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
草鱼不同混养模式下围隔底泥反硝化、硝化和氨化速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乙炔抑制法测定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不同混养模式围隔底泥的硝化、反硝化和氨化速率,以探究草鱼不同混养模式对池塘底泥-水界面N元素动态变化的影响,并为草鱼养殖模式的优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混养组合分别为一元组(草鱼)、二元组(草鱼+鲢、草鱼+凡纳滨对虾)、三元组(草鱼+鲢+凡纳滨对虾,设2种放养比例).结果显示:1)草鱼不同混养模式中底泥的反硝化速率范围为0~734.15 μmol/(m2·d),硝化速范围为0~1 209.20 mmol/(m2·d),化速率范围为0~41.25 mmol/(m2·d).2)草鱼不同混养模式底泥的反硝化速率较高,与很多河口和湖泊数值接近;在养殖中期,底泥的硝化速率很小甚至检测不到;底泥的氨化速率呈逐月递增趋势,以三元混养组最高.3)混养组中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放养密度越大,草鱼的放养密度越小,反硝化作用出现得越早,但反硝化速率很难保持开始的水平;反之,反硝化作用出现得较晚,并会随着养殖周期的推移迅速升高;放养种类越单一,底泥的硝化速率越低,且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放养密度越高,硝化速率越高.从养殖模式优化的角度来看,草鱼三元混养组要优于单养和二元混养组,但三元混养组中两种放养密度各有优劣,有待进一步优化以确定最佳放养比例.  相似文献   
3.
利用Biolog生态板方法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分析了菌碳调控对虾、蟹混养系统水体细菌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探讨了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不同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实验通过添加益生菌制剂和糖蜜调节养殖水体中菌群结构,共设6个处理,分别是为短小芽孢杆菌(C2)、蜡样芽孢杆菌(C3)、硝化细菌制剂(C4)、EM制剂(C5),以未添加菌制剂的处理为对照组(C1),另外以未添加碳源和菌制剂的处理为对照组(C0)。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碳下细菌群落对底物碳的利用数量和代谢强度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处理组C3的碳代谢活性和对碳源的利用强度总体上高于其它处理组,而处理组C4较低和对照组C0相差不大。PCA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细菌群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反映出细菌群落的组成和代谢特征出现了显著差异,其中处理组C3和C4间差异最为显著。处理组C3的多样性指数如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S-E均匀度均较高,而处理组C4则较低。RAD分析表明,碳菌调控条件下,影响细菌群落碳代谢功能的主要环境因子7月为:Chl a、PO4--P、NO2--N、NH4+-N;8月为:NO3--N、NO2--N、TP、TN和PO4--P;9月为:TP、Chl a、PO4--P和NO2--N。综合水质指标和细菌群落对碳源的代谢功能的分析结果,本实验初步表明在C/N为15的虾、蟹混养水体中添加蜡样芽孢杆菌,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及对碳源的代谢功能为最佳。  相似文献   
4.
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鼠尾藻氮、磷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的温度和盐度组合,温度和光照强度组合对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氮、磷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3个环境因子对鼠尾藻氮、磷吸收速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温度和盐度对鼠尾藻氮、磷吸收速率有极显著影响(P<0.01),二者交互作用也极显著(P<0.01).在盐度20、温度25℃条件下和盐度30、温度30℃条件下,鼠尾藻对氮有较高吸收速率,分别为11.26μmol/[g(dw)·h]和11.01 μmol/[g(dw)·h];在盐度40、温度15~30℃范围内对磷的吸收速率较大,达到1.5μmol/[g(dw)·h]以上.温度和光照对鼠尾藻氮、磷吸收速率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二者交互作用极显著(P<0.01).在温度15℃和光照强度140~180μE/(m2·s)以及温度20~25℃和光照强度60~100 μE/(m2·s)条件下,鼠尾藻对氮有较高吸收速率,均在9.60 μmol/[g(dw)·h]以上;在温度25℃和光照强度60μE(m2·s)条件下,鼠尾藻对磷的吸收速率达到最大,为1.30 μmol/[g(dw)·h].本研究结果表明,鼠尾藻总体上对水体中的氮、磷均具有较高的吸收速率,且能较好地同时吸收NH4+-N和NO3--N,显示了它对海水环境中营养盐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5.
