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47篇
  免费   566篇
  国内免费   753篇
林业   694篇
农学   455篇
基础科学   428篇
  893篇
综合类   4355篇
农作物   814篇
水产渔业   262篇
畜牧兽医   1306篇
园艺   515篇
植物保护   444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65篇
  2022年   380篇
  2021年   343篇
  2020年   355篇
  2019年   330篇
  2018年   249篇
  2017年   394篇
  2016年   256篇
  2015年   444篇
  2014年   436篇
  2013年   533篇
  2012年   827篇
  2011年   815篇
  2010年   798篇
  2009年   703篇
  2008年   702篇
  2007年   642篇
  2006年   501篇
  2005年   423篇
  2004年   233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徐丽君  陶雅 《草业学报》2018,27(10):204-214
苜蓿被《救荒本草》《本草纲目》《群芳谱》和《农政全书》以及明皇帝实录与方志等经典要籍所记载,充分体现了苜蓿在明代的重要性、研究的普遍性和种植的广泛性。本研究以记载明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明代苜蓿种植分布与状况、植物生态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和利用方式等进行尝试性研究考查。结果表明,明代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京、甘肃和宁夏等省均有苜蓿种植,其中以“三晋为盛,秦、鲁次之,燕、赵又次之”。在苜蓿植物学、生态生物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对苜蓿植株形态、花色及其着生部位、荚果种子形状的精准描述已达到现代植物学的水准。同时,对苜蓿的轴根性也有一定的认识,记载其根的形态与黄芪的根相类似。在明代出现了紫花和黄花2种苜蓿的记载;主张苜蓿与荞麦混作,并利用苜蓿的肥田能力,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度中;提倡7、8月种苜蓿,一年三刈,种子田一刈;苜蓿3年后生长进入旺盛期,7、8年后衰退垦去。在苜蓿饲用方面明代王象晋提出了最佳利用时期,即“苜蓿花时,刈取喂马牛,易肥健食”。同时,在苜蓿的食用、药用等方面人们利用得更加具体有效。此外,苜蓿还可做贡品。  相似文献   
32.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为努力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创新,本文以《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为例,尝试剖析其在模式构建、教学设计、交互安排、教学应用等方面的特征,以期为开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新模式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3.
采用TDP技术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段主要造林树种印楝的树干液流密度动态变化进行了观测,得到3点主要结论:①无论干热季节或湿润季节,印楝树干液流密度昼夜变化的规律性较强,呈明显的单峰曲线;②由干热季节转向湿润季节时,印楝树干液流密度呈下降趋势,5年生印楝在5月、7月及10月的典型晴天里的树干液流密度日变化平均值分别为12.11、7.48及6.90cm3·cm-2·h-1;③在干热季节里印楝蒸腾耗水具有相当的被动性,而在湿润季节时其蒸腾耗水则表现出主动性和平氨性,反映了印楝在不同季节里的耗水机制差异.  相似文献   
34.
华北驼绒藜雨季移栽成活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不同季节移栽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系列研究之一。干旱区春季生态建植有补水之苦,雨季移栽表明,不需坐水或补水,成活率可高达60%,浸根可提高成活率至90%;说明雨季移栽是可行的。移栽植株数日内叶片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脯氨酸含量骤然升高,含量恢复过程则较缓慢,说明移栽使植株突然损伤,但终能恢复至正常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35.
果蔬采后冷害机制及其防控是当前采后研究领域中倍受关注的科技问题。果蔬冷害发生是由内在因子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并借鉴模式植物拟南芥的研究成果,果蔬采后冷害发生调控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取得一系列进展。本文综述了热带果蔬采后冷害发生的生理与分子机制和冷害防控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注能量代谢调控果蔬采后冷害作用,重点介绍了生物技术在防控果蔬冷害上的应用,并对今后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进一步探讨牛磺鹅去氧胆酸(taurochenodeoxycholic acid,TCDCA)在抗炎免疫方面的潜在调节作用。[方法] 以AA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方法检测TCDCA和IL-1β作用下AA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上清液中PGE2的含量,分析TCDCA对IL-1β刺激下AA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PGE2分泌情况的影响。[结果] TCDCA能够对IL-1β刺激下AA大鼠纤维样滑膜细胞PGE2的分泌产生下调作用(P<0.05)。[结论] TCDCA对IL-1β刺激下AA大鼠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PGE2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为TCDCA在兽医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7.
根据GenBank中气肿疽梭菌细胞毒素CctA基因的参考序列,采用PCR方法扩增细胞毒素CctA基因。在将该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后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细胞毒素CctA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功能域、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及抗原表位等重要参数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与参考序列(JQ692583)相比,存在3处突变,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均为99.4%;CctA蛋白的理论等电点为8.00,不存在跨膜区和信号肽序列,二级结构以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为主,主要有4个抗原表位区域。本研究为CctA蛋白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并为气肿疽梭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合成肽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8.
蚜虫中具有多种共生菌,使用常规PCR对它们进行检测,耗时耗力,而多重PCR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多种细菌的检测。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 pipientis、杀雄菌属共生菌Arsenophonus和蚜虫U型共生菌Regiella insecticola是蚜虫中常见的3种共生菌。本研究针对沃尔巴克氏菌、杀雄菌属共生菌和蚜虫U型共生菌,分别选择以wsp基因、yaeT基因和gltA基因作为靶标,进行了多重PCR引物的设计和扩增体系的优化。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体系在检测3种蚜虫常见共生菌时,具有较高的扩增特异性、准确性和直观性及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共生菌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04拷贝/μL,远低于共生菌在蚜虫1龄若虫总DNA中的浓度(108拷贝/μL),可以完全满足蚜虫共生菌检测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39.
本文主要介绍了采用嵌入式复合式纺纱技术,实现低支高纺,开发高支苎麻棉爽丽纱面料的工艺要点及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0.
为了提高动态增容的安全性,有必要对输电线路弧垂进行实时监测,为此需构建导线的弧垂监测系统。通过建立导线倾角—弧垂的数学模型,分析弧垂计算过程中误差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改进措施对提高弧垂计算精度的有效性。同时设计了基于Zigbee技术与GPRS相结合的无线传输网络,具有扩展性强,功耗低的特点。构建了无线传感网络供电模块,使整个弧垂监测系统能够准确、可靠、实时地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