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59篇
林业   43篇
农学   45篇
基础科学   31篇
  136篇
综合类   345篇
农作物   29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99篇
园艺   33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耕地生产力隐性退化遥感监测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永久耕地为例,基于2001—2019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遥感影像,开展耕地生产力隐性退化遥感监测和影响因素分析。BFAST(Breaks for additive seasonal and trend)算法用于建模历史时期耕地生产力变化的预期行为,并以此为基准判断监测时期耕地生产力是否存在隐性退化风险。基于地理探测器,从3个准则层的8项指标变量对耕地生产力隐性退化进行了主导影响因素探测和因子交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存在生产力隐性退化的耕地比例为21.9%,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西北地区的徐州市、宿迁市的耕地生产力隐性退化比例最高,分别为47.2%和43.4%,且表现出聚集性。东南地区的苏州市、无锡市和南通市的耕地生产力隐性退化比例较低,均不足10%。因子探测分析表明外流人口数量、种植业从业人员数量和农业机械化总动力3项指标对江苏省耕地生产力隐性退化的解释力最强。多因子交互耦合后,人口因素与生产条件解释力增强最为显著。耕地生产力隐性退化的地域分异类型划分为生产条件约束型...  相似文献   
82.
为研究杂交三倍体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形成机制,探寻其产业化生产的有效途径,通过对GISH的多项试验参数进行优化,建立杂交三倍体泥鳅GISH技术反应体系,并对天然四倍体泥鳅(4n=100)与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2n=48)正、反杂交后代进行GISH分析。结果表明:杂交三倍体泥鳅GISH技术反应体系中,探针DNA在温度为105℃、持续时间为2 min时,片段化后探针DNA片段长度为500~1000 bp;封阻DNA在温度为110℃、持续时间为10 min时,片段长度为100~500bp;标记后的探针DNA与片段化后的封阻DNA混合比(P/B)在1∶25和1∶50时均可以得到较好的杂交信号;以大鳞副泥鳅全基因组DNA为探针DNA、天然四倍体泥鳅全基因组DNA为封阻DNA,与二者正、反交后代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试验,结果显示,来源于亲本大鳞副泥鳅24条染色体在着丝点处均有杂交信号,无杂交信号染色体50条,来源于亲本泥鳅。该研究结果不仅为杂交三倍体泥鳅后代的鉴定提供了最直观的证据,也为中国天然四倍体泥鳅是含有四套染色体组的遗传四倍体并能产生2n的配子提供了分子细胞遗传学基础数据,对泥鳅三倍体育种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3.
吴雪霞  朱宗文  张爱冬  李贤  姚静  查丁石 《园艺学报》2018,45(Z2):2749-2750
茄子新品种‘沪茄5号’是以‘江丰1号’多代自交选育的Eg201-1-11-2-3-6-2为母本,以‘Eg148’多代自交选育的Eg148-2-4-4-8-1-1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一代杂种。植株生长势强,株高100 cm左右。早熟,8 ~ 10叶位着生第一花。果实细长条,果长35 ~ 40 cm,粗3 cm左右,单果质量100 g左右,果皮紫黑色,光泽强,品质优良,产量高。适合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等全国长条茄栽培区。  相似文献   
84.
采用60Co-γ射线对岑软2号、岑软3号、岑软11号3个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无性系种子进行0、1000、2000、3000 rad剂量辐射处理,对连州1号普通油茶优树种子进行0、1000、2000 rad剂量辐射处理,研究辐射对成年油茶植株树高和冠幅、果产量、果实形态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油茶经60Co-γ辐射处理后,树高、冠幅间无显著差异,且单株均能正常生长;平均单株果产量随年份呈现明显的大小年变化,岑软2号、岑软3号在2014年辐射组平均单株果产量较CK有明显提高,岑软11号的年平均单株果产量在0~3000 rad剂量范围内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下降;3000 r辐射使岑软11号油茶果实纵横经减小,其他辐射组岑软11号果实纵、横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岑软2号在1000 r辐射下果皮变薄,岑软11号在3000 r辐射下果皮变薄而种皮厚度变化不明显,不同辐射组间岑软3号和连州1号果皮及种皮厚度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85.
选择在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内,分别选取一个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文化剖面)和没有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自然剖面),通过分析和比较两个剖面中炭屑、各种氧化物含量和土壤发育指标数值,研究古人类活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古人类用火形成的灰烬层中,炭屑含量达到最大值2.38×105粒g-1,约为自然剖面最高值的12.35倍,这使得Si O2、Al2O3、Fe2O3、K2O、Mg O和Na2O含量相对减少,均达到最小值,而Ca O、Mn O含量达到最大值,表明古人类用火产生大量含Ca和Mn物质;而在古人类居住形成的文化层中,除Si O2几乎无变化外,其余物质均出现最大值或达到波峰,表明古人类居住活动有利于各种氧化物的富集。文化剖面发育指标数值总体高于自然剖面,在文化剖面内,文化层和灰烬层的上覆和下伏自然土层中各种元素物质含量基本相同,表明古人类活动阻碍了各种元素物质向下迁移和聚集,使下伏自然土层保持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由此推测古人类活动基本阻碍了土壤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86.
