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建立能够广泛应用于田间的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快速检测技术,参考国外经验,设计并优化LAMP反应的检测体系,并可将检测结果可视化;同时,测试评价优化后的检测体系的灵敏性及特异性;通过采集猕猴桃不同部位的组织样品,验证优化后的检测体系的田间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特异性地检测出Psa病原菌,检测灵敏度达到100 CFU/mL。经对田间样品检测测试,表明该方法田间应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22.
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陕西省的144株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和18株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核病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150对SRAP引物中筛选得到9对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的引物组合,对不同地区的144株菌株进行PCR扩增共得到76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例为88.4%,相似系数为0.346~0.936。对不同寄主的18株菌株扩增后得到多态性条带62条,占总数的84.9%;相似系数为0.358~0.976。UPGMA聚类分析显示,不同地区的144株菌在相似系数0.658处被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为汉中类群,主要菌株来源为陕南汉中各县,第Ⅳ类为安康类群,主要菌株来源为陕南安康2县,第Ⅱ与Ⅲ类为混合类群;不同寄主的18株菌在相似系数0.788时被聚为3个类群,其中83.3%的菌株聚在同一类群中但来自不同供试寄主;已知致病力的38株菌在相似系数0.730处被分为3个类群,A类群主要由相对较弱的致病力菌株组成,而B与C类群为致病力混合类群。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油菜菌核病菌存在丰富的SRAP多态性,其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为总体相关性不明显,与寄主种类及致病力差异也无显著相 关性。  相似文献   
23.
研究结果表明,杂草株高、干重指数越大,危害期越长,对小麦产量影响越大,损失越严重。杂草相对株高干重积与危害期对小麦产量及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S”型生长曲线正相关,杂草防除经济阈值为株高干重积102.1mgm-2(混合密度为15~20株/m2);危害临界期为小麦拔节前。并建立了混生杂草对小麦危害损失关系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24.
将三唑酮,多菌灵原药按不同比例制成种衣剂,小麦包衣后在室内采用盆栽法对小麦白粉病菌和条锈病菌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三唑酮与多菌灵配比为1:5时,对小麦白粉病菌和条锈菌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65.3和373.7,表现为显著的增效作用,由此可确定小麦种衣剂中三唑酮与多菌灵最佳配比为1:5。  相似文献   
25.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防控关键技术示范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猕猴桃产业的重大灾害,常导致花腐和叶斑、流脓枝枯、死树毁园,经济损失巨大。为科学、安全、高效防控该病害,基于前期研究,集成创新了一套猕猴桃"两前两后"防控关键技术,即"花前、花后"喷雾防花腐、叶斑,"采果后、落叶前"药液喷淋或涂刷枝干防枝干溃疡,并从2016-2019年连续4 a在眉县、周至及杨凌3县区13个示范点进行了技术示范,累计示范面积926 hm~2。结果表明,该技术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对溃疡病均防控效果良好,4 a间示范园平均病株率为3.61%,主干发病率控制在3%以下。与常规对照园比较,示范园的平均防效达75%以上,果园病死株率及产量损失显著降低,估算保产2 388 kg·hm~(-2),总经济损失降低884.5万元。该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有效遏制了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生,保障了猕猴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6.
陕西省油菜菌核病调查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了关中和陕南地区784个油菜田块的3 920个样点的冬季菌核数、早春子囊盘数和春季病株率,发现关中地区田块菌核平均出现率达到52.11%,玉米前茬田块平均每样点菌核数高达4.09个;陕南地区田块菌核平均出现率为43.40%,玉米前茬田块平均每样点菌核数为3.90个,而前茬为水稻的田块均未发现菌核。子囊盘数在前茬为玉米的田块为14.20枚/m2,而前茬为水稻的田内未见子囊盘。病株率调查结果显示,前茬作物种类、油菜品种、地域对发病影响很大,表现为玉米前茬田发病率明显高于水稻前茬;绵油、秦油和蓉油系列品种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均为感病品种。另外,不同地区之间发病率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7.
