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1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252篇
林业   209篇
农学   125篇
基础科学   140篇
  307篇
综合类   1419篇
农作物   189篇
水产渔业   121篇
畜牧兽医   486篇
园艺   215篇
植物保护   93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245篇
  2010年   289篇
  2009年   250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1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鱼类人工雌核发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随后的50年里发展迅速。雌核发育可以为纯系建立、性别控制、基因定位等研究提供一种有效途径,乃鱼类遗传育种研究工作活跃领域之一[1-3]。丁(Tincatinca)隶属于鲤科、雅罗鱼亚科、丁属,是一种广温性鱼类(0~37℃)。主要分布于欧洲,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4]。由于丁雌鱼生长比雄鱼快,Linhart等[5]对其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和雌核发育子代性逆转进行了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与其他大多数鱼类雌核发育研究工作一样,尚未获得功能性雄鱼。本研究旨在对丁人工雌核发育条件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2.
程三宝 《畜禽业》2007,(6):14-17
干细胞(Stem Cell)是一类具有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的早期未分化细胞。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细胞)是一种早期胚胎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ICM)或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PGC)经体外分化抑制培养,分离和克隆得到的具有发育全能性的高度未分化细胞。本文综述了胚胎干细胞的形态学、生长特性、免疫学鉴定方法,ES细胞抑制分化和诱导分化的机理以及饲养层、血清和细胞因子等影响胚胎干细胞分离克隆的因素,并进一步阐述了胚胎干细胞的应用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3.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止培养法对多刺裸腹溞进行培养实验,研究在以酵母和小球藻为饵料的多刺裸腹溞培养中,添加不同浓度光合细菌对其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合细菌(菌液浓度为48×108cell/ml)添加量为1 mg/L(组2)、2mg/L(组3)、64 mg/L(组8)、130 mg/L(组9)和260 mg/L(组10)时,实验组中多刺裸腹溞的生殖量与空白对照(组1)相比均无差异(P>0.05);光合细菌添加量分别为4 mg/L(组4)和8 mg/L(组5)时,实验组中多刺裸腹溞的生殖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较明显(P<0.05),其对多刺裸腹溞的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16 mg/L(组6)和32 mg/L(组7)时,实验组中多刺裸腹溞的生殖量达到最高峰,分别为对照组的1.54倍和1.40倍,差异十分显著(P<0.05);而当添加量过高,在520~800 mg/L(组11~组14)浓度范围内,实验组中多刺裸腹生殖量呈现急剧下降趋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本实验设计范围内,浓度等于或高于900 mg/L(组15)时,幼溞在12 d后仍没有达到性成熟,光合细菌对多刺裸腹溞的繁殖明显起抑制作用。以上结果显示,在以酵母与小球藻为饵料的多刺裸腹溞培养中,16~32 mg/L的光合细菌添加量最为适宜,该浓度范围的光合细菌对多刺裸腹溞的生长繁殖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104.
为研究长沙市生态动物园引进的非洲肯尼亚斑马蜱的线粒体DNA的部分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 l,pcox1)基因序列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对其线粒体pcox1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并使用DNAStar(V5.01)、Clustalx2.0及Phylip3.67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几种斑马蜱为消色牛蜱、丽色扇头蜱和璃眼蜱属,种间差异为0.7%~20.2%,种内相似度较高,表明pcox1基因可作为蜱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研究结果为蜱的分类鉴定以及进一步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5.
研究了钙离子浓度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感光细胞中可溶性Gq蛋白α亚基含量的影响.以暗适应状态日本沼虾的复眼视网膜为材料,分别用高钙溶液、生理溶液、低钙溶液进行孵育,应用SDS-PAGE及免疫印迹技术对其可溶性蛋白粗提取液进行分离和鉴定,并利用Tanon GIS凝胶图像处理系统对蛋白条带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钙离子浓度中孵育的日本沼虾感光细胞蛋白的条带数量和分子量大小基本相同.兔抗Gqα多克隆抗体在高钙溶液、生理溶液及低钙溶液处理的日本沼虾感光细胞中均识别了可溶性Gq蛋白α亚基,分子量为42 ku,可溶性Gq蛋白α亚基的含量分别是8.6%、8.4%和7.2%.在暗适应条件下,细胞中可溶性Gq蛋白α亚基的含量与钙离子浓度成正比,这表明钙离子浓度的升高可促进膜结合的Gq蛋白α亚基转化为可溶性的Gq蛋白α亚基.  相似文献   
106.
