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4篇
林业   10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0篇
  6篇
综合类   149篇
农作物   18篇
畜牧兽医   33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7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探索田间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Psa)致病力丧失的分子机制,针对从猕猴桃果园中分离获得的1株不致病菌株G230,通过特异性引物检测和多基因序列分析明确其分类地位,并设计引物检测其是否由已知遗传变异引起,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基因表达、超敏反应和荧光素酶报告菌株检测确定引起菌株G230致病力丧失的原因。结果表明,不致病菌株G230为Psa生物型3(Psa3),其致病缺陷不是由已报道的遗传变异引起;基于基因组比较分析发现菌株G230中的hrpS基因被转座子ISPsy36插入破坏,导致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不能正常表达;而在不致病菌株G230中表达hrpS基因后能恢复其T3SS功能,使其具备致病能力及激发非寄主超敏反应的能力。表明转座子ISPsy36插入hrpS基因内部可以破坏Psa的T3SS功能进而使其丧失致病力,这是自然条件下Psa3丧失致病力的一种新型机制。  相似文献   
92.
陇南不同区域内两个小麦品种上条锈菌群体的毒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陇南越夏区内小麦品种铭贤169和小偃22上条锈菌的毒性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利用19个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对陇南4个越夏区内两个小麦品种上采集分离的236个单孢菌系进行毒性分析。结果表明,陇南越夏区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结构复杂,不同区域间毒性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在236个菌系中,198个被鉴定为13个已知小种(致病型),其中CYR32和CYR33为优势小种,频率分别高达30.51%和29.24%;其他11个小种(致病型)主要是水源11类群和Hybirde 46类群,频率较低,不足5%。另外38个菌系是能稳定侵染贵农22的新菌系,可归为两类,分别具有CYR32和CYR33致病特点,频率分别为7.20%和8.90%。所以当前抗病育种应以CYR32和CYR33为主,兼顾水源11、Hybirde 46、V26等其他致病类群。在铭贤169上,条锈菌群体毒性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香农信息指数分别为0.20和0.33,在小偃22上分别为0.17和0.28,说明铭贤169上的条锈菌群体毒性多样性高于小偃22,这种差异可能是寄主的定向选择作用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3.
转录因子是真菌生命过程中重要的调控因子,探究转录因子在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致病过程中的作用,能够为解析病菌致病机理奠定基础。通过构建Vmzctf-07基因的酵母单杂交和亚细胞定位表达载体,进行转录激活域验证和亚细胞定位分析;通过创制Vmzctf-07基因缺失突变体和回补菌株,进行生长速率、非生物胁迫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Vmzctf-07具有转录激活功能,转录激活域可能存在于down区段(aa 1 455~aa 1 644)。Vmzctf-07定位于细胞核中,符合转录因子典型特征。Vmzctf-07敲除突变体的生长速率和致病力均显著下降,同时该基因参与病菌响应渗透胁迫和氧化胁迫。综上,Vmzctf-07具有转录激活功能和核定位信号,且参与调节V.mali的生长发育、非生物胁迫和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94.
采用分生孢子萌发率和菌落直径比较了3种杀菌剂对小麦黑胚病主要致病菌小麦根腐离蠕孢(B ip olaris sorok injana)和链格孢霉(A lternaria a lterna ta)的毒力作用,并在温室盆载和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进行了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同种杀菌剂不同浓度之间存在明显毒力差异。从分生孢子萌发率看,敌力脱浓度为0.250μL/mL时对小麦黑胚病2种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高达99%以上,代森锰锌浓度为350μg/mL时的抑制率达94.5%以上,而多菌灵浓度为500μg/mL时的抑制率不到40%,远远低于以上两种药剂。从菌落直径看,敌力脱的致死中浓度(EC50)值最小,对小麦黑胚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在小麦灌浆初期对温室盆栽和田间小区种植的感病品种丰舞981于人工接种前2 d和接种后4 d分别喷施3种杀菌剂,小麦黑胚率调查结果与室内抑菌实验结果相似,敌力脱和代森猛锌对小麦黑胚率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而多菌灵效果较差。接种病原菌后4 d喷药处理的防病效果明显优于接种前2 d的喷药处理。  相似文献   
95.
