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3篇
  免费   316篇
  国内免费   482篇
林业   255篇
农学   212篇
基础科学   224篇
  442篇
综合类   2275篇
农作物   346篇
水产渔业   357篇
畜牧兽医   675篇
园艺   407篇
植物保护   218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210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189篇
  2019年   196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170篇
  2015年   219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314篇
  2012年   394篇
  2011年   404篇
  2010年   351篇
  2009年   316篇
  2008年   409篇
  2007年   314篇
  2006年   233篇
  2005年   180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为构建嗜水气单胞菌ompA和flaA基因重组干酪乳杆菌并分别检测其表达产物对鲤生长及免疫效果的影响,实验将目的基因克隆至乳酸菌穿梭表达质粒pPG612中,并电转至干酪乳杆菌中,经诱导后包被饲料对鲤进行饲养56 d,称重并采集血清及组织,分析生长指标及免疫指标变化。在56 d饲养免疫结束后结果显示,生长指标显示重组干酪乳杆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表明重组干酪乳杆菌对生长无影响;免疫效果分析显示,血清中IgM表达水平显著上升。血清中AKP、LZM、SOD、CAT、C3和C4也均显著升高。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免疫后肝脏、脾脏、头肾及肠组织中的细胞免疫因子基因IL-1β、IL-8、TNF-α、 NF-κB、 TLR5及MYD88的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提升;其中TLR5及MYD88表达量在Lc-mcs-flaA组高于Lc-mcs-ompA组。攻毒后Lc-mcs-ompA与Lc-mcs-flaA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59%与54%,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本实验构建的重组干酪乳杆菌Lc-mcs-ompA与Lc-mcs-flaA免疫鲤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进而提高自身存活率,为预防鱼类嗜...  相似文献   
142.
为筛选对昆明裂腹鱼源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有抑菌作用的中草药及复方,本研究通过煎煮法制备31种常见中草药水提取物,以牛津杯法测定各味中草药对该菌的抑菌圈直径,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选取体外抗菌活性较好的6种中草药,应用棋盘法进行15组二联药方的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试验;按正交设计表配伍25组复方,同样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31种中草药中,五倍子、地榆、诃子、苏木、黄芩、黄连等6种中草药抑菌效果最好;15组联用药方均未发生拮抗作用,其中以五倍子+地榆、诃子+黄芩联用效果最好,FIC分别为0.31、0.50,表现为协同作用;综合复方中草药的抑菌作用,复方F16(五倍子∶地榆∶诃子∶苏木∶黄芩∶黄连=4∶4∶2∶5∶3∶1)的抑菌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达23.2 mm, MIC与MBC分别为0.98 mg/mL、1.95 mg/mL,可作为昆明裂腹鱼源维氏气单胞菌抑菌药物的首选配伍组合。  相似文献   
143.
应用PRRSV-GP5特异性肽刺激CSF、PRRS免疫猪外周血淋巴细胞,采用EI。IsA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点淋巴细胞分泌IFN-7及IL-10的水平,分析PRRSv_GP5特异性肽刺激后,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CSFV高抗PRRSV低抗体组于PRRSV免疫14d,肽刺激组中IFN-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PRRSV免疫14d,细胞培养24,72h后加PRRSV—GP5肽刺激,各组中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1);PRRSV免疫28d,各组中肽刺激组与空白组相比,IL-10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PRRSV-GP5肽在PRRSV免疫早期可以促进IFN-7的分泌,并抑制IL-10的产生,但在免疫后期对淋巴细胞分泌的调节作用还需进-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4.
[目的]比较不同颜色(白色、绿色)防虫网设施大棚栽培对豇豆生长特性、产量及豇豆主要害虫蓟马发生量的影响,为绿色防虫网栽培技术在海南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年冬季~2013年春季,以露地栽培为对照,对白色、绿色防虫网设施大棚下豇豆生育期、株高、茎粗、节间长、叶片叶绿素指数、豆荚性状、商品产量及蓟马发生量等指标进行调查.[结果]与露地栽培相比,豇豆在绿色防虫网覆盖条件下,抽蔓期提前5d,结荚期提前1d,采收期延长7 d;而白网覆盖下豇豆的生育期推迟;同一时期内,绿网覆盖下豇豆的株高、叶绿素指数均最高;白网、绿网覆盖和露地栽培在豇豆采摘盛期的荚长、荚横径和单荚重没有差异,但绿网覆盖下豇豆商品产量比白网覆盖提高8.63%,比露地栽培提高30.87%;不同颜色防虫网覆盖栽培下豇豆蓟马发生量达显著差异(P<0.05),且绿网内蓟马发生量低于白网和露地栽培.[结论]绿色防虫网覆盖栽培能增加豇豆产量,减少蓟马危害,建议在海南南部冬季豇豆种植区推广绿色防虫网.  相似文献   
145.