为明确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以及田间防效,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在室内测定该病菌对17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并选择其中9种杀菌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对硫酸链霉素水剂(AS)、氢氧化铜w=53.8%水分散粒剂(WG)、农用硫酸链霉素w=72%可溶性粉剂(SPX)3种药剂的敏感性强,其EC50达到18.72~23.79mg/L,为高度敏感;其次为氢氧化铜w=46.1%水分散粒剂(WG)、中生菌素w=3%可湿性粉剂(WP)、盐酸四环素有效成分(AF)、施纳宁w=45%水剂(AS)、叶枯唑w=20%WP、链·土霉素w=90%AF、三氯异氰尿酸w=85%SPX、乙酸铜w=20%WP、加瑞农w=47%WP 9种药剂,其EC50为61.98~131.53mg/L,为中度敏感;而噻霉酮w=1.5%水乳剂(EW)、喹啉酮w=33.5%悬浮剂(SC)、壬菌铜w=30%微乳剂(ME)、铜大师w=86.2%WP和噻菌铜w=20%SC 5种药剂敏感性略差,其EC50为208.1~317.38mg/L,为低度敏感。9种杀菌剂田间试验防效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以氢氧化铜w=46.1%WG对猕猴桃溃疡病防效最好,平均防效达到87.6%;其次为农用链霉素w=72%SPX、中生菌素w=3%WP和叶枯唑w=20%WP,防效分别达到74.7%、69.0%和64.0%,噻霉酮w=1.5%EW的防效为51.6%;而以噻菌铜w=20%SC、壬菌铜w=30%ME及喹啉酮w=33.5%SC的防效均较差,仅为23.9%~35.1%,与对照药剂施纳宁w=45%AS的防效略低或相当。说明,氢氧化铜、硫酸链霉素、中生菌素、叶枯唑及噻霉酮均可作为陕西目前及今后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较理想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28.
杠柳根皮化学成分及杀虫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试管预试和圆形滤纸层析预试法,对杠柳根皮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杠柳根皮中含有氨基酸、糖及其苷类、有机酸、皂苷、生物碱、酚类、强心苷类、内酯、香豆素及其苷类、甾醇、三萜类、挥发油、油脂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生物碱类为首次检测到.同时对杠柳根皮的甲醇粗提物,经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及水等不同极性溶剂进行萃取浓缩,选用麦二叉蚜、粘虫为测试对象,对其萃取物进行杀虫活性初步测定,结果表明杠柳根皮的正丁醇提取物对麦二叉蚜有较强的触杀活性,对粘虫有一定胃毒活性.  相似文献   
29.
为明确分离自黄瓜叶片的内生淡紫灰链霉菌gCLA4菌株(gCLA4)对猕猴桃溃疡病预防效果及其抗菌活性物质,通过室内离体枝条接种及田间喷淋树干的方法评价其预防效果;借助“生物活性追踪”方法,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凝胶柱层析、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手段对gCLA4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室内离体枝条和田间树干喷施结果表明,gCLA4菌株发酵液对猕猴桃溃疡病的防效分别为83.43%和71.07%,明显优于市场对照生防菌剂解淀粉芽孢杆菌Ba168 WP和枯草芽孢杆菌WP。室内分析鉴定显示其主要抑菌成分为链丝菌素F。皿内抑菌结果表明,链丝菌素F与商品中生菌素原药对病菌的抑制效果差异不显著,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0 mm和22 mm,大于gCLA4发酵滤液的抑菌圈直径16 mm。综上可见:gCLA4对猕猴桃溃疡病防控效果显著,其活性成分链丝菌素F,具有溃疡病绿色防控生物药剂开发应用的巨大价值和潜力。  相似文献   
30.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菌性溃疡病(bacterial canker)是猕猴桃(kiwifruit)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该病的发生具有蔓延快、致病性强、根除难度大等特点,成为猕猴桃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就细菌性溃疡病在世界猕猴桃产区的分布和危害,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寄主范围、遗传多样性和分子检测技术,猕猴桃对溃疡病菌的抗性机制,病害的侵染循环、流行因素以及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揭示病害成灾规律、有效控制病害提供新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