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综合类   12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探索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PRL(prolactin)基因多态性与草鱼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的关联性,通过测序法从10尾草鱼的PRL基因中筛选到6个突变率高于30%的变异位点,包括5个单核苷酸变异位点和1个插入型突变(–/CACTCACTA),分别命名为2551GA、2639GC、3247AG、5197TG、5897GA和3391–+。利用AS-PCR(allele-specific PCR)和基因分型技术对192尾4月龄草鱼的PRL基因变异位点进行检测;基于一般线性模型对变异位点多态性与草鱼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2639GC、3391–+和5197TG对体长和体重具有显著影响(P0.05),2639GC对肌肉粗蛋白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单个位点基因型比较发现,3391–+的突变型(–+和++)个体的体长和体重均显著高于野生型(––)个体(P0.05);2639GC的GC及5197TG的突变型(TG和GG)个体的体长和体重分别显著低于2639GC的GG和5197TG的TT野生型(P0.05);2639GC突变型(CC)个体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2639GC其他基因型(GG和GC)个体(P0.05)。两位点组合比较发现,含3391–+突变型(–+和++)的组合对应体长和体重普遍高于其他组,含2639GC的CC突变型的组合对应粗脂肪含量和粗蛋白含量普遍较高,其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研究表明,草鱼PRL基因多态性与草鱼生长性状和肌肉成分间存在显著关联,推测相关变异位点可作为草鱼生长和肉质改良的候选辅助标记。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苏南地区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养殖群体的种质资源现状及遗传多样性水平,本研究采用15个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D-loop序列,对7个不同群体:镇江丹徒(Dtq)、镇江扬中(Yzq)、苏州张家港(Zjg)、苏州相城(Xcq)、南通中洋(Zyq)、常州滆湖(Ghq)和常州武进(Czq)共计210尾个体,进行了群体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5个SSR位点中除Asa-12外,其余位点均表现为高度多态性(PIC > 0.5)。其中,7个群体期望杂合度He为0.615~0.758,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68~0.723,两者均以Zjg群体最高。D-loop序列共检测到32个变异位点,定义了20个单倍型,其中Zjg群体单倍型最多(11个)。7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618~0.945、0.003~0.008。基于SSR和D-loop序列的遗传距离分析,发现Ghq群体和Zyq群体的Nei’s遗传距离(0.058)和K2P遗传距离(0.003)最近,低于其他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73~0.397和0.003~0.006)。综合分析,我们发现7个美洲鲥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而群体间遗传变异程度不高,基因流Nm > 1和镶嵌式排列的个体进化树也证实7个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近。基于本研究,可初步了解苏南地区鲥的种质现状,为后续进一步开展育种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Ccr-lncRNA172145靶向miR-206在锦鲤体色调控中的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前期对锦鲤皮肤组织的转录组测序数据,筛选到4条在3种皮肤(黑色、红色、白色)中显著差异表达的lncRNA;通过RNAhybrid和TargetScan靶基因软件,发现lncRNA172145与黑色素合成通路中miR-206之间存在靶向结合位点。基于CPC、CPAT及CNIT软件,对lncRNA172145进行编码能力分析,证实该序列为lncRNA,不具备编码蛋白能力。然后,利用qRT-PCR技术对该序列时空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发现在眼睛、黑色皮肤、鳍条及血液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自原肠胚时期表达量开始显著性上升,高水平趋势一直持续到孵化后20 d。借助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进一步证实lncRNA172145与miR-206之间存在靶向调控关系。最后,通过合成miR-206拮抗剂,对miR-206进行了体内沉默,发现与注射阴性对照拮抗剂组和PBS组相比,miR-206拮抗剂组的lncRNA172145表达水平显著性升高。研究结果说明lncRNA172145可能通过靶向到miR-206,参与到黑色素合成通路的调控,这为后续深入挖掘二者在黑色素合成通路中具体的分子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研究杂交草鱼一龄阶段的生长和体型特点。[方法]建立长江自交YR(长江群体♀×长江群体♂)、珠江自交ZR(珠江群体♀×珠江群体♂)、杂交F1(长江群体♀×珠江群体♂)3个组合,并对其生长和形态数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体重、体长及绝对增重率均为F1〉ZR〉YR;体重、体长,在50日龄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170日龄组合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绝对增重率,F1分别比ZR、YR高20.00%、50.00%,F1与ZR差异不显著(P〉0.05),与YR差异显著(P〈0.05);F1在体重上表现明显的超亲杂种优势(20.09%)。