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0篇
  免费   306篇
  国内免费   453篇
林业   311篇
农学   260篇
基础科学   207篇
  443篇
综合类   2234篇
农作物   348篇
水产渔业   145篇
畜牧兽医   721篇
园艺   348篇
植物保护   152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233篇
  2021年   226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188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236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263篇
  2012年   356篇
  2011年   386篇
  2010年   392篇
  2009年   350篇
  2008年   337篇
  2007年   280篇
  2006年   210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铜源及水平对育成期雄性水貂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氮、铜代谢的影响。采用3×3+1双因素试验设计,设3种铜源(硫酸铜、碱式氯化铜、蛋氨酸铜)和3个铜添加水平(10、25、40 mg/kg),1个对照组。选择60日龄健康、体重接近的美国短毛黑雄性水貂120只,随机分成10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貂。预试期7 d,正试期45 d。结果表明:1)水貂的平均日采食量随饲粮铜添加水平的增加呈极显著线性增加(P0.01),并且平均日增重随饲粮铜添加水平的增加也呈线性增加(P=0.053)。2)水貂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随饲粮铜添加水平的增加呈极显著线性增加(P0.01),并且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随饲粮铜添加水平的增加也呈显著线性增加(P0.05)。3)水貂铜摄入量、粪铜排泄量、尿铜排泄量以及铜沉积量均随饲粮铜添加水平的增加呈极显著线性增加(P0.01),然而铜的表观吸收率却随饲粮铜添加水平的增加呈极显著线性降低(P0.01)。水貂对碱式氯化铜和蛋氨酸铜的表观吸收率极显著高于对硫酸铜的表观吸收率(P0.01)。水貂氮沉积量随饲粮铜添加水平的增加而呈显著线性增加(P0.05)。由此可见,基础饲粮中铜含量为8.05 mg/kg时,饲粮添加40 mg/kg的铜能改善育成期雄性水貂生长性能,提高水貂粗脂肪表观消化率;育成期雄性水貂对碱式氯化铜和蛋氨酸铜的表观吸收率高于对硫酸铜的表观吸收率。  相似文献   
42.
重庆市温泉资源丰富,温泉洗浴废水运用于绿地灌溉可以节约成本,缓解城市的水危机。温泉洗浴废水对植物生长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与植物的种类,温泉洗浴废水的水质等因素有关。实验以重庆市常见的两种绿地植物——冷水花木春菊为研究对象,对温泉洗浴废水中影响植物生长的pH、固体悬浮物、高锰酸钾,总溶解性固体4个常见指标进行了浓度值对比实验。运用对相对电导率拟合Logistic方程求半致死浓度值的方法,确定绿地植物所能耐受的上限阀值。以此为基础对温泉废水进行相关处理,使温泉废水既可以达到灌溉绿地的水质标准,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废水处理成本,从而充分利用水资源。  相似文献   
43.
汪善锋  邢军  赵勇  陈军 《家畜生态》2010,(1):109-112
通过对动物福利的概况阐述,分析了我国猪饲养环境中存在的动物福利问题以及放牧养猪对猪只福利的影响,提出了发展放牧养猪的思路。  相似文献   
44.
野生动物通道是缓解由铁路、公路等引起的野生动物生境破碎化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介绍了野生动物通 道的定义和适用目标,提出了野生动物通道的设计原则、依据,以及野生动物通道的位置、数量、形式、宽度、高度、 地面基质和开口处环境的设置要求;以云南思小高速公路野生动物通道为例,分析了2005 年9 月至2008 年5 月间 亚洲象对通道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亚洲象对通道的利用率仅为40%;“通道位置是否与活动路线重合冶是亚洲 象对通道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建议在通道建设完成后进行持续的野生动物利用情况监测,以评估通道的有效性, 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设计,直到野生动物通道利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5.
基于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读者的阅读特点,读者的细分特征以及差异化的需求,校报应以读者为本,坚持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的办报理念,应突出在权威性、服务性、特色性、开放性方面的定位。这种办报理念和定位的实现,需要坚持舆论导向,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突出校报主流媒体作用;强化校报服务意识来培植、壮大读者群体;吸引读者广泛参与,开放办报;追求宣传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46.
在传统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中,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从群丛分类的必要性出发,综述了传统植物群落分类系统中对群丛的定义及其划分方法,即在群丛的划分中主要依据群落中不同层片的优势种或特征种;但是在利用传统植物群落分类方法划分群丛时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确定群丛的特征种(组)时需要人为确定;同时,论述了当前植物群落数量分类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主成分分析(PCA)等数量分类方法划分群丛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数量分类结果与传统分类单位的对应关系不能达到协调一致,无法判断是否划分到了群丛的水平.最后提出了群丛划分方法的展望:数量方法是基础,特征种(组)是及其数量特征是关键.  相似文献   
47.
