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确定所表达的融合多肽大小分别为54000、56000。将表达产物回收后混合免疫小鼠,IFA显示,免疫小鼠血清能与病毒感染细胞呈现特异反应,并表现出1:16的中和抗体活性,表明体外表达的F多肽保留了天然蛋白的部分抗原性。  相似文献   
293.
研究在2012~2016年间对原种场A、B、C和D4个地方鸡种保种核心群开展了禽白血病净化,通过新建净化鸡舍,采用严格净化技术方案,在强化饲养管理的基础上,经过2~3个世代净化,各品种鸡群取得了显著净化效果。A鸡种经过3个世代净化,25~27周龄蛋清p27抗原阳性率由26.4%降至0.3%,36~40周龄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由36.4%降至0.4%,种公鸡病毒分离阳性率连续2个世代均为零;B鸡种经过3个世代净化,6周龄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由33.2%降至1.2%,36~40周龄蛋清p27抗原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均降至零;C鸡种经过2个世代净化,留种前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由61.8%降至0.9%;D鸡种经过2个世代净化,留种前蛋清p27抗原阳性率由20.7%降至1.9%,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降至0.2%。禽白血病净化对种鸡生产性能的影响,以A鸡种为例,经过3个世代净化,育雏期、育成期和产蛋期死亡率均逐级下降,净化第一世代效果最为显著;产蛋性能亦明显提高,43周龄总产蛋数平均增加了13个/只,66周龄总产蛋数平均增加了23个/只。研究为众多地方品种鸡群及原种场禽白血病净化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94.
2019年4月,某父母代鸡群啄壳死亡毛蛋气囊浑浊比例从40周龄开始异常升高。为了评估该父母代鸡群后代鸡毒支原体(MG)感染状态,采集该鸡群啄壳死亡毛蛋气囊拭子进行MG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该父母代鸡群啄壳死亡毛蛋气囊浑浊主要原因是MG感染。结果对于父母代鸡场MG感染的诊治提供了参考依据,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95.
为了彻底消灭禽白血病病毒(ALV)感染,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在2009~2016年期间对京红和京粉两个蛋鸡品种原种鸡群的6个配套系开展了全面检测和净化,蛋清、胎粪和泄殖腔棉拭子样品ALV p27抗原检测及血浆病毒分离率数据表明,在实施净化前,部分配套系在蛋清、胎粪的ALV p27抗原检测及血浆病毒分离三项指标上都出现一定的阳性率,但随着净化的实施,这三项指标的阳性率迅速下降,并在最近5年稳定保持在零检出。在此期间,泄殖腔棉拭子p27阳性率仅从12.1%缓慢下降,维持在3.5%~5.4%。在其他三项指标已连续多年维持在零检出时,泄殖腔棉拭子p27的检测阳性率极大可能为假阳性。比较不同采样人员、采样部位、样品处理方法对ALV p27抗原检测的影响表明,不同人员采集的泄殖腔棉拭子样品p27抗原阳性检出率不稳定;不同部位采集的棉拭子样品p27抗原检出率不同,泄殖腔棉拭子样品p27抗原阳性率比阴道棉拭子样品高31%;样品的处理方式对检测结果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p27抗原的检出率随样品稀释液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冻融样品阳性率显著高于未冻融样品的阳性率。综合以上结果表明泄殖腔棉拭子ALV p27抗原检测不适合作为禽白血病净化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296.
鹦鹉喙羽病(PBFD)是鹦鹉目前最常见的疾病,对鹦鹉养殖业危害极其严重。根据鹦鹉喙羽病毒(PBFDV)基因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以CP基因为模板,经PCR扩增获得830 bp的核苷酸DNA,并用DIG标记DNA,制备用于检测PBFDV的特异性核酸探针。用该核酸探针对疑似感染PBFDV的鹦鹉病料进行斑点杂交检测,并对鉴定为阳性的PBFDV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利用PCR结合斑点杂交技术检测PBFDV,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具有可重复性。鉴定为阳性的2株PBFDV全基因组序列之间同源性为100%,与已报道序列的同源性为81.5%~98.9%。本研究为我国开展PBFD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敏感、特异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97.
旨在构建能够表达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env基因的重组马立克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以REV SNV株DNA为模板,PCR扩增其env基因,克隆进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以其为模板,PCR扩增整个REVenv基因真核表达盒并与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分别克隆进pUC18载体;以其为模板,利用含有MDV SC9-1株meq基因位点两侧同源臂的引物经PCR扩增REVenv真核表达盒以及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利用Red E/T同源重组技术插入SC9-1的meq位点,最终利用阿拉伯糖诱导表达flp重组酶,敲除卡那霉素抗性基因,阳性重组质粒命名为SC9-env BAC。提取SC9-env BAC质粒转染CEF细胞,拯救重组MDV,利用MDV单抗H19以及REV单抗11B118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阳性病毒,命名为SC9-env。分析比较SC9-env在CEF细胞上的复制水平,利用动物试验初步评价SC9-env对SPF鸡的致病性以及SC9-env对SPF鸡感染MDV、REV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表明,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的重组MDV SC9-env能够稳定表达REV env蛋白,且复制水平与亲本病毒SC9-1相似;该重组毒接种SPF鸡没有明显的致病性,且对rMd5的强毒攻击提供92%的免疫保护,与SC9-1差异不显著;SC9-env显著降低REV感染SPF鸡所引起的体重减轻以及灭活苗抗体下降。构建的表达REVenv的重组MDV对感染MDV、REV的SPF鸡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98.
禽戊型肝炎血清学调查以及与肝脾肿大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禽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 virus,HEV)是肝脾肿大(hepatitis-splenomegaly,HS)综合征的主要病原。禽HEV与人和猪HEV均属于肝病毒属。我们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基因重组禽HEV的ORF2蛋白含有其独有的抗原表位,同时含有与人、猪HEV共有的抗原表位。本研究用禽HEVORF(Open Reading Frame)2-1蛋白作为包被抗原所建立的检测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对从山东、广东、黑龙江采集的914份鸡血清进行了血清学检测,用疑似肝脾肿大综合征鸡肝组织感染SPF鸡群,检测攻毒后血清中可能存在的抗禽HEV ORF2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健康鸡群的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8.5%,而患有肝脾肿大综合征的鸡群中的阳性率则为43.3%。用疑似肝脾肿大综合征鸡肝组织感染的SPF鸡群血清抗禽HEV ORF2抗体的阳性率则高达62.5%。本研究进一步阐明了禽HEV在我国部分地区的流行状况以及与HS的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99.
规模化肉鸡生产的疫病控制和生物安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社会需求,正在逐渐促进和加大我国肉鸡生产的规模化程度,这使我们在疫病控制上将面对更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300.
CAV与REV共感染SPF鸡对疫苗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1日龄SPF鸡人工感染鸡贫血病毒(CAV)和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探讨病毒感染对鸡体疫苗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用禽流感病毒(AIV,H5和H9)疫苗免疫后,CAV与REV单独感染均显著抑制了鸡体对H5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的HI抗体反应,在CAV与REV共感染后,这种抑制作用更为明显。CAV单独感染后鸡体对新城疫病毒(NDV)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疫苗的免疫反应受到抑制,但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的差异不显著,然而,CAV可以显著加重REV感染对鸡体在NDV和IBDV疫苗免疫后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从而证实CAV与REV共感染在疫苗免疫抑制上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