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13篇
  免费   592篇
  国内免费   874篇
林业   534篇
农学   551篇
基础科学   442篇
  1011篇
综合类   4640篇
农作物   492篇
水产渔业   387篇
畜牧兽医   1844篇
园艺   777篇
植物保护   501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243篇
  2022年   560篇
  2021年   504篇
  2020年   446篇
  2019年   424篇
  2018年   322篇
  2017年   487篇
  2016年   342篇
  2015年   460篇
  2014年   495篇
  2013年   605篇
  2012年   755篇
  2011年   851篇
  2010年   810篇
  2009年   701篇
  2008年   715篇
  2007年   577篇
  2006年   460篇
  2005年   415篇
  2004年   274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4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要采取土地整理,它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根本性措施,是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土地整理可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同时,在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保障土地整理项目区的生态安全,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对区域水资源、区域景观生态的协调度等区域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从而探求能够保证土地整理项目区生态安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92.
993.
河北省果园氮素投入特点及其土壤氮素负荷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以河北省果园土壤地力调查、农户调查和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氮盈余法从果树种类和区域角度分析了果园生产体系中的氮素输入输出特点及氮养分盈余状况。结果表明,河北果园平均化肥氮投入量为438.0 kg/hm2,主要品种为尿素和复合肥,有机肥氮为181.6 kg/hm2,以畜禽粪为主,其中禽粪占25.5%。京津东部区和冀中、南平原区的果园氮素投入、盈余量较高;葡萄园和桃园的氮素投入水平较高;果园氮素施用与养分盈余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过量施用氮肥是氮盈余量很高的主要原因。随着氮盈余量增加,果园土壤全氮呈增加趋势,而土壤C/N均呈下降趋势,氮素盈余对土壤全氮的影响大于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对山西省寿阳长期定位试验田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测定和分析,探讨了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下褐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变化以及相关性。结果表明,褐土微生物生物量C、N变化基本一致。褐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从0―20 cm到20―40 cm土层均呈减少趋势;长期单施高量有机肥、有机无机肥合理配施都能提高褐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不同用量的长期单施化肥处理不能使微生物生物量C、N显著增加。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从0―20 cm到20―40 cm土层呈减少趋势;长期单施高量有机肥和有机无机肥合理配施可使褐土脲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脲酶活性随单施化肥量的增加有变大趋势,而碱性磷酸酶活性则呈变小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之间的显著相关性表明,微生物生物量C、N和土壤酶活性可以判断褐土土壤有机质和N素状况,可作为评价褐土土壤肥力水平和土壤培肥效果的生物学指标,同时也可为提高褐土土壤肥力水平和土壤培肥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明确美人酥、满天红和彩云红3个云南红梨品种之间的品质差异,旨在为红梨资源品质研究和生产上新品种选育、引种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安宁地区红色砂梨品种美人酥、满天红和彩云红为试材,对这3个主栽品种的果实外观特征、营养特性和香气成分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满天红果实单果质量、硬度和维生素C含量高于彩云红和...  相似文献   
996.
为分析绒山羊皮肤中受Hippo信号通路调控的绒生长候选基因集,本研究选取6只罕山白绒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褪黑素处理组,每组设3个重复。以自然年为试验周期,每月采集皮肤样本进行RNA测序,使用Bowtie、TopHat、Cufflinks、Cuffmerge、Cuffdiff、Cuffcompare、CPAT和CPC软件分析DE-mRNA和DE-lncRNA,联合PCA分析它们对次级毛囊生长周期的应答,利用WGCNA挖掘调控山羊绒生长的基因模块,GSEA分析候选基因集的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1)筛选得到组间DE-mRNA 2 024个和DE-lncRNA 329个,它们应答了绒山羊皮肤次级毛囊的生长周期。2)获得有生物学意义的对照组7个和试验组9个基因模块。3)深入分析富集到平衡哺乳动物皮肤生长分化、毛囊形态发生的Hippo信号通路基因模块,揭示了外源褪黑素诱导下调控山羊绒生长候选基因集191个mRNA和49个lncRNA的共表达调控网络关系。4)发现候选基因集与皮肤发育生物学过程(|NES|>1且FDR<25%)、Hippo信号通路(|NES|>1且FDR<25...  相似文献   
997.
