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0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30篇
林业   121篇
农学   86篇
基础科学   78篇
  134篇
综合类   882篇
农作物   161篇
水产渔业   106篇
畜牧兽医   212篇
园艺   137篇
植物保护   5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4篇
  1991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以榕母管蓟马为猎物,研究了黑纹透翅花蝽(Montandoniola moraguesi)的历期及捕食量.该蝽发育历经卵、1~5龄若虫、成虫;在15~35℃,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呈逻辑斯蒂递减;卵期发育起点温度为7.9℃,有效积温为107.4日度;若虫期发育起点温度为10.0℃,有效积温为298.0日度.该蝽未成熟期在15℃及35℃时的死亡率较20~25℃时高.在25℃下,黑纹透翅花蝽各龄若虫及雌成虫对蓟马卵的日捕食量为1.8~10.4粒/头,对蓟马成虫的日捕食量为1.1~2.6蓟马/头.该蝽雌成虫对蓟马卵、一龄若虫的捕食量无显著差异,平均每雌捕食10.2~10.4粒(头)/d;对蓟马二龄若虫、"蛹"、成虫之间的捕食量亦相似(2.6~3.7头/d).  相似文献   
992.
结合国家转基因中间试验,在通过2 a的完全随机区组试验对转SrMV-P1基因甘蔗的发病率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产量和糖分性状分析。结果表明,SrMV-P1基因能够有效地提高甘蔗抗花叶病能力。对转基因甘蔗2个世代的田间发病率进行调查,转基因甘蔗的发病率都低于5%,转基因甘蔗田间发病率明显低于受体材料FN95-1702(对照1)与空载对照P7(只含标记基因的载体转化后获得的植株,对照2),其中TF64表现高抗,2 a均未发病。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对转基因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转基因无性系在产质量性状方面的  相似文献   
993.
转SrMV-P1基因甘蔗经过2个世代的试验,表现出对甘蔗花叶病一定的抗性,但不同转基因无性系中,其抗性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分化.本研究以受体材料(FN95-1702)和空转对照P7(未插入外源基因SrMV-P1的载体)为对照,以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的转基因无性系TF53和T64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不同甘蔗花叶病毒剂量,以及载体效应和外源基因效应作用下的活性氧代谢分析,从代谢水平上解析转基因材料抗性呈现不同分化规律的机理.结果表明:转基因无性系在较高病毒剂量胁迫下,通过活性氧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对病毒侵染起到应激作用;载体效应和外源基因效应对活性氧代谢影响存在一定差异,这段差异时期也主要发生在较高病毒剂量的情况下;外源基因对不同无性系中活性氧代谢的影响,表现在高病毒剂量的作用下,其活性氧代谢相关指标在变化幅度上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其对病毒的抵御能力上的不同,这可能是转SrMV-P1基因抗性分化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994.
金苏  虢婷婷  阮颖 《作物研究》2012,26(3):209-212
启动子控制着基因表达的起始和程度,对基因的活动起着“开关”作用.为了深入了解基因SDG8的功能与特性,对SDG8启动子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析.以GUS作为报告基因,选取长度不同的两个启动子片段构建载体,转化到拟南芥中,获得转基因植株SLP和SSP.通过GUS基因的表达分析推测SDG8启动子的核心功能区域在-873~-2706 bp之间,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SDG8基因的功能和结构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5.