为了探究黄瓜苗期生长发育规律和育苗方式,以华南型黄瓜‘沪杂7号’和荷短型黄瓜‘春秋王2号’为试材,用卡尺对植株高度、茎粗度、子叶大小、叶片大小进行测量,用天平称量地上部、根鲜质量,电子秤称量产量,利用LI-6400型光合仪对气体交换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与蒸腾速率(Tr)进行测量。结果表明,黄瓜植株高度、茎粗度增长均似线形,育苗后期生长速度更快,叶片长度、宽度增长速度前期较快,后期略慢;定植前大苗光合作用明显好于小苗,地上部、根鲜质量均显著高于小苗;华南型、荷短型黄瓜大苗定植,较小苗定植采收期均提前10 d以上,同时总产量明显增加。大苗定植对黄瓜提前上市及增加收入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7.
玉米粒部性状对子粒脱水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8个自交系配制的56个玉米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对子粒脱水速率、子粒果皮厚度及子粒大小性状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子粒果皮厚度和子粒大小对子粒水分有一定影响,果皮厚度与子粒脱水速率呈负相关,与子粒含水量呈正相关;子粒的长、宽、厚均与子粒脱水速率呈正相关,且子粒长与子粒脱水速率的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08.
以西南喀斯特典型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研究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表面电化学特征演变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采用物质表面联合分析法对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表面电化学属性及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土壤表面电荷密度、表面电场强度、比表面、表面电荷数量随石漠化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34 C·m-2~0.42 C·m-2、4.85×108 V·m-1~5.86×108 V·m-1、47.11 m2·g-1~53.16 m2·g-1、16.86 cmol·kg-1~22.82 cmol·kg-1,土壤表面电位随石漠化强度的增加而上升,其变化范围为-113.74 mV~ -115.10 mV;研究区黏土矿物组成为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伊蒙混层、绿蒙混层,且以绿蒙混层为主;土壤黏粒、砂粒、非晶质氧化铝、胡敏酸是影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表面电化学属性变化的主要因素,解释率分别为48.3%、38.1%、13.0%、12.0%;土壤粒径组成、有机质组分和金属氧化物对土壤表面电化学特征影响由强到弱依次分别为:土壤黏粒>砂粒>粉粒,胡敏酸>有机碳>富里酸,非晶质氧化铝>游离氧化铁>非晶质氧化铁。本研究对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土壤管理与调控、退化植被恢复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9.
研究了新疆加工型辣椒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 的部分生物学特征,并采用室内平板抑菌和盆栽试验对6种杀菌剂的防病效果进行了测定和筛选.结果表明,辣椒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最适合生长的培养基为BPA培养基.25~30℃为适宜生长温度,最适温度为28℃.适宜在 pH6.5~8.0环境中生长,最适 pH 值为7.病原菌在1% NaCl浓度下生长良好,大于4% NaCl 生长受抑制.供试药剂的室内平板抑菌效果为:可杀得2000>乙酸铜>链霉素>志信101>红星-2氢氧化铜>志信2000,可杀得2000和乙酸铜的EC50值分别为5.954 mg/L和7.439 mg/L.盆栽试验结果显示,在发病前保护性喷施各药剂的防病效果(43.34%~80.84%)优于发病后治疗性施药(12.35%~49.54%),其中可杀得2000和红星-2氢氧化铜的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0.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survey contents of trace elements of Cu, Mn, Fe, and Zn in the surface layer (0-20 cm) in the soil, pasture and serum of sheep in Huangcheng area of Qilian mountain grassland, China. Also the soil-plantanimal continuum was analyzed. Soil (n=300), pasture (n=60), and blood serum samples from sheep (n=480) were collected from Huangcheng area of Qilian mountain grassland, China. The contents of trace element in 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er after digestion. The soil trace elements density distribution shows a ladder-like pattern distribution. Equations developed in the present study for prediction of Fe (R2=0.943) and Zn (R2=0.882) had significant R2 val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