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4篇
综合类   22篇
水产渔业   122篇
畜牧兽医   5篇
  2021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将银鲳幼鱼置于盐度14、25、36的海水中96 h,检测不同盐度下银鲳幼鱼血清渗透压、过氧化氢酶(CAT)以及鳃泡膜质子泵(VHA)、Ca2 -ATP酶、碳酸酐酶(CA)活力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情况。结果显示,血清渗透压变化和盐度呈正相关,并出现波动变化,变化范围为271~379 mOsm/kg,96 h时各盐度组血清渗透压均有恢复正常的趋势。高盐度(36)和低盐度(14)组CAT活力都显著升高而后逐渐恢复(P<0.05),盐度36组8 h时为各值中的最高点。鳃VHA活力变化:盐度14组先上升后回落,对照组基本保持平稳,盐度36组先下降而后恢复。盐度改变后,Ca2 -ATP酶活力都出现显著增强(P<0.05),盐度14组比盐度36组的变化趋势更明显。盐度14和36组CA活力都出现显著增强(P<0.05),其中盐度36组24 h时为最高值。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血清渗透压与鳃VHA活力呈极显著负相关,与CA活力在低盐度适应时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盐度14组血清渗透压与Ca2 -ATP酶的变化呈基本相反趋势。结果表明,银鲳幼鱼在适应不同盐度时,血清渗透压会伴随盐度升降而改变,并激活CAT,而鳃VHA、Ca2 -ATP酶、CA在渗透压调节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2.
研究了增加饲料中维生素C(VC)质量分数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血清溶菌酶活性及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鱼粉、虾粉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配制VC质量分数分别为104.21 mg·kg^-1、455.33 mg·kg^-1和800.54 mg·kg^-1的3组饲料,依次编号为C1(对照组)、C2、C3.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投喂平均体质量为(6.18±0.15)g的银鲳幼鱼9周.结果显示,随着饲料中VC质量分数的增加,血清溶菌酶活性逐渐升高,C3组较C1、C2组溶菌酶活性显著性升高(P<0.05).增加VC质量分数可显著提高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P <0.05),但VC对不同组织中SOD活性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随着饲料中VC质量分数的增加,肝脏与肌肉中VC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同时,高水平VC也显著降低了组织中丙二醛(MDA)的质量摩尔浓度.分析表明,增加饲料中VC质量分数(大于455.33 mg·kg^-1)可提高银鲳血清溶菌酶活性与组织抗氧化能力,降低组织中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33.
实验对野生和养殖银鲳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后肠菌群结构进行了定性对比分析,并对产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的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野生和养殖种群的消化道菌群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且同一种群消化道各部分之间菌群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尽管养殖和野生银鲳均在幽门盲囊中具有最多的可培养细菌菌株,但野生银鲳消化道内主要菌群为嗜冷菌属(Psychrobacter)和Pseudochrobactrum,养殖银鲳消化道主要菌群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两种群共有细菌仅一株,即Psychrobacter piscatorii strain VSD503,但其分别存在于野生与养殖种群银鲳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在产酶菌株筛选中发现,野生银鲳消化道内分离到16株产酶菌,其中44%可培养菌能产蛋白酶,56%能产淀粉酶,11%能产脂肪酶,56%能产纤维素酶,部分菌株可产2株以上的消化酶,其中产3种以上酶的菌株有5株,且产酶量丰富。相对于野生银鲳,养殖银鲳消化道内分离到22株产酶菌,主要以产蛋白酶和淀粉酶为主,70%可培养菌可产蛋白酶,21%可产淀粉酶,仅Bacillus thuringiensis strain VITGS可产纤维素酶,无一株菌产脂肪酶,其中只有Bacillus thuringiensis strain VITGS产3种酶但产酶量相对较少。研究可为银鲳人工养殖中潜在益生菌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4.
采用蛋白和脂肪水平双因素实验,通过检测云纹石斑鱼血清、肝脏和肌肉中免疫与抗氧化指标,为饲料蛋白和脂肪的适宜配比提供依据。以鱼粉和豆粕作蛋白源,鱼油和大豆油混合油作脂肪源,3个蛋白水平分别为:35%、40%、45%,每个蛋白水平分别设3个脂肪水平:9%、12%、15%,每组3个重复。LZM活力和IgM含量在蛋白水平40%~45%时较高,也呈现随脂肪水平增加而上升的趋势,且蛋白水平比脂肪水平和交互作用对LZM和IgM有更显著的影响。肝脏SOD活力在40%蛋白水平时较高,在低蛋白水平(35%)时SOD活力随脂肪水平上升而增强,而高蛋白水平(45%)时则相反。蛋白、脂肪水平和交互作用对CAT活力均有显著影响,蛋白水平较高CAT活力较强。肌肉SOD和CAT活力变化趋势与肝脏大致相反。MDA含量随蛋白水平增加而减小,蛋白水平对肝脏和肌肉MDA都有显著作用,随着饲料脂肪水平增加肝脏MDA显著下降。实验表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维持在一定水平(40%左右)是必要的,当蛋白需求满足时,适当增加脂肪水平有利于鱼体健康。  相似文献   
35.