李树林  潘存德  阮晓  王强 《新疆农业科学》2012,49(10):1834-1839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检验“自毒作用对天山云杉天然更新障碍温度效应假设”,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天山云杉林保育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天山云杉生长季(5~8月)天然林地表层(1 ~5 cm)土壤昼(光同期)夜(暗同期)平均温度(12℃,4℃)为基准,采用智能环境模拟温度变化对天山云杉凋落物3,4-二羟基苯乙酮(DHAP)自毒作用的影响.[结果]温度≥(14℃,6℃),DHAP处理液浓度≥7.5mM时,显著或极显著抑制天山云杉种子萌发,并对幼苗生长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温度升高会增强DHAP的活性,降低其产生自毒效应的临界浓度,使天山云杉天然更新更易受到自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平板培养试验及袋栽试验,观察米糠和光皮树籽粕对平菇受铅、汞毒害的缓解效果.结果表明:当Pb(2+)、Hg(2+)的质量浓度分别达到50、15 mg/L时,对应的基础培养基中平菇菌丝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在正常的培养基中添加米糠和光皮树籽粕能显著促进平菇菌丝的生长(20.0 g/L最佳),同时米糠和光皮树籽粕对pb(2...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成龄乔砧苹果郁闭园改造是生产中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改形后再次郁闭园进行不同改造,比较几种处理方法的改造效果,找出最佳的改造方法,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改形后再次郁闭的18年生乔化‘红富士’苹果(3 m×4 m)为材料,研究不同处理对冠层光照、各类枝(梢)叶片数量、质量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间伐(处理Ⅰ)冠层光照条件好,各类枝(梢)平均叶片数量多、质量高、果实硬度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着色最好,叶面积指数合理,产量较高。疏大枝(处理Ⅱ)树冠光照和叶片状况及果实品质均比间伐处理差,但优于不疏大枝树(处理Ⅲ)。冠层内相对光照强度处理Ⅰ、Ⅱ、Ⅲ分别为26.4%、20.8%和14.3%,冠层内不同方位相对光照强度和日变化为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处理Ⅰ各类型新梢的平均叶片数量分别比处理Ⅱ和处理Ⅲ高4.56%、15.91%,单叶面积分别比处理Ⅱ和Ⅲ高0.46%和7.28%。而产量是处理Ⅱ>处理Ⅰ>处理Ⅲ。果实品质是处理Ⅰ>处理Ⅱ>处理Ⅲ。【结论】对密度3 m×4 m改形后再次郁闭果园实行间伐,可改善树冠光照条件,使叶面积指数达3.26,提高叶片质量和果实品质,产量也较高,且这种方法改造的果园管理方便,能根本性解决乔化苹果园光照恶化问题,适宜渭北苹果产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8.
甘蔗玉米间作对甘蔗绵蚜及瓢虫种群的影响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9年4~8月,在云南省新平县水塘镇南秀村和德宏州陇川县章凤镇小怕浪村甘蔗种植基地,调查分析了甘蔗玉米间作对甘蔗绵蚜Ceratovacuna lanigera Zehntner及捕食性瓢虫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净种田与间作田绵蚜的虫情指数变化趋势一致,但净种田绵蚜虫情指数显著高于间作田(新平:F=55.43,P<0.01;陇川:F=57.11,P<0.01).净种田与间作田瓢虫虫口密度变化趋势一致,均呈单峰型变化.其中间作田瓢虫虫口密度显著高于净种田(新平:F=21.42,P<0.01;陇川:F=69.55,P<0.01),表明间作田中捕食性瓢虫在甘蔗绵蚜种群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9.
为探讨田间不同生产方式对茶园产量、茶叶品质及茶树对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采用微区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采摘标准(一芽一叶和一芽三叶)和氮肥施用水平(200、450 kg·hm-2)下茶树春季新梢产量、品质成分和15N氮素吸收利用等变化。结果表明,新梢产量主要受采摘标准影响,一芽三叶的产量是一芽一叶的1.8~2.1倍,氮肥用量对春季新梢产量影响不显著;采摘标准对氨基酸含量特别是对茶氨酸等品质成分的影响大于施氮水平,以N2水平(N 450 kg·hm-2)下采摘一芽一叶的含量最高;成熟叶含氮量从初冬到春茶结束呈下降趋势,说明叶片内氮素在春茶期间发生再利用,但其肥料氮占全氮的比例(Ndff)在增加,可能是氮素吸收和再利用的共同结果;供氮水平对新梢Ndff的影响大于采摘标准,而新梢采摘的氮携带量主要受产量影响,低氮条件下新梢15N回收率最高。本研究表明,采摘标准和施氮量对茶园产量、茶叶品质及茶树对15N氮素的吸收分配产生影响,但两个氮肥水平都能基本满足不同采摘标准下茶树对氮素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00.
山东沿海魁蚶繁殖周期与生化成分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对山东省鳌山卫海区魁蚶的繁殖周期、生化成分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每月采集样品1次,测定采样点水温和叶绿素a含量,采用组织学方法分析性腺的季节变化,并分别测定外套膜、闭壳肌、性腺—内脏团和足组织的生化成分(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该海区魁蚶雌雄比例为1∶1,雌雄性腺发育同步,全年只有1个繁殖期;配子发生始于2月,分别有25.0%和53.9%的雌雄个体性腺进入形成期,随水温和叶绿素a含量的升高而发育,6月大部分个体成熟并有部分进入排放期,至8月配子集中排放(雌:58.3%;雄:69.2%)。生化分析显示,脂肪含量在性腺—内脏团中随性腺发育积累储存,产卵后显著降低;所有组织中的糖原含量在3—7月显著高于其它月份,并且性腺中的含量高于其他组织,于5月达最大值64.2%,表明糖原在魁蚶繁殖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蛋白质含量在除闭壳肌外的其他3种组织中出现冬季和产卵盛期两个低谷,暗示蛋白质能够弥补糖原的供能不足,与繁殖活动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