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2篇
农学   11篇
  2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104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1.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在以前工作基础上,于1982年始进行抗虫育种工作,现已在打破抗虫,抗病与产量、品质的遗传负相关方面有了较大程度的突破,取得了较好的综合平衡,选育出抗蚜新品系——中99。  相似文献   
22.
中国对虾与缢蛏投饵混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4 个50 m × 50 m ×18 m 的陆基围隔中分别放入缢蛏 (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0 ,250 , 375 和500 只( 0 , 10 ,15 和20 只/ m 2) , 壳长为 540 cm ±035 c m , 再放入等量 (6 尾/ m 2) 的中国对虾 ( Penaeus chinensis) , 体长为285 cm ±016 c m 。投饵饲养3 个月结果表明, 缢蛏放养密度为20 只/ m 2 时, 对虾的成活率 (740 % ) 和产量 (4136 kg/h m 2) 最高, 分别比单养对虾的成活率(650 % ) 和产量 (3054 kg/h m 2) 高138 % 和354 % , 氮的绝对利用率提高了53 % 。缢蛏密度为10 只/ m 2 时, 其成活率和产量最高, 为904 % 和316 kg/h m 2 ; 密度为20 只/ m 2 时, 降至 782 % 和92 kg/h m 2。本系统中对虾的生产潜力为124 g/ ( m 2·d) , 缢蛏的极限配养量为1500 kg/h m 2 左右。  相似文献   
23.
盐度对台湾红罗非鱼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在水温28℃的条件下,不限量投喂颗粒饵料,测定了台湾红罗非鱼在淡水和盐度为7,14,2、,28和35%的能量收支。结果表明;盐度对台湾红罗非鱼的特定生长率,转化效率和最大摄食率均有显著影响,盐度为14‰时,特定生长率和转化效率均达到最高水平,分别为1.43%和51.88%,此时,摄食率也达了大,每天为体重的2.75%,盐度对吸收效率无显著影响,对物质,蛋白质和能量的吸收效率的平均值分别为62.98  相似文献   
24.
温度对中国对虾能量分配和元素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5年8月~10月,在20℃、25℃和30℃下,以日本刺沙蚕为饵料,测定中国对虾的能量分配和元素组成(CNH)。结果表明,水温30℃时呼吸能显著增大(P<0.05),占摄食能的77.8%。三个温度下平均能量分配比例为:排泄能2.27%,粪便能3.46%,蜕壳能4.19%,生长能22.27%,呼吸能67.73%。呼吸能的变化对生长能影响显著。元素组成以20℃含量最高,虾体能值也最大。C/N值变化表明,随温度升高,脂肪作为中国对虾能量代谢的能源物质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25.
草鱼不同混养模式下围隔底泥反硝化、硝化和氨化速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乙炔抑制法测定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不同混养模式围隔底泥的硝化、反硝化和氨化速率,以探究草鱼不同混养模式对池塘底泥-水界面N元素动态变化的影响,并为草鱼养殖模式的优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混养组合分别为一元组(草鱼)、二元组(草鱼+鲢、草鱼+凡纳滨对虾)、三元组(草鱼+鲢+凡纳滨对虾,设2种放养比例).结果显示:1)草鱼不同混养模式中底泥的反硝化速率范围为0~734.15 μmol/(m2·d),硝化速范围为0~1 209.20 mmol/(m2·d),化速率范围为0~41.25 mmol/(m2·d).2)草鱼不同混养模式底泥的反硝化速率较高,与很多河口和湖泊数值接近;在养殖中期,底泥的硝化速率很小甚至检测不到;底泥的氨化速率呈逐月递增趋势,以三元混养组最高.3)混养组中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放养密度越大,草鱼的放养密度越小,反硝化作用出现得越早,但反硝化速率很难保持开始的水平;反之,反硝化作用出现得较晚,并会随着养殖周期的推移迅速升高;放养种类越单一,底泥的硝化速率越低,且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放养密度越高,硝化速率越高.从养殖模式优化的角度来看,草鱼三元混养组要优于单养和二元混养组,但三元混养组中两种放养密度各有优劣,有待进一步优化以确定最佳放养比例.  相似文献   
26.