对玉米蛋白粉(CGM)及豆粕(SBM)的干物质(DM)、有机物(OM)及粗蛋白质(CP)在反刍动物瘤胃内的有效降解率及瘤胃降解前后色氨酸(Trp)的质量分数变化进行比较评定。选用3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平均体质量28kg的育肥哈萨克公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尼龙袋技术对2种饲料的DM、OM及CP在育肥羊瘤胃内的有效降解率、瘤胃停留时间及降解前后的Trp质量分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瘤胃固相食糜的平均外流速度为1.84%·h-1条件下,豆粕和玉米蛋白粉DM、OM及CP的有效降解率(ED)分别为72.86%、66.16%、55.27%和59.66%、59.19%、48.10%,瘤胃停留时间(RRT)分别为14.75h和21.93h。随着豆粕在瘤胃内培养时间的延长,色氨酸质量分数显著降低(P0.05),玉米蛋白粉的色氨酸在降解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  相似文献   
146.
对23份油菜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SOD、CAT和POD)和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MDA)进行测定,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明确酶谱的特征及分布,并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在温和的环境中,白菜型油菜相比甘蓝型油菜有更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更低的脂质过氧化水平,说明白菜型油菜的抗逆性强于甘蓝型油菜,特别是白菜型油菜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平均值比甘蓝型油菜的10倍还高。POD同工酶分析共发现67条酶带,白菜型和甘蓝型油菜都存在其特征谱带,不同品种在带型分布及显色强度上存在差异。白菜型油菜Largo、Prisma-B和Prisma-Y的p4酶带和甘蓝型油菜类似,表明这3个材料和甘蓝型油菜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聚类分析表明,在类平均距离4.98处可将23份油菜分为2大类:白菜型油菜和甘蓝型油菜;在类平均距离1.32处,可进一步分为4类。  相似文献   
147.
地方优质鸡种以其良好的种质特性和发展前景,备受业界关注.本文以北京油鸡为例,通过对北京资源国家保种示范基地、北京百年栗园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和洼里乡居楼生态园的实地调查研究,探讨了北京优质油鸡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推广模式.针对北京油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8.
茶多酚的生物学功能及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多酚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等生物学功能,在杀菌、抗病毒、抑制肿瘤、防癌抗癌、控制心血管疾病、免疫调节等方面具有良好功效。在抗生素、生长激素的毒副作用日益遭到质疑的今天,茶多酚以其生物学功能和“绿色”本质倍受关注。文章就茶多酚的组成、结构、生物学功能、作用机制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49.
定向交尾技术在中国对虾家系构建中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中国对虾家系选育中所需的家系材料,本研究在2004年进行了中国对虾室外和室内定向交尾实验。室外定向交尾实验采用3个不同地理群体的中国对虾,设计了5个交配组合,1尾雄虾搭配4尾雌虾,自然温度下让亲虾交尾,获得了5%的平均交尾率;室内定向交尾实验通过控制水温和密度,促使中国对虾交尾,获得了16.9%的平均交尾率。其中,室内交尾的温度实验设计了12、14、16、18℃4个梯度,雌、雄性别比例均为4∶1,x2检验分析表明,4个温度梯度的交尾率存在差异,其中14℃平均交尾率最高,为31.3%,12℃平均交尾率最低,为6.3%。实验结果表明,室外定向交尾的影响因素较多,不容易控制,很难满足建立大量家系的需要;室内定向交尾在14~16℃的水温条件下,采用雌、雄性别比例为4∶1,可获得较好的交尾效果。本实验结果为大规模建立中国对虾全同胞和半同胞家系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对虾进一步育种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