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12篇
综合类   20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95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用γ^33P对引物进行标记,首次对来自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宿主的片形吸虫线粒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亚单位Ⅰ基因部分序列(pnad1)进行PCR扩增及DNA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结果76个虫体均成功地扩增出约200bp的基因片段;76个样品经过PCR-SSCP分析后,筛选出11个代表性样品进行测序。测序结果显示我国片形吸虫pnad1序列种间差异大于种内变异,表明nad1序列可以作为片形吸虫种内和种间遗传多态性研究的标记。  相似文献   
92.
鸡球虫病免疫预防试验黄维义张为宇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530005当前养禽业中,球虫病所引起的损失仍难以避免。目前我区对鸡球虫病的控制措施主要还是应用药物。实践证明,在大多数抗球虫药很快产生耐药性的情况下,养鸡户很难掌握合理搭配不同抗球虫药或穿梭轮换方...  相似文献   
93.
新孢子虫病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孢子虫病(Neosporsis)是新近发现的家畜和伴侣动物的一种致死性原虫病。可自然感染犬、绵羊、山羊、牛、马等家畜,人工条件下可感染小鼠、猫和猪。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台湾省都有发生新孢子虫的报道。Penez等(1998)认为新孢子虫病是世界性奶牛流产的主要病因,可导致新生胎儿四肢运动障碍和神经系统紊乱。给畜牧  相似文献   
94.
在养猪业中,猪只感染蛔虫极为普遍,这一事实众所周知。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科学数据和资料来说明蛔虫给养猪业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因此对蛔虫病防治的重要性往往  相似文献   
95.
为获得罗非鱼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条件和培养形态特征,试验在不同饲养温度和时间点注射角鲨烯的奥尼罗非鱼进行腹腔巨噬细胞分离;通过培养基血清筛选和瑞氏染色对分离的巨噬细胞进行了体外培养及其形态观察.结果表明,19~25℃饲养温度有利于腹腔巨噬细胞分离,大于28℃对分离效果有明显影响;注射角鲨烯后48~72 h是分离腹腔...  相似文献   
96.
为研究广西小土窝螺不同地理株线粒体大亚基(large subunit ribosomal rRNA,rrnL)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对广西大片吸虫6个流行地区96个小土窝螺样品的rrnL基因进行PCR扩增,通过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技术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克隆、测序,并用DNAStar 5.0及MEGA 4.0软件加以比对分析。结果显示,6个地区小土窝螺rrnL基因PCR扩增长度约500 bp,在长度为273 bp的序列中检测到15个变异位点,占核苷酸总数的5.49%。百色、南宁和桂林3个地区相同地理株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种系发育分析表明,线粒体rrnL基因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研究小土窝螺种群遗传变异的良好分子标记。本研究为阐明片形吸虫中间宿主—小土窝螺的种群遗传关系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7.
为了解广西水牛片形吸虫病的流行情况,为控制该病流行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间接ELISA方法对来自广西各地的880份水牛血清进行片形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片形吸虫阳性为455份(51.70%),可疑为185份(21.02%),阴性为240份(27.27%),说明本地水牛片形吸虫病流行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98.
为了建立快速、灵敏、可靠的鉴别颚口线虫虫种的方法,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棘颚口线虫、日本颚口线虫和杜氏颚口线虫ITS-2序列,设计了3对特异引物,建立了这3种颚口线虫的单一PCR和多重PCR检测方法,并分别对单一PCR和多重PCR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单一PCR和多重PCR均能特异扩增出棘颚口线虫、日本颚口线虫和杜氏颚口线虫,其片段大小分别为282、358、183 bp,单一PCR对棘颚口线虫、日本颚口线虫和杜氏颚口线虫虫体DNA最小检出量分别为0.2、0.01、0.01 ng/μL。对宫脂线虫、异尖线虫、棘口吸虫以及迭宫绦虫均不能进行扩增。用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黑龙江颚口线虫等12条颚口线虫DNA模板进行扩增,经鉴定菲律宾与印度尼西亚的颚口线虫为棘颚口线虫,黑龙江的颚口线虫为日本颚口线虫。鉴定结果与原虫体样本的形态鉴定和测序分析结果一致。研究显示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和较高的敏感性,可用于棘颚口线虫、日本颚口线虫和杜氏颚口线虫虫种的鉴定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99.
【目的】摸清广西区规模化猪场和散养户猪群肠道寄生虫的流行情况,旨在为养殖户提供预防及控制猪寄生虫病的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直接涂片法、沉淀法、尼龙筛淘洗法、卢氏碘液染色法、蔗糖溶液漂浮法等对广西12个市的规模化猪场和散养户猪群共3021份样品进行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广西猪群感染的肠道寄生虫主要有猪球虫、小袋纤毛虫、线虫和隐孢子虫,小袋纤毛虫和猪球虫的感染虽然比较普遍,但感染强度均较低,属于正常带虫现象。广西规模化猪场中线虫感染率最高的是类圆线虫(2.26%),其次是鞭虫(0.98%)和蛔虫(0.81%),食道口线虫最低(0.58%);在广西散养户猪群中,线虫感染率最高的是蛔虫和鞭虫,均为8.19%,最低是食道口线虫(4.56%)。0-6月龄猪群中各种线虫的感染率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增长,但6月龄以后,线虫感染率在规模化场猪趋于平缓,散养户猪群则明显下降。【结论】广西猪群仍然存在寄生虫感染的危害,其中线虫的优势虫种是猪蛔虫和鞭虫,即广西当前甚至未来几年内,猪群需要重点防范的体内寄生线虫仍是蛔虫和鞭虫。  相似文献   
100.
磷酸左旋咪唑为新近生产的畜禽驱虫药。据国内外试验资料证明,磷酸左旋咪唑注射液以4、6、8毫克/公斤剂量给药,对牛、羊绝大部分消化道线虫和肺线虫都有很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