为探索内陆天然咸水的离子组成调控方法,采用人工海水,在盐度30.2、pH 8.2的条件下,研究了水环境(Mg2+Ca2+)/(Na++K+)比值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实验持续45 d,结果显示,水环境(Mg2++Ca2+),(Na++K+)比值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蜕皮、摄食、食物转化效率以及能量收支影响显著(P<0.05).凡纳滨对虾对低(Mg2++Ca2+)/(Na++K+)比值的水环境耐受力很弱,而对较高(Mg2++Ca2+)/(Na++K+)比值水环境的耐受力略强.本研究表明,在以对虾养殖为目的而进行内陆天然咸水的离子组成的调节时,必须兼顾多种离子的浓度和比值,这样才能提高养殖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7.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Ca2+浓度波动幅度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稚虾蜕皮、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实验在水族箱内进行,实验对虾的初始体质量为(1.459±0.006)g,实验用水为人工海水,盐度为30,水温(25.0±0.5)℃,实验设恒定Ca2+质量浓度360mg/L为对照组(C360),4个实验组的Ca2+质量浓度波动幅度分别为60mg/L(C300)、120mg/L(C240)、180mg/L(C180)和240mg/L(C120),波动周期为4d。实验持续40d,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不同Ca2+浓度处理下,对虾的蜕皮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C120组对虾的蜕皮率最高,达(11.0±0.5)%/d,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而其他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不同Ca2+浓度处理下,对虾的特定生长率(SGR)由大到小依次为C360、C300、C240、C180、C120。其中,C120组对虾的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而其他处理组之间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3)不同Ca2+浓度处理下,对虾的摄食率(FI)差异不显著,而对虾的食物转化效率(FCE)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C120组对虾的食物转化效率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而其他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4)不同Ca2+浓度波动对凡纳滨对虾稚虾的生长能、排粪能和蜕壳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影响显著(P0.05)。实验结果表明,水中Ca2+浓度波动幅度过大会刺激对虾蜕皮,一定程度上影响对虾的生长。  相似文献   
28.
熊莹槐  王芳  陈燕  董双林  刘峰 《水产学报》2015,39(7):1005-1014
为了探讨环境因子和底栖配养生物对碳通量的影响,采用实验室培养方法,测定并比较了不同混养模式下沉积物-水界面各形态碳的通量,监测了8月沉积物-水界面上覆水中各形态碳含量的昼夜变化。3种主养草鱼池塘的养殖模式为草鱼、鲢和鳙混养(GSB),草鱼、鲢、鳙和凡纳滨对虾混养(GSBL),草鱼、鲢、鳙和鲤混养(GSBC)。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在养殖周期内,3种混养模式沉积物-水界面可溶性无机碳(DIC)通量范围为0.65~16.90 mg/(m2·d),可溶性有机碳(DOC)通量范围为0.16~13.49 mg/(m2·d),颗粒性有机碳(POC)通量范围为-2.29~3.32 mg/(m2·d);GSB和GSBC模式各形态碳通量均以8月最高,GSBL模式则以7月最高。(2)在养殖周期内,3种混养模式沉积物对DIC和DOC均表现为释放,而对POC在4-6月以吸收为主,其余时间表现为释放。(3)在养殖的中后期,3种混养模式的DIC、DOC和POC通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GSBL和GSBC模式中各形态碳通量值显著高于GSB模式(P<0.05)。(4)8月上覆水中DIC和DOC的含量在4:00达到最大值,POC含量则表现为GSBL模式在4:00达到最大值,12:00达到最小值,而GSBC模式在4:00达到最小值,12:00达到最大值。(5)各形态碳通量的变化与上覆水中的DO、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9.
利用Biolog生态板方法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分析了菌碳调控对虾、蟹混养系统水体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探讨了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不同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实验通过添加益生菌制剂和糖蜜调节养殖水体中菌群结构,共设6个处理,分别是为短小芽孢杆菌(C2)、蜡样芽孢杆菌(C3)、硝化细菌制剂(C4)、EM制剂(C5),以未添加菌制剂的处理为对照组(C1),另外以未添加碳源和菌制剂的处理为对照组(C0)。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碳下细菌群落对底物碳的利用数量和代谢强度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处理组C3的碳代谢活性和对碳源的利用强度总体上高于其它处理组,而处理组C4较低和对照组C0相差不大。PCA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细菌群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反映出细菌群落的组成和代谢特征出现了显著差异,其中处理组C3和C4间差异最为显著。处理组C3的多样性指数如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S-E均匀度均较高,而处理组C4则较低。RAD分析表明,碳菌调控条件下,影响细菌群落碳代谢功能的主要环境因子7月为:Chl a、PO4--P、NO2--N、NH4+-N;8月为:NO3--N、NO2--N、TP、TN和PO4--P;9月为:TP、Chl a、PO4--P和NO2--N。综合水质指标和细菌群落对碳源的代谢功能的分析结果,本实验初步表明在C/N为15的虾、蟹混养水体中添加蜡样芽孢杆菌,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及对碳源的代谢功能为最佳。  相似文献   
30.
应用RNA干扰技术对甜菜夜蛾信息素结合蛋白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RNA干扰技术,通过腹腔注射法将甜菜夜蛾信息素结合蛋白1(SexigPBP1)双链RNA导入雄蛾体内,48 h后定量PCR检测表明,SexigPBP1的mRNA表达量被敲减90%以上;同时,触角电位(EAG)测定结果表明,注射处理48 h后雄蛾对雌蛾性信息素主组分Z9,E12-14∶Ac的EAG反应降低了约60%,证明SexigPBP1在雄蛾对该组分的感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