998.
为开发对Cd(Ⅱ)具有优异吸附性能的吸附材料,本研究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共价有机骨架(COFs)材料,使用1,3,5-三醛基间苯三酚(TP)和联苯胺(BD)单体合成TpBD COF,1,3,5-三醛基间苯三酚(TP)、联苯胺(BD)和4,4-二氨基联苯-2,2-二羧酸(DAA)单体合成TpBD COOH COF,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对两种材料的性质进行分析,考察了TpBDCOF和 TpBD COOH COF对 Cd(Ⅱ)的吸附效果,并通过纳米粒度电位仪(Zeta电位)和光电子能谱分析了 TpBD COOH COF对Cd(Ⅱ)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添加DAA单体可有效地将羧基( COOH)官能团修饰到TpBD COF上,形成TpBD COOH COF材料。吸附实验结果显示,当达到吸附平衡时,两种材料对Cd(Ⅱ)的吸附能力大小为TpBD COOH COF(142.0 mg·g-1)>TpBD COF(29.6 mg·g-1)。TpBD COOH COF 对 Cd(Ⅱ)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吸附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 TpBDCOOH COFs 对 Cd(Ⅱ)的吸附过程,TpBD COOH COF 对 Cd(Ⅱ)的吸附机理主要是静电作用和配位作用。在实际水体中,TpBD COOH COF对Cd(Ⅱ)的吸附并未受到明显影响,说明其具有很好环境适应性,在去除水环境中的Cd(Ⅱ)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99.
为探究氮沉降对干旱区高寒湿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以天山中部的巴音布鲁克天鹅湖高寒湿地为样地,选取2个不同水分条件区域,分别喷施3个不同浓度氮素,开展野外原位模拟氮沉降控制试验,研究不同水分条件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对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地表季节性积水条件土壤线虫群落的优势属主要为前矛线属(Prodorylamus,29.30%),地表常年干燥条件土壤线虫群落的优势属是前矛线属(Prodorylamus,18.69%)、Laimydorus(20.21%)和螺旋属(Helicotylenchus,33.48%);在土壤水分和氮添加的共同作用下,杂食/捕食类线虫(OP)和食真菌类线虫(FU)丰度升高,植物寄生类线虫(PP)丰度降低;地表常年干燥条件下,氮添加对土壤线虫群落各生态指数影响不显著。在地表季节性积水条件下,随着氮添加浓度上升,富集指数(EI)和成熟度指数(PPI)先下降后上升,但氮添加对土壤线虫群落香农威尔指数(H)和优势度指数(λ)无显著影响,20 kg·hm-2·a-1氮添加会促进干旱区高寒湿地土壤有机质分解途径由细菌向真菌分解途径发展。土壤含水量、土壤电导率和碱解氮是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氮沉降增加会影响土壤线虫群落中不同营养类群的丰度,但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干旱区高寒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00.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L.) harvesting method is critical since it significantly determines the seed yield, oil quality, and industrial efficiency.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s of harvesting methods on the quality of cold-pressed rapeseed oil of two varieties. Oil color, peroxide value (POV), tocopherol content,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polarity of total polyphenols (PTP) contents of two rapeseed varieties in Huanggang and Xiangyang were compared through artificially simulated combined harvesting and two-stage harvesting. Result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quality of rapeseed oil between the two harvesting methods. The red value (R-value), POV, total tocopherol contents, linoleic and linolenic acid content, and PTP content of the pressed rapeseed oil prepared by the combined harvesting method were about 27.6, 5.7, 15.8, 2.0, 0.5, and 28.6%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oil produced from the two-stage harvesting method, respectively. Xiangyang and Huayouza62 performed better in the two regions and two varieties, respectively. To sum up, the rapeseed oil obtained 41–44 days after final flowering of combined harvesting, 35 days after final flowering, and six days of post-ripening of the two-stage harvesting had the best qua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