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23篇
  免费   1211篇
  国内免费   1590篇
林业   1404篇
农学   1121篇
基础科学   731篇
  1658篇
综合类   9272篇
农作物   1462篇
水产渔业   813篇
畜牧兽医   2575篇
园艺   1434篇
植物保护   654篇
  2024年   96篇
  2023年   299篇
  2022年   782篇
  2021年   816篇
  2020年   819篇
  2019年   730篇
  2018年   579篇
  2017年   852篇
  2016年   559篇
  2015年   852篇
  2014年   908篇
  2013年   1169篇
  2012年   1604篇
  2011年   1621篇
  2010年   1534篇
  2009年   1399篇
  2008年   1409篇
  2007年   1307篇
  2006年   1048篇
  2005年   793篇
  2004年   508篇
  2003年   333篇
  2002年   337篇
  2001年   329篇
  2000年   267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1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991.
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变种是发酵工业生产黄原胶的菌种,对该菌8004菌株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基因组中有两个编码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基因,编号分别为XC1977和XC4082,同源性分析显示这两个基因演绎的氨基酸序列只有36.3%的相似性。为了解这两个基因的功能,采用自杀质粒pK18 mob对XC1977和XC4082分别进行诱变,构建这两个基因的非极性突变体,对突变体表型初步分析,发现XC1977和XC4082分别突变后不影响细胞的生长繁殖,但对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则不相同,XC1977突变使胞外多糖产量降低56.3%,而XC4082突变基本不影响胞外多糖产量,表明8004菌株的两个zwf基因在细胞中的功能不同,XC1977与细胞的胞外多糖合成产量有关。  相似文献   
992.
数字高程模型(DEM)是水土流失监测与水土保持中地形分析不可缺少的空间数据,但是,目前国家测绘部门1:1万比例尺DEM的完成尚待时日。提出了利用计曲线快速生成DEM的技术方法,并以黄土丘陵区为试验样区,评定其精度特征与应用适宜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生成的DEM同首曲线数字化生成的DEM相比,建立的效率大为提高,精度有保证,能够满足黄土高原地区一般地形分析的需要,不失为一种快速、简洁、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93.
植物篱种植模式及其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植物篱种植模式作为一种坡地保护性耕作和持续利用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热带地区研究和应用较为广泛,本文概述了我国近10余年来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这一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行了短暂的试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区和三峡地区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和植物篱种植模式的特点,对植物篱种植模式进行了研究,使之适合我国山区和坡耕地的应用;对植物篱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进行了较深入细致的试验、研究,并进行较大面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同时引起了国内很多研究机构和应用部门的关注,尽管在1997年以后其它区域也随之进行了一些类似的试验和研究,但国内目前只有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区和三峡地区在研究和应用方面较系统和深入。最后还对国内在植物篱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的工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4.
营养与株型调控对雾培马铃薯的结薯生理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3套营养液配方与3种株型调控措施探讨了不同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L.)品种的结薯生理效应。结果表明:不同营养液配方对雾培马铃薯的“源流库”皆存在一定的影响;采用以前期最小、结薯期最大的N/K和NH4 -N/NO3--N比值的A2营养液,对植株的光合势、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匍匐茎数、总薯数、总薯重以及后期末茎叶鲜重与干重等的增长刺激作用最大,其中又以“CIP24”品种的结薯性能最好;下放植株、喷施矮壮素和剪尖处理的不同组合均能使“CIP24”品种在A2营养液下增加光合势,降低株高,增加鲜重和增大根系体积。  相似文献   
995.
烟蒜轮作与套作对土壤农化性状及烤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烟蒜轮作与套作对土壤农化性状及烤烟产量的影响,本试验在烤烟不同生育时期,采取单作烤烟、烟蒜轮作与套作种植方式下的土壤样品分析农化指标和统计烟叶产量,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生育期的推进,不同种植方式下根际土壤pH值呈增加趋势,烟蒜轮作与套作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pH值均高于单作烤烟.上部叶成熟期,烟蒜轮作与套作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单作烤烟.下部叶与上部叶成熟期,烟蒜轮作与套作非根际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高于单作烤烟.而上部叶成熟期,烟蒜轮作与套作处理根际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高于单作烤烟.烟蒜轮作与套作烟叶产量、上中等烟率较单作烤烟提高了35.04%和17.55%、5.88%和3.88%.烟蒜轮作与烟蒜套作种植方式均有利于缓解烟草连作障碍,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烤烟产量,但烟蒜轮作对其效果更加突出.本研究探讨烟蒜轮作与烟蒜套作种植方式对土壤农化性状及烤烟产量的影响,可为改良植烟土壤、减轻连作障碍及栽培制度的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6.