3个组合间,体长/全长差异不显著(P〉0.05),头长/全长、体高/体长及体宽/体长差异显著(P〈0.05),F1表现头短、体高、体宽等特点。[结论]F1在生长性能和体型特征上均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6个野生与选育鲤群体的微卫星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2个微卫星标记对鲤(Cyprinus carpio)的4个野生群体[清水江鲤、太湖鲤、黄河鲤(C.carpio haematopterus)和黑龙江鲤(C.carpio amurensis)]和2个选育群体[福瑞鲤(C.carpio var.FFRC)和松浦镜鲤(C.carpio var.specularis'Song-pu')]共208尾个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12个位点共检测到341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8.67,其中1个位点(HLJ1127)检测到正向选择压力;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参数普遍低于野生群体,其中松浦镜鲤群体的各项参数均值最低(Na=6.82,Ho=0.54,PIC=0.50),清水江鲤群体的各项参数均值最高(Na=21.25,Ho=0.80,PIC=0.91);分子方差分析显示,整体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但群体间呈极显著遗传分化(P0.01);基于群体Nei's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树和PCo A分析表明,鲤4个野生群体间遗传距离较近,而与2个人工选育群体间遗传距离较远;基于个体遗传结构及PCo A分析显示部分野生个体遗传结构比较混杂,而选育个体的遗传结构则相对单一。研究表明,中国鲤野生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而人工选育群体维持着较纯的遗传种质。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鲤不同体色个体肌肉品质的差异,本研究以福瑞鲤2号(Cyprinus carpio)青灰色个体(BG)和全红个体(WR)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其肌肉色泽、氨基酸、脂肪酸和质构指标,来评价这2种体色福瑞鲤2号肌肉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BG的b*值显著高于WR(P<0.05);出肉率以及肌肉的水分、粗脂肪、粗蛋白和灰分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体色福瑞鲤2号的肌肉中均能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非必需氨基酸10种。甘氨酸(Gly)、脯氨酸(Pro)、组氨酸(His)和半胱氨酸(Cys)在2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它氨基酸在2组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两种体色福瑞鲤2号之间ΣEAA/ΣTAA没有显著差异(P>0.05);BG肉豆蔻酸(C14:0)显著高于WR(P<0.05),BG的饱和脂肪酸含量较WR稍高,WR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BG稍高,两者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近;WR的弹性和咀嚼性显著高于BG(P<0.05)。研究结果显示体色对福瑞鲤2号的肌肉品质有影响,本研究为鱼类肉质性状改良提供基础数据和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17.
3种泥鳅微卫星标记和D-Loop部分序列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当前主要养殖鳅类种质资源现状,实验采用7个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D-Loop部分序列,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MA)、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PD)和台湾大泥鳅(未见种属分类,TW)3种泥鳅进行群体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6个微卫星位点在3种泥鳅中均能获得有效扩增,1个微卫星标记(Mac239)只在MA中获得特异性扩增,而在PD和TW中未能获得有效扩增条带.在3种泥鳅共90尾个体的D-Loop 部分序列中发现32个单倍型,仅在PD和TW间存在1个共享单倍型.实验中共检测到65个变异位点,其中MA与PD和TW间存在29个特异性位点,而PD和TW间未检测到特异性位点.瓶颈效应和中性检验显示,TW近期可能发生有效群体数量的减少.基于微卫星标记和D-Loop部分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显示,TW和PD间的Nei's遗传距离和K2P遗传距离最近(0.297和0.006),明显小于两者与MA间的遗传距离(1.011~1.899和0.095~0.099);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3种泥鳅的遗传分化极显著(P<0.01).群体间遗传结构和单倍型网络分析显示,3种泥鳅的遗传结构相对独立,仅在TW和PD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结构混杂.研究表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在遗传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可采用分子标记进行有效鉴别;台湾大泥鳅可能是大鳞副泥鳅的生态种群或遗传改良群体,而非有效物种.  相似文献   
18.
