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76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应用营养动态模式和Cushing模式估算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生产力分别为 3 0 6.0 9× 10 4t和3 0 3 .84× 10 4t;Gulland和最大持续产量Yms简单模式估算该海域的最大持续产量分别为 15 5 .0 6× 10 4t和 15 2 .4 9× 10 4t ;Schaefer和Fox剩余产量模式估算其最大持续产量分别为 187.0 8× 10 4t和 15 7.89× 10 4t,扣除非可捕群体后 ,实际为 15 9.0 2× 10 4t和 13 4 .2 1× 10 4t;估算以 1996年福建动力拖网渔船单位kW渔捞效率为标准的最适捕捞力量分别为 168.0 4× 10 4kW和 199.4 4× 10 4kW。  相似文献   
42.
据普查,福建省现有各类海洋捕捞渔船32556艘,平均功率45.9kW。其中拖网渔船4425艘,占总功率的53.3%,产量占总海捕量的42.3%,受燃油涨价和资源衰退影响,许多拖网船亏本经营、全省现登记在册的定置网渔船有7389艘,定置渔船的大型化、钢质化,并向外拓展已成潮流。全省围网船376艘。全省现有渔船总数太多,捕捞结构不合理已成主要问题,减船转产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3.
闽中渔场鱼类资源生产量和最大可持续开发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为理论依据,依据历次台湾海峡海洋科学调查在闽中渔场所获得的初级生产力为基础,通过2000~2001年对该渔场的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和生态效率及61种主要经济鱼类的营养级,58种主要鱼类有机碳含量的调查、检测,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Cushing模型估算鱼类资源生产量;进而采用Cadima模式和剩余产量模式估算鱼类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估算结果:营养动态模型估算鱼类资源潜在生产量为38·59×104t,Cushing模型估算为43·68×104t;Cadima模式估算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25·32×104t;Schaefer和Fox模式估算最大可持续开发量分别为23·96×104和25·28×104t,估算的最大持续捕捞力量换算为以福建单拖渔船艘为标准分别为3372和3983艘;1994年以来实际年渔获量在27·00×104~40·01×104t,实际捕捞力量在3897~5967艘标准单拖渔船,已连续11年超过了鱼类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和鱼类资源可承载的最大持续捕捞力量。主要鱼类种群结构出现简单化、小型化和低龄化,生态学参数渐近体长L∞和渐近体重W∞趋小,个体生长速率K加大,体重生长拐点tr提前,初次性成熟年龄提早,捕捞死亡系数提高和开发比率上升,资源明显衰退。必须加强对该渔场鱼类资源的管理,采取有力措施控制捕捞力量的投入和渔获量的产出,以防鱼类资源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44.
通过对围头湾的叶绿素a含量、初级生产力、潮下带、潮间带和吊养区非养殖滤食性动物现存量、养殖贝类有机碳含量及其含壳重与鲜组织重的比值等模型参数的调查测定和检测分析,并参照邻近大嶝岛海域的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养殖贝类的滤水率和参照附近深沪湾的生态效率,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沿岸海域能流分析模型估算了该海域贝类生态容量,进而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现存量,估算贝类养殖容量;同时应用方建光模型估算贝类的养殖容量;还采用统计分析法估算贝类及其各养殖品种的适养面积,目的在于控制该海域贝类的养殖量和对各种贝类养殖量进行优化配置。3种模型估算的贝类养殖容量分别为111 720 t,508 246×10~4 ind;112 072 t,509 849×10~4 ind和114 504 t,520 789×10~4 ind,平均112 765 t,512 991 ind;适养面积为3 905 hm~2,其中牡蛎2 956 hm~2,缢蛏359 hm~2,菲律宾蛤仔489 hm~2,翡翠贻贝11 hm~2,凸壳肌蛤90 hm~2。1999年贝类养殖总面积1 894 hm~2,尚有2 011 hm~2可再扩大养殖的潜力。  相似文献   
45.
福建省近海渔业管理目标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Schaefer和Fox剩余产量模式及其由此衍生的生物经济模式和Gulland最适产量Y0.1模式,分别估算了福建省近海海洋捕捞业的最大持续产量,最大持续捕捞力量,最适产量,最适捕捞力量,最大经济产量,最大经济捕捞力量,最佳经济效益,并对各模式计算的诸项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建立了渔业管理3种模式,并根据福建省近海渔业实际情况和渔业发展趋势 ,提出实现3种管理目标的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46.
长毛对虾幼体发育与水温和化学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就长毛对虾各期幼体的发育与水温,海水比重,pH值,重金属及常用药物等环境因子的关系问题,对有关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7.
沟鲹(Atropus atrops)隶属鲹科(Carangiade),沟鲹属(Atropus)。俗称铜罗盘(福建)。系近海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其经济价值较高。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朝鲜、日本和中国沿海。台湾海峡的沟鲹常与蓝圆鲹、鲐鱼、乌鲳等中上层鱼类混栖,成为机帆船大围缯和灯光围网的兼捕对象、研究它的生物学特性、无论对科研、教学和生产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8.
福建近海中北部鲐鱼生长和死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是太平洋西部诸海域中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年产量最高可达40万吨。鲐鱼在我国海域的分布,主要在黄,渤海和东海的近海区,南海也有分布,但数量较少。我国鲐鱼渔业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在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黄,渤海区捕获的鲐鱼年渔获量最高曾达7.3万吨(1974年),  相似文献   
49.
本文通过对福建近海主要渔获种类组成与结构的变化和大头狗母鱼、多齿蛇鲻、蓝圆鲹、鲐鱼和竹荚鱼的种群结构及其生态学参数、捕捞死亡系数、开发比率的变化的研究,揭示了近海渔业开发力度的加大对资源衰退及其生态学的影响,旨在为渔业决策部门制定21世纪初期福建近海捕捞渔业持续发展规划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0.
1992~1993年和2001~2002 年,分别对筼筜湖的游泳生物进行了 4 季度月的调查。结果表明,筼筜湖游泳生物种类数由 1992~1993 年的 43 种,恢复到 2001~2002 年的 60 种,增加 17种。其中鱼类增加6种,蟹类增加9种,头足类出现两种。并且采集到了两种贝类和1种海兔。刺网平均单位面积渔获量由1992年的0 450 9 g/m2·h,增加到0 529 8 g/m2·h,提高17 50%,单位面积渔获尾数由1992~1993年的0 008 3 ind/m2·h, 增加到0 0145 5 ind/m2·h,提高75.30%。游泳生物种类的增加和群落结构的变化以及相对生物量指数和相对生物密度指数的明显恢复,表明筼筜湖经过1993年以来的进一步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