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39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31.
聚类分析在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分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土地利用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体现和落实。为了对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指导,结合该区域土地利用的现状和特点,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评价指标为依据,选取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3个一级指标及12个二级指标,建立了土地利用分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对江苏省沿海地区3个地市的20个行政单元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结合分区结果及沿海地区的实际情况,将该区域分为4类:优化发展区,包括南通、连云港和盐城3个市区;滨海潜力区,包括如东县、大丰市和东台市;重点发展区,包括海安县、启东县、如皋县、通州市、海门市;一般发展区,包括以上区域以外的9个县级单位。根据各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提出了各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结果表明,基于主体功能区指标体系的土地利用分区对于指导区域土地开发和布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2.
按照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认证标准构建有机农业发展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适宜性分等定级。资源适宜性总体划分为4个等级:限制性等级1,环境质量条件对有机农业没有限制;限制性等级2,环境质量条件适合传统农业利用方式,但对有机农业的生产有一定限制;限制性等级3,资源条件在规划期间内可通过有机转化而达到生产标准;限制性等级4,规划期内资源条件不能通过有机转换达到有机农业生产的标准。溧水县土壤资源、水资源和大气资源均有3个等级,总体上溧水县自然资源适宜性具有4个等级,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3.
翟文侠  黄贤金  张强 《土壤》2004,36(2):136-140
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土地利用结构有决定性作用,从而对耕地质量保护形成决定性影响。尤其在我国进入WTO(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以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大的社会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升级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而对我国耕地质量保护战略目标的实现形成强烈冲击。从总体上看,我国产业发展对耕地质量保护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WTO框架下农业发展主要对农村生态环境和耕地质量保护的微观主体农户行为产生影响;WTO框架下非农产业发展一方面通过污染扩散、国际污染转移等方式直接影响到我国耕地质量;另一方面对农业发展和农户保护耕地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我国耕地质量保护。为确定我国耕地质量变化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通过对WTO框架下我国产业升级对耕地质量影响分析,本文提出完善耕地质量保护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34.
耕地生态经济系统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中国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运行的波动性、结构的复杂性、“体质”的脆弱性和调控的滞后性4个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开展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监测,可使耕地管理由静态、被动状态走向动态、主动状态,实现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调控的超前性,切实有效地保护耕地。并阐述了耕地生态经济动态监测预警系统所包含的警义、警源、警兆和警度4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以及构建中国耕地生态经济动态监测机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5.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江苏省城市化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研究快速城市化下的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变化驱动机理,并构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驱动模型。结果表明:城市化、经济非农化、人口密度以及非农就业率与土地利用程度呈正相关,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发展是土地利用强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强度与土地利用程度呈负相关,国家土地政策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控制土地利用程度无限增大。在此基础上,文章又分析城市化与城镇村与工矿用地之间的动态关系,引入“城市化下的边际城镇用地扩张量”指标,发现“城市化下的边际城镇用地扩张量”总体上是一个减小的过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运行结果表明在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城市化率达到60%情况下,城镇村与工矿用地的总面积将比2003年增加30.7%,可见,城市化背景下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对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文章最后提出了协调城市化与土地持续利用相互关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6.
以典型的快速工业化城郊青岛市城阳区为例,对其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其现行土地利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1)开发区规划无序,用地低效,区域内工业园区已开发土地面积占规划面积比例普遍较低;(2)生态占用太大,据测算,城阳区人均生态赤字已达到1.542 6 hm2;(3)产业结构有待调整,纺织箱包、电器机械、化工橡胶、食品工业的产值比例与其工业“三废”的排放比例相当,对环境胁迫性大;(4)不当的土地利用引发社会问题等。据此,论文在运用SW OT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统筹城阳社会经济发展的包括土地集约利用、土地生态保护、推行循环经济机制以及完善社会受益分配机制的土地利用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37.
在分析“退耕还林”政策驱动下的农户土地转用决策机理的基础上,以江西丰城市的农户调查资料建立了“退耕还林”政策与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的计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1)退耕收益补偿对比值对土地利用变化有显著的影响;(2)“退耕还林”政策中对土地产权的安排对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影响不大;(3)在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的影响因素不同,土地资源丰度、农户择业行为对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影响较大。并进一步就推进生态友好的土地利用方式、合理引导土地利用变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8.
江苏建湖县土地得现状类型区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建湖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进行类型区划分,得出5种土地利用类型区,并对各类土地利用集约度分析和效益评价,提高土地利用集约经营水平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重要措施,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推行土地集约经营、土地后备资源开发三方面提出了建湖县土地开发利用战略,并进一步阐述了土地开发利用战略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39.
从生产规模、收入水平和兼业行为方面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初步探讨了不同类型农户对经济政策刺激的反应及其可能采取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退化(保护)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旨在使政府宏观目标与农户经济收益两者兼得的“双赢”政策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40.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的区域差异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科学确定大城市市域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区域差异指标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动态聚类方法,以乡(镇)为单位,对南京市郊区和郊县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区,并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现状区土地利用特征,提出了不同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