不同供Fe~(3+)水平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浓度Fe3+-EDTA(0、10、50、100、250、500μmol/L)处理2叶1心去胚乳的正红505玉米幼苗,16 d后测定其株高、茎粗、叶面积、根长、根体积、根鲜重、茎叶鲜重、叶绿素、活性铁含量等玉米生长发育指标,利用DPSv7.0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低浓度供Fe3+抑制玉米地上部的生长,高浓度供Fe3+则明显抑制地下部的生长;正红505玉米苗期生长的最为适宜的供Fe3+浓度为100μmol/L。叶片活性铁和叶绿素含量均随供铁浓度增加而增加,二者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与供铁浓度符合逻辑斯蒂函数模型,并且与植株生长状态(株高、茎粗、叶面积、茎叶重量等)相关性也达到显著水平。活性铁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可作为玉米早期潜在性缺铁诊断的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87.
鄱阳湖典型湿地植被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是我国重要的湿地,对生态、水位控制、环境控制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伴随着水位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剧烈,鄱阳湖湿地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其景观格局变化对于正确认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为湿地景观规划、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恢复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考虑到鄱阳湖湖相季节性变化巨大以及2003年前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运行后水文情势发生重大变化,选取2003年前后平均水平年对应枯水期和丰水期遥感影像,采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技术(GIS)和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湖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后,鄱阳湖年平均水位由2002年之前的13.42 m(星子站吴淞高程)降至12.35 m,平均水位较前一阶段偏低0.45~2.25 m,枯水现象使得鄱阳湖水域面积明显缩小,湿地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平均水位下降,适合植被生长的洲滩面积大幅增加,丰水期湿生植被面积增加了147.66 km2,枯水期增加了1192.43 km2,变化最大区域位于赣江支口与饶河交汇处的三角洲和赣江南支口的洲滩,消失的水面大多转换为湿生植物、挺水植物和泥滩等湿地类型。湿地类型的演变方式为水体和挺水植物演变为裸露泥滩,泥滩演变为湿生植被,湿生植被演变为其它湿地类型。2003年后除水体外湿地景观边界密度和聚集度指数呈现增大趋势,鄱阳湖景观格局整体上趋于复杂。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受到“五河”来水减少、三峡工程蓄水和湿地地貌改变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88.
泾河中游现代洪水痕迹调查对实测洪水的校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泾河流域实地调查,在泾河中游景村水文站上下游发现了3处非常明显的4次洪水痕迹.结合实地走访,资料查阅等,准确确定了4次洪痕的对应年代,并通过弯道超高水位的计算,以及水位一流量关系和比降法模型模拟,推算出了这4次洪痕对应的流量,与实测洪水资料相比较,流量基本接近,误差分别在1.42%~4021%和~2.13%~3.16%之间.研究表明,为了提高水文测量的精度,可以借助河岸遗留的洪水痕迹校核实测洪峰流量,同时也可为历史洪水调查和缺乏水文观测站数据的流域以洪痕推算特大洪峰流量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9.
山地茶园水土流失及生态调控措施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福建是我国的产茶大省,近年来随着山地开发热潮,大面积的山地被开发成茶园.茶园的开发加剧了山地的水土流失,大量肥沃表土的流失降低了茶园的经济效益.2003年福建省茶园水土流失面积高达6.35万hm2,占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2.73%.占茶园总面积的比率高达46.62%.以乌龙茶之乡安溪县为研究区,在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新开垦茶园、不同开垦年限、不同耕作方式和山地茶园不同部位水土流失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新开垦茶园水土流失较严重;3 a生以下茶树的茶园土壤侵蚀显著高于5 a生茶树的茶园;茶园的顺坡种植会加剧茶园的水土流失;山脚的茶园土壤侵蚀最严重,其次是山顶茶园,而山腰茶园土壤侵蚀最轻.根据山地茶园各种情况下水土流失状况,提出对新建茶园应进行铺草覆盖或间种绿肥,提高茶园的覆盖度以降低茶园水土流失;改梯壁锄草法为割草覆盖;在山地茶园内合理设置排灌工程等相关措施,为从整体上治理茶园水土流失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0.
猪源和鼠源脑心肌炎病毒分离株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分析猪源和鼠源脑心肌炎病毒(EMCV)基因组的差异,对分离自同一猪场猪临床样本和鼠组织样本的2株病毒(GX0601和GX0602)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个分离毒株的基因组全长(包含poly A)分别为7 729和7 725 nt,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均在99.8%以上.与国外毒株及国内已报道的分离株的序列比较结果表明,2个毒株与BJC3和HBl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18%~99.41%,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5%~99.7%,与国外分离株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睃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介于80.53%~99.57%和93.1%~99.5%.基于基因组开放阅读框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我国分离毒株与国外毒株PEC9、CBNU、BEL-2887A/91和EMCV-R的同源性较高,位于同一个亚群.研究结果提示,猪源与鼠源毒株的基因组具有很高的同源性,鼠是猪场EMCV感染的传染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