用8对微卫星对草鱼长江群体和珠江群体的2个自繁组合:长江♀×长江♂(YY)、珠江♀×珠江♂(ZZ),1个杂交组合:长江♀×珠江♂(YZ),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8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2~6个,并具有较好的多态性,可以用于遗传变异分析。有效等位基因数、观测杂和度、期望杂合度、多态性息含量均以YZ组合最高,分别为2.8111、0.9843、0.6399、0.5598;ZZ组合最低,分别为2.6751、0.8650、0.6129、0.5283;YY组合介于两者之间。基于Nei’s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和NJ系统树揭示YZ组合与YY组合亲缘关系更近。组合间遗传分化分析(Fst)及AMOVA分析表明,YY组合与ZZ组合间达到中等遗传分化水平(Fst=0.0860,P<0.01)。结果表明:杂交后代遗传变异水平显著提高,具有较高的选育潜力;长江与珠江水系草鱼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9.
我国6个鲤群体的mtDNA D-loop序列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当前中国鲤(Cyprinus carpio)野生群体和育成品种的遗传结构及变异情况,以期丰富鲤种质资源的研究数据,为后期鲤的种质挖掘和遗传育种提供更多参考。收集了鲤的4个野生群体(清水江鲤、太湖鲤、黄河鲤和黑龙江鲤)和2个育成品种(福瑞鲤和松浦鲤)共计185尾个体,进行mtDNA D-loop序列测序分析。全长927~930bp的D-loop序列有36个变异位点。所有个体呈27个单倍型,其中清水江鲤和太湖鲤的单倍型数量较多(分别为18和9个),而福瑞鲤和松浦鲤各存在1个优势单倍型(占有率分别为93%和80%)。Fst值检验发现,松浦鲤与黑龙江鲤间遗传分化不显著(P>0.05),其余群体间均呈极显著遗传分化(P<0.01)。基于群体间K2P遗传距离(0.005 ~ 0.013)的NJ树显示,福瑞鲤和黄河鲤首先聚类,然后依次与清水江鲤和太湖鲤聚类;最后与松浦鲤和黑龙江鲤所在的另一支聚类。分子方差分析显示,群体间遗传变异极显著(P<0.01),占总变异的35.59%。研究表明,鲤的野生群体(清水江鲤和太湖鲤)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进一步选育利用的潜力;而2个育成品种(福瑞鲤和松浦鲤)在选育过程中积累了较高的遗传纯度。  相似文献   
20.
通过显微观察、酶联免疫吸附及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探究了红白、红黑锦鲤(Cyprinus carpio var. koi)子一代(F_1)早期体色发育过程及不同发育时期色素代谢相关酶(酪氨酸酶、胱氨酸酶)的活性和基因(agouti、mc1r、mitf、tyr)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锦鲤出膜后呈淡黄色半透明,黑色素细胞在出膜8 d后开始出现。胱氨酸酶活性随锦鲤发育呈升高趋势,出膜7 d后显著升高(P0.05);7日龄仔鱼前,红黑组与红白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出膜7 d后红黑组比同时期红白组显著升高(P0.05)。酪氨酸酶在锦鲤发育过程中也呈升高趋势,但略有起伏,眼色素积累期及出膜23 d后酪氨酸酶活性均比相邻各期高(P0.05);组间比较发现发育各期红黑组均比红白组高(P0.05)。表明酪氨酸酶、胱氨酸酶活性变化与锦鲤色素细胞发育存在密切关联。agouti、mc1r、mitf及tyr 4个基因均在原肠期与神经胚期时表达最高(P0.01),随后均呈下降趋势,表明这4个基因可能在胚胎发育早期的体色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