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3篇
林业   2篇
农学   11篇
  5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150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的PCR-RFLP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茶树多酚氧化酶(PPO)基因中4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位点在不同品种中的多态性,以研究其与品种适制性及遗传背景的关系。遗传参数分析表明:4个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HpaⅡ酶切位点(引物L7/L8扩增区段)呈现高度多态,BsuRⅠ酶切位点呈现中度多态,这2个酶切位点在不同品种中的基因型分布与品种的遗传背景有直接的关联,可作为遗传标记应用于茶树品种遗传亲源关系分析与亲子鉴定。HpaⅡ酶切位点在引物L7/L8扩增区段存在丰富的多态性,且与品种适制性具有明显关联,适制红茶的品种多为AA基因型,此位点能被HpaⅡ内切酶完全酶切;适制绿茶与乌龙茶的品种多为BB型或AB型,此位点不能被酶切或不能完全被酶切,该HpaⅡ酶切位点可作为茶树品种适制性早期鉴定的遗传标记。对引物L7/L8扩增区域的HpaⅡ酶切位点在祁门4号×潮安大乌叶F1代群体进行分型检测的结果表明,该位点在F1代的分离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x2=0.23)。  相似文献   
42.
酶性氧化合成茶黄素条件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提取粗酶液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进行合成茶黄素以及在此基础上利用捣碎茶鲜叶(不提取粗酶液)直接进行合成茶黄素试验以确定最优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反应体系中,茶黄素酶促合成的最佳条件(茶黄素总量)为:温度为30℃,反应体系的最佳pH值为4.8,底物浓度为0.9βg/100βml,酶源物浓度为28βg/100βml(以鲜叶重量计),通氧量为0.4βL/min,最佳反应终止时间是40βmin。其中温度和pH值是反应体系中两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P<0.05);通氧量也是影响茶黄素酶性合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3.
吸附树脂法制备高纯儿茶素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以有机溶剂萃取制备的儿茶素粗品为材料,进行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法制备高纯儿茶素(儿茶素含量≥95%)的研究。选用12种树脂为吸附剂,应用HPLC对吸附过程中儿茶素含量与组分的变化做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以脱咖啡因小叶种儿茶素粗品为原料,AB-8吸附树脂为柱填充料,收集过柱溶液一定区段内馏份,可以制得高纯儿茶素样品。产品制率为65%,纯度≥95%,EGCG含量大于55%,咖啡因<0.2%。  相似文献   
44.
为提高茶树插穗生根速度,本试验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基质组成、环境温度、植物生长调控剂等因素对插穗生根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分析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构建了茶树插穗生根效率的数学模型,获得了茶树插穗最佳生根培养条件,3次验证试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非常接近.综合生产实际,试验认为茶树插穗最佳生...  相似文献   
45.
单双液相下不同多酚氧化酶源对酶性合成茶黄素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比较了单双液相条件下不同来源的多酚氧化酶对酶性合成茶黄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体系下单双液相试验中,以不同的酶源合成茶黄素的试验效果不同,就茶鲜叶酶源而言,双液相明显比单液相的效果要显著,在单液相系统中总乙酸乙酯层茶黄素总含量达33.74%,合成率为14.245%,而在双液相系统中,其总含量达39.74%,合成率为31.792%;而就梨酶源处理而言,单液相的效果要比双液相稍好,在单液相系统中总乙酸乙酯层茶黄素总含量达45.73%,合成率为18.799%;而在双液相系统中,其总含量达40.20%,合成率为22.11%;就苹果酶源而言,单液相比双液相的效果要好些,在单液相系统中总乙酸乙酯层茶黄素总含量达18.22%,合成率为13.34%;而在双液相系统中,其总含量达11.56%,合成率为6.935%。  相似文献   
46.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茶叶香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79—2019年WOS(Web of science)和CNKI(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收录的茶叶香气品质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分别从年代、作者、机构、国家、研究热点、演进趋势等方面进行归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以后相关研究文献呈显著增长趋势,目前已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但各群体间的合作研究相对较少;在该研究领域,我国影响力最大,其次是日本和美国;热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香气形成机理、香气物质提取方法、检测手段及关键香气物质等方面。综上结果,结合时区图谱,进一步指出茶叶香气的研究历程及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7.
以湖南大湘西地区39份绿茶样本为材料,进行感官审评,绘制风味轮,并以主要滋味成分含量为基础建立滋味类型贝叶斯(Bayes)判别模型,旨在了解大湘西地区绿茶品质情况,并为提升大湘西地区绿茶品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大湘西地区绿茶品质优良,汤色以浅绿色居多;香气类型包括嫩香、嫩栗香、栗香和清香;滋味特征类型有鲜、爽、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湘西地区鲜爽型、醇浓型和其它型绿茶的判别函数,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可用于对大湘西地区绿茶滋味类型的预测。  相似文献   
48.
肥胖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红茶及其功能成分茶多酚以及儿茶素氧化聚合产物(如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能够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血脂异常和氧化应激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途径来发挥降脂减肥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红茶及其功能成分的降脂减肥功效及其调节机制,旨在为今后红茶及其功能性成分的研究与利用等提供参...  相似文献   
49.
对湖南红茶标准样及安化群体种与黄金茶等三种不同嫩度红茶样进行了香气感官品质评价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芽头红茶样品中醇类含量占比最高,呈现出馥郁高长的鲜甜香;一芽一叶红茶样品中醇类、醛类、酮类和酯类含量居中,多表现为纯正较浓的甜香;一芽二叶茶样样本间差异较大,碳氢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在标准样品中占比较高,其花香明显,在安化...  相似文献   
50.
茶叶中叶绿素含量的测定,一般采用丙酮乙醚提取、分光光度测定法。即先用80%丙酮溶液提取叶绿素,再用乙醚萃取分离茶多酚和其他水溶性杂质等干扰物,再取乙醚层的叶绿素提取液分别在663nm 和645nm 处测定其光密度,即可得叶绿素 a、b 及总量。诚然,上述方法(简称乙醚法)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