淡水主要养殖虾类的摄食生态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合了近年有关罗氏沼虾和澳大利亚螯虾幼体和幼虾食物类型、食物密度、开口摄食时间和摄食量方面的资料,为其人工育苗和食用虾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虾与缢蛏投饵混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4 个50 m × 50 m ×18 m 的陆基围隔中分别放入缢蛏 ( Sinonovacula constricta) 0 ,250 , 375 和500 只( 0 , 10 ,15 和20 只/ m 2) , 壳长为 540 cm ±035 c m , 再放入等量 (6 尾/ m 2) 的中国对虾 ( Penaeus chinensis) , 体长为285 cm ±016 c m 。投饵饲养3 个月结果表明, 缢蛏放养密度为20 只/ m 2 时, 对虾的成活率 (740 % ) 和产量 (4136 kg/h m 2) 最高, 分别比单养对虾的成活率(650 % ) 和产量 (3054 kg/h m 2) 高138 % 和354 % , 氮的绝对利用率提高了53 % 。缢蛏密度为10 只/ m 2 时, 其成活率和产量最高, 为904 % 和316 kg/h m 2 ; 密度为20 只/ m 2 时, 降至 782 % 和92 kg/h m 2。本系统中对虾的生产潜力为124 g/ ( m 2·d) , 缢蛏的极限配养量为1500 kg/h m 2 左右。  相似文献   
7.
不同水温对刺参幼参生长、呼吸及体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设计不同温度梯度(10~25℃),对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幼参的生长、耗氧率和体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对刺参幼参生长有显著性影响,生长曲线呈"钟形",在水温10~15℃,特定生长率逐渐升高,在水温15~25℃,特定生长率逐渐降低。根据温度与特定生长率关系式计算得出,刺参最适生长温度为15 5℃。不同温度对刺参幼参耗氧率有显著性影响,在10~25℃,随着温度升高,刺参幼参耗氧率呈逐渐上升趋势。20~25℃的温度系数(Q10)高于10~15℃和15~20℃的Q10,表明高温时温度变化对刺参幼参影响较大。协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温度对刺参幼参体组成和能值有显著影响(P<0 05)。在10℃处理组,刺参体内粗蛋白、粗脂肪与能值均最高。随着温度的升高,粗脂肪含量和能值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
对虾 罗非鱼 缢蛏 三元混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从2007年6月到2008年5月,对威海市荣成不投饵刺参养殖池塘和青岛市胶南投饵刺参养殖池塘内的刺参肠道内的异养细菌总活菌数的周年变化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刺参肠道内异养细菌的区系组成。结果表明,投饵与不投饵池塘中刺参肠道内活菌的数量随季节总体变化趋势相似,均为春夏季较低,秋冬季较高,但不投饵池塘刺参肠道内活菌数量在0.01水平显著高于投饵池塘。通过对分离得到的菌株鉴定,发现308株细菌分别属于20个属。在投饵和不投饵池塘中,刺参肠道内的优势菌均为弧菌、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但在投饵池塘中,刺参肠道内的弧菌和芽孢杆菌的比例明显高于不投饵池塘,假单胞菌和其他细菌的比例则明显低于不投饵池塘。不投饵池塘刺参肠道细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夏季明显高于投饵池塘,其他季节差异不明显。从异养细菌的种类组成看,色杆菌属、Endozoicimonas、瑰杆菌属、副球菌属、短杆菌属、Jeotgalicoccus、Glaciecola仅出现在不投饵池塘刺参肠道内,而屈扰杆菌属、希瓦氏菌、八叠球菌属则仅出现在投饵池塘刺参肠道内。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循环投喂模式对半滑舌鳎的生长、体成分组成、代谢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其中包括5个处理:C(对照组,实验过程中持续投喂);S2F4组(饥饿2 d,投喂4 d);S4F8组(饥饿4 d,投喂8 d);S8F16组(饥饿8 d,投喂16 d);S12F24组(饥饿12 d,投喂24 d),实验时间72 d。结果表明,对照组的特定生长率(SGRw和SGRe)显著高于循环投喂各组(P<0.05)。对照组和S2F4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末体重没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对照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消化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而能量消化率与S12F24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其它3个处理组(P<0.05)。S4F8组半滑舌鳎幼鱼饲料转化率显著低于S12F24组(P<0.05),对照组饲料转化率低于S2F4组和S12F24组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半滑舌鳎幼鱼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体成分组成中,蛋白含量随饥饿、投喂周期的延长而下降,S2F4组和对照组半滑舌鳎的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S2F4组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较低。对照组的摄食能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S2F4组的呼吸能占摄食能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半滑舌鳎幼鱼在循环投喂模式下,具有较强的补偿生长能力,S2F4组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在较长的周期性饥饿条件下,半滑舌鳎幼鱼体内的蛋白质含量会受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