研究了银鲳(Papus argenteus)肝及卵巢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丙二醛(MDA)含量在整个卵黄发生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饲料n-3 LC-PUFA对卵黄发生期间组织中抗氧化水平的影响。分别以100%鱼油(FO组)、70%鱼油和30%大豆油(FSO组)、30%鱼油和70%大豆油(SFO组)、100%大豆油(SO组)为脂肪源,配制了4组等氮、等能及等脂的试验饲料。以1年龄雌性银鲳为试验对象,每组饲料设3重复,试验周期185 d。研究结果表明,肝与卵巢组织SOD、CAT活性、T-AOC水平及MDA含量在卵黄发生过程中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卵黄发生后期各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卵黄发生前期(P0.05)。肝SOD(除SO饲料组外)、CAT活性、T-AOC水平及MDA含量在卵黄发生中期与前期之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卵黄发生中期FO与FSO饲料组卵巢SOD、CAT活性及T-AOC水平则均显著高于卵黄发生前期(P0.05)。FSO饲料组肝与卵巢SOD、CAT活性在卵黄发生过程中均为最高值,且在卵黄发生中、后期均显著高于SO饲料组(P0.05),但与FO饲料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饲料组间肝与卵巢T-AOC水平在卵黄发生前期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卵黄发生后期,FO与FSO饲料组肝与卵巢T-AOC水平均显著高于SO饲料组(P0.05),但FO与FSO饲料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与卵巢中MDA含量随着饲料n-3 LC-PUFA含量的升高而呈现出升高趋势,且这种升高趋势在肝组织中表现更为明显,卵巢组织MDA含量在卵黄发生中、后期仅FO饲料组表现出显著性升高趋势(P0.05),其他各饲料组在卵黄发生各期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统计分析表明,银鲳卵黄发生过程中组织中抗氧化水平逐渐升高,适宜的饲料n-3 LC-PUFA含量(4.01%,FSO饲料组)可明显改善银鲳卵黄发生中期与后期组织中的抗氧化水平。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饲料与卵黄发生时期对银鲳组织抗氧化水平均具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且两者对肝T-AOC水平与MDA含量存在显著性的交互作用(P0.05)。  相似文献   
36.
为探明急性温度胁迫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生化指标的影响,该实验设计了3个温度梯度,即22℃、27℃和32℃,以27℃为对照组,胁迫时间48 h,分别测定胁迫前后其代谢酶、离子酶活性以及血清中离子浓度。结果显示,2个实验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GPT)的变化趋势相反,肝脏谷草转氨酶(GOT)的变化趋势也不同;2个实验组的碱性磷酸酶(AKP)变化趋势相反,而酸性磷酸酶(ACP)变化趋势相同,乳酸脱氢酶(LDH)在22℃实验组出现波浪式变化(P0.05);血清钠(Na+)、钾(K+)、氯(Cl-)、钙(Ca2+)在各组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鳃Na+/K+-ATP酶活性在32℃实验组出现下降趋势,肾脏Na+/K+-ATP酶活性在22℃实验组出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2个实验组鳃Ca2+/Mg2+-ATP酶活性和肾脏Ca2+/Mg2+-ATP酶活性皆出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急性温度胁迫可显著影响银鲳幼鱼的正常代谢,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温度胁迫,以使其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37.
养殖银鲳幼鱼体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分析了室内水泥池人工养殖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在不同生长阶段(2006年6-9月)的体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显示,人工养殖银鲳在进入幼鱼阶段初期,其体脂含量相对较低,随幼鱼的生长体脂含量逐渐升高,自7月底至9月银鲳幼鱼体脂含量一直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且显著高于6月至7月中旬期间的体脂含量(P<0.05).在进入幼鱼阶段的初期 (6月),鱼体饱和脂肪酸(SFA)含量相对较低,显著低于7至9月间的SFA含量(P<0.05).幼鱼初期时的多不饱和脂肪 (PUFA) 含量及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含量处于较高的水平,但随着幼鱼的生长,鱼体PUFA与HUFA 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至8月份时鱼体二十碳五烯酸(EPA)与花生四烯酸(ARA)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幼鱼初期时的水平(P<0.05).但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在试验期间无明显的变化(P>0.05).  相似文献   
38.
银鲳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银鲳是我国主要的经济鱼种之一,开展银鲳繁殖生物学的研究和人工育苗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海水养殖品种的结构调整、提高养殖效益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对银鲳生物学以及育苗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归纳了银鲳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39.
为解决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初孵仔鱼高死亡率问题,研究了六斑刺鲀从初孵仔鱼到稚鱼(0~40 d)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六斑刺鲀仔稚鱼全长与日龄呈指数相关.初孵仔鱼体内就可检测到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整个实验周期内,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  相似文献   
40.
海捕灰鲳亲鱼不同组织中脂肪及脂肪酸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灰鲳(Pampus cinereus)是一种近海暖温性鱼类,分布于我国沿海和日本、东南亚等地[1].灰鲳生长迅速,肉质肥厚,口味鲜美,是上等的食用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关于灰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形态特征与分类[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