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以山西省洪洞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为了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以洪洞县为例,研究分析县域尺度上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方法]选取2000,2010和2013年山西省洪洞县遥感影像,通过解译遥感影像,最终获得洪洞县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碳排放估算模型,估算了洪洞县13a不同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效应。[结果]2000—2013年洪洞县的碳排放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期间净碳排放放量共增加了6.12×105t。作为主要碳源汇——建设用地和林地,二者的面积不断增长,但建设用地带来的碳排放远超过林地所能吸收的量。洪洞县各个乡镇在这13a中的净碳排放空间差异变化明显。[结论]优化县域土地利用结构,能够有效地减轻碳排放问题。  相似文献   
997.
类维生素A(维生素A及其代谢产物)在动物的视觉、生长、繁殖、细胞的分化及胚胎发育等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利用猪的辐射杂种克隆板,将猪细胞视黄醇结合蛋白基因1(RBP1)和猪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基因4(RBP4)分别定位在猪13号和14号染色体上。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这两个基因在成年五指山猪十二种不同组织(肺、骨骼肌、脾、心脏、胃、大肠、淋巴结、小肠、肝、大脑、肾、脂肪)的组织表达谱进行了分析。在猪的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基因4中,发现一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RBP4-A/G156),并用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对这一多态在莱芜黑猪、五指山小型猪、贵州小型猪、广西巴马小型猪和通城实验猪群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在通城实验猪群中,进行了不同基因型与性状间的关联分析,发现其不同的基因型与胴体直长、胴体斜长、血红蛋白浓度、平均血细胞血红蛋白量、达上市体重日龄高度相关。在猪的生产和育种中,这一多态位点可能会成为有用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998.
无公害、绿色及有机畜牧业生产构架与生态营养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无公害、绿色及有机畜牧业三者间的异同,无公害、绿色及有机畜牧业生产构架与生态营养调控的途径,并探讨了三者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及不同地域的策略选择,指出现阶段应以无公害畜牧业生产为主,以绿色和有机畜牧业生产为辅;随其技术的成熟应逐步扩大绿色及有机畜牧业所占比重;西部无污染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应以绿色及有机畜牧业发展为主,而广大农区应以无公害畜牧业生产为主。  相似文献   
999.
黄土丘陵林区开垦地土壤抗冲性的时间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黄土丘陵林区 10a径流泥沙观测资料为基础 ,进行土壤抗冲试验 ,分析了林地及其开垦后不同年限土壤的抗冲性能。结果表明 ,林地具有很强的抗冲性能 ,一旦被开垦后 ,随侵蚀年限的增长 ,土壤的抗冲性呈减弱趋势 ,在 3L/min流量下 ,土壤冲刷量从侵蚀 1a的 4.0 1g/L增大到侵蚀 10a的 2 5 .5 1g/L ,加剧了土壤侵蚀发展。相关分析表明 ,土壤的抗剪强度对抗冲性影响最大 ,其次为水稳性团粒和有机质含量。因此 ,退耕还林、恢复和重建植被 ,改善土壤侵蚀环境 ,提高土壤抗冲性 ,能有效地防治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1000.
Application of phosphate-solubilizing microorganisms (PSMs) has been reported to increase P uptake and plant growth. However, no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regarding the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inoculation with PSMs. The effect of inoculation with phosphate-solubilizing fungal (PSF) isolates Aspergillus niger P39 and Penicillium oxalicum P66 on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the rhizospheres of maize (Zea mays L. ‘Haiyu 6') and soybean (Glycine max Merr. ‘Heinong 35') was examined using culture-dependent methods as well as a culture-independent metho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PCR-DGG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number of culturable microbes for soybean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with P39, whereas for maize, the same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with P66. In addition, a greater number of microbes were found in the rhizosphere of maize compared with soybean. The fingerprint of DGGE for 16S rDNA indicated that inoculation with PSF also increased bacterial communities, with the P66 treatment having higher numbers of DGGE bands and a higher Shannon-Weaver diversity index compared with P39; the composition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was also more complex with the P66 treatment. Overall, complex interactions between plant species and exotic PSMs affected the structure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in the rhizosphere, but plant species were more important in determining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than the introduction of exotic microorganis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