背主动脉注射是生产转基因鸡的经典方法,该方法不需换壳培养,但壳内注射技术难度大,并且无法实时观察后期胚胎发育情况。本实验对背主动脉注射法进行了改进,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壳外注射至150枚HH 14~16期(Hamburger-Hamilton Stage 14~16)鸡胚背主动脉中,再进行换壳培养,继续孵化至出壳,观察和分析改良背主动脉注射法与传统背主动脉注射法和胚盘下腔注射法对发育8、14、18、21 d鸡胚存活率、孵化率以及EGFP阳性检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背主动脉注射组鸡胚存活率均高于传统背主动脉注射组与胚盘下腔注射组(P<0.05或P<0.01);改良背主动脉注射组的鸡胚孵化率(37%)高于传统背主动脉注射组(16%)与胚盘下腔注射组(28%)(P<0.01);荧光蛋白手电筒检测显示,改良背主动脉注射组鸡胚EGFP阳性率(17%)明显高于传统背主动脉注射组(13%)与胚盘下腔注射组(12%)(P<0.01)。综上,背主动脉壳外注射结合换壳培养提高了转基因鸡胚胎孵化率和EGFP阳性检出率,对提高转基因鸡效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8.
鸡繁殖性能近交衰退是地方鸡遗传资源活体保种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全基因组CpG岛(CpG island,CGI)区DNA甲基化在鸡繁殖性能近交衰退中的作用。分别从狼山鸡高近交组和低近交组中各选取健康母鸡3只,即试验分2个组,每组3个重复,然后采用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WGBS)技术,检测分析两组个体性腺轴组织(包括卵巢和下丘脑)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差异,筛选差异甲基化区域(DMRs),并对CpG岛区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狼山鸡高近交组和低近交组比较,其卵巢和下丘脑基因组整体甲基化水平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低近交组间差异甲基化区域检测发现,下丘脑和卵巢中分别检测到5 948和4 593个差异甲基化区域,其中1 798和995个差异甲基化区域位于基因组CpG岛区,分别注释到1 020和552个基因;下丘脑中,这些CpG岛区差异甲基化基因显著富集在信号转导、神经系统发育、生殖系统发育和卵母细胞成熟调控等繁殖相关的GO条目,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乙型肝炎、脂肪酸代谢、胰岛素信号通路等19条KEGG信号通路(P<0.05);卵巢中,CpG岛区差异甲基化基因显著富集于12条信号通路(P<0.05),包括慢性骨髓白血病、流感A、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粘着连接等,一些与卵子发育和性激素分泌相关的信号通路也被富集到,如黄体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卵母细胞减数分裂、GnRH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等,其中包含CDC27、ADCY8、AKT3等10个差异甲基化基因。因此,本研究在狼山鸡高、低近交组间检测到了大量差异甲基化区域,并发现大量差异甲基化基因与繁殖性状相关,推测这些基因CpG岛区DNA甲基化可能在狼山鸡繁殖性能近交衰退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索鸡繁殖性能近交衰退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为物种资源保护和家禽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9.
作为一种RNA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极易变异,具有快速演化且易与其他毒株发生重组的特性,不同PRRSV毒株又存在着明显的致病性表型差异,异源毒株间交叉保护较差,这也是迄今为止PRRSV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PRRSV给全球养猪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自上世纪80年代发现以来,基因2型PRRSV不断变异与演化,根据ORF5基因遗传进化分析,其被划分为9个谱系,我国主要以谱系1,3,5,8为主。本文从自然流行毒株、疫苗演化毒株、重组毒株3个方面对基因2型PRRSV的遗传变异与演化进行了综述,以期为PRRSV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及其免疫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0.
本研究旨在分析miR-199a-5p对猪肌内脂肪细胞脂质生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集淮南猪不同育肥时期(育肥前期、中期和后期)的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其表达变化趋势;合成miR-199a-5p的mimics,转染猪原代肌内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后通过油红O染色观察过表达miR-199a-5p对脂质生成的影响;结合之前筛选到的脂肪型和瘦肉型猪差异表达mRNAs、lncRNAs和circRNAs,使用miRanda软件筛选miR-199a-5p的靶分子,并用GO和KEGG富集分析法对这些mRNAs、lncRNAs的共表达基因和circRNAs的来源基因进行功能分析。结果显示,随着育肥进程,miR-199a-5p在背最长肌中表达量持续上调,而在皮下脂肪组织中表达量先下调后上调;过表达miR-199a-5p可抑制肌内脂肪细胞的脂质生成。共筛选到9个mRNAs、5个lncRNAs和1258个circRNAs包含miR-199a-5p结合位点,GO分析主要富集于内质网和肌动蛋白结合,KEGG分析发现主要富集于糖、脂质和蛋白质代谢。提示miR-199a-5p可能通过与lncRNAs和circRNAs互作间接调控靶基因,参与调控肌肉发育、脂质生成和代谢,可作为影响肉质性状的候选miR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