为探究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对三唑类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相关机理,以小麦条锈菌抗药性菌株YQ324与敏感性菌株贵1-2在转主寄主堆花小檗Berberis aggregata上构建的有性遗传群体为材料,通过离体叶段法对F1代杂交及F2代自交后代的夏孢子群体进行三唑酮敏感性生物学测定,并在F2代夏孢子群体中筛选20株抗药性菌株和20株敏感性菌株分别构建DNA抗、感池。在对抗、感混池进行高通量测序之后,通过质量检测和数据分析得到2个极端混池中的变异信息。根据ΔIndex为1的筛选标准在小麦条锈菌中鉴定出67个与三唑酮抗性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利用SNPEff软件对这些SNP位点引起氨基酸非同义突变所在的基因序列进行功能注释,最终在pcontig_030上筛选到Pst104E_09436Pst104E_09437这2个基因作为小麦条锈菌对三唑酮抗性相关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96.
陕西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田间发生动态和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有效防治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和明确其发生时期与规律,采用田间定点、定期系统调查的方法,对该病害在枝干和叶片上的周年发生动态、不同品种的发病情况和发病部位,以及影响发病的气候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溃疡病在枝干上有冬末春初和秋季2个发病高峰,以冬末春初为主,发病株率占全年的80%以上;在叶片上亦有2个发病高峰,分别为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溃疡病在不同品种上的发病存在明显差异,以红阳品种发病率较高,平均病株率达37.8%,平均病叶率达21%;不同品种的主干、侧枝、结果枝均能发病,但发病率有明显差异(P<0.05),以侧枝和结果枝发病为主;菌脓出现位点在枝干皮孔、芽眼、伤口、枝杈裂缝及落叶痕等处,以皮孔为主要出脓位点;低温有利于枝干发病,其中秋冬季日均温低于0℃的时间和出现早晚是影响枝干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7.
杨凌糖丝菌Hhs.015是一株稀有放线菌,能够广谱高效地拮抗病原真菌.为了研究其抗菌机理,对Hhs.015拮抗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的过程进行转录组分析.鉴定到53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10个基因上调表达,223个基因下调表达.在此过程中,杨凌糖丝菌Hhs.015的信号传递、能量供应、细胞壁合成等功能受到...  相似文献   
98.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不同蛋白质(crude protein,CP)水平对海南猪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初始体重为(15.88±1.82)kg健康海南猪36头,随机分为3组,即试验Ⅰ组(CP为16.5%)、试验Ⅱ组(CP为18.5%)和试验Ⅲ组(CP为20.5%),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试验期为40 d。结果表明:①日粮中蛋白质的添加水平对海南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以试验Ⅱ组(18.5%)生产性能最佳;②日粮中蛋白质的添加水平对血液总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着日粮中蛋白质水平的提高,海南猪血液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也升高。提示,在海南猪生长前期饲喂蛋白质水平以18.5%日粮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9.
试验利用PCR扩增猪Lbx2基因组序列,通过克隆测序寻找基因中的突变位点,采用半定量RT-PCR分析猪不同组织中Lbx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Lbx2基因在肝脏、肾脏和脾脏中微弱表达,在肌肉组织中不表达;通过比较不同物种氨基酸序列,结果发现猪Lbx2与牛、猩猩、犬进化关系较近;此外,在猪Lbx2基因组中发现5处突变位点,其中1个缺失突变(缺失11 bp)位于基因启动子区,另外4个单核苷酸突变分别位于第1外显子和内含子中。该试验结果为下一步Lbx2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
小麦新抗源一粒葡抗条锈病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显微镜、微分干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系统研究了小麦新抗源一粒葡抗小麦条锈病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感病品种铭贤169,一粒葡对条锈菌的侵染,在组织学和超微结构上均表现出明显的抗性特征。在组织学水平,表现为菌丝生长受抑,菌落发育延迟或败育,吸器母细胞和吸器数目明显减少;同时,侵染点的寄主细胞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过敏性坏死症状。电镜观察发现,在一粒葡和感病品种中,条锈菌均可由芽管顶端直接进入或通过形成附着胞进入小麦气孔。其后,在一粒葡上,病菌胞间菌丝、吸器母细胞、吸器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均发生了一系列异常变化,表现为原生质染色逐渐加深,液泡增多变大,逐渐消解原生质;胞间菌丝、吸器母细胞细胞壁不规则增厚;胞间菌丝线粒体肿胀,数目增多,逐渐解体;吸器母细胞细胞质逐渐空泡化后丧失其生理功能;吸器外质膜皱褶;吸器外间质加宽并有丝状或颗粒状物质形成,吸器体壁逐渐消解出现孔洞,吸器体最终畸形坏死。同时,寄主细胞产生一系列显著的结构防卫反应:形成胞壁沉积物、乳突、吸器鞘等结构,以及发生坏死,阻碍并抑制病菌的发育及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