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8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73篇
林业   113篇
农学   152篇
基础科学   53篇
  79篇
综合类   638篇
农作物   63篇
水产渔业   46篇
畜牧兽医   230篇
园艺   119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萌珠2号是由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以JF-1-58-12-7-6-3为母本,以9011-1-21-7-9-5-3-8-2为父本育成的高品质樱桃番茄杂交一代品种。该品种属无限生长类型,中早熟,结果力强,产量高。二回羽状复叶,叶色绿;主茎第11~12叶着生第一花序,花色黄;成熟果红色,呈圆柱形,单果重15.7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达10.0%,品质细嫩多汁,皮薄,风味浓郁。一般产量约53.83 t·hm -2,适宜浙江省春季保护地栽培。  相似文献   
872.
为明确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两型系D3AB的花器官形态差异和不育材料D3A的花药败育时期与特点,并为进一步研究雄性不育机理奠定基础,分别对D3A与D3B不同时期的花蕾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及细胞学研究.首先通过体视镜观察发现, D3A与D3B外观形态无明显差异,均能正常开花,且在雄蕊发育早期均表现正常,后期D3A雄蕊退化萎缩,花粉囊不能正常开裂;不育材料D3A子房柱头发育速度稍快于D3B.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 D3A早期花药基部开始皱缩,表皮细胞排列紧密.随着花蕾发育, D3A花粉囊壁表皮细胞逐渐萎缩,最终塌陷且药室不能正常开裂释放花粉; D3B花粉囊始终呈现出紧致饱满状态,花药正常开裂,同时释放出大量成熟花粉粒.通过石蜡切片观察发现,不育材料D3A和可育材料D3B在花蕾发育早期,都能形成花粉母细胞,但与D3B相比, D3A花粉母细胞结构松散,且绒毡层已开始呈现液泡化状态;进入四分体时期,不育材料D3A的花粉囊中观察到高度液泡化的绒毡层细胞,且无四分体结构出现.实验结果表明:绒毡层细胞提前发生了降解而未向分泌型转化,使四分体时期丧失了发育过程中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从而不能形成小孢子并发育为成熟的花粉粒进行释放,因此认为D3A的败育属于绒毡层发育异常类型.  相似文献   
873.
炸荚是大豆的一种自然特征属性,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前期获得的转大豆炸荚相关基因GmAGL8的T_1代植株为材料,继续繁育获得T_2和T_3代;采用PCR和RT-q PCR检测方法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基因遗传稳定性和表达情况分析;并以野生型中黄10号为对照,对大豆炸荚性状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阳性率T_1代为87.5%,T_2和T_3代均达到100%,说明GmAGL8基因已基本能够在转基因后代中稳定遗传。RT-q PCR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中GmAGL8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都明显高于非转基因植株,且各转基因植株之间表达量具有差异性。对T_1、T_2和T_3代植株炸荚率进行了统计,不同世代转基因大豆的平均炸荚率为9.09%,而非转基因大豆炸荚率为83.3%,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大豆之间炸荚率存在显著差异。综上所述,GmAGL8基因已基本实现在大豆转基因后代中稳定遗传并正常表达,表型鉴定结果初步证明了GmAGL8基因与大豆炸荚性状相关。  相似文献   
874.
随着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小麦粒重相关基因的克隆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主要介绍了与小麦粒重有关的TaGS5、TaGASR7、TaSus、TaWSC、Ta-6-SFT、TaGW2、TaCKX、TaTGW6、TaCWI、TaGS1基因以及TEF、SAP等家族基因TaTEF、TaSAP、TaSnRK2s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的进展,以期为小麦高产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5.
周芝9号为周口市农业科学院以豫芝4号为母本、周97015为父本,经有性杂交,多元病圃多年鉴定、高代鉴定选育出的芝麻新品种,2015年参加安徽省芝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475.70kg/hm~2,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5.74%。2016年10月通过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具有高产、稳产、优质、耐渍、抗病广适等优点。  相似文献   
876.
采用全面踏查法和专项调查法对汤原县格金河林场害虫种类及危害程度进行调查,通过对格金河林场进行采样调查,共得到害虫样本832只,发现格金河林场主要害虫有33种,隶属于5目19科;害虫对林场的木本植物危害严重,通过调查其种类并分析发生规律可对本地区害虫防治提出建议与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77.
明确内蒙古中熟区不同玉米品种光合效率、青贮产量及品质的差异性,为筛选适宜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种植的中熟青贮玉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系统分析了先玉335、利禾1号、东裕120、金创998、京科青贮301和种星青饲1号6个玉米品种关键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特征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青贮收获期的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表明,随生育期的推进各品种的各项光合指标变化规律均表现为抽雄吐丝期>大喇叭口期>灌浆初期>灌浆中期。各品种玉米的叶绿素含量均无显著差异。种星青饲1号、先玉335和利禾1号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其他玉米品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变化趋势较平缓,其生物产量均达到了20 100kg/hm 2以上,品质优良,综合各玉米品种的光合特性、产量以及品质分析得出,种星青饲1号、先玉335以及利禾1号3个品种作为内蒙古中熟区青贮玉米种植。  相似文献   
878.
以34个玉米品种为试材,在青贮收获期调查田间倒伏率、株高、穗位高、茎粗等农艺性状,测定茎秆穿刺强度及压碎强度,比较分析不同玉米品种的茎秆力学特性、品种差异性和指标相关性,为筛选抗倒能力强、适宜机械化收获的青贮玉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茎秆基部节间的穿刺强度及压碎强度随节间的上升逐渐降低,且与株高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茎折是玉米青贮收获期倒伏的关键因素,参试的34个玉米品种中,32D22、先玉1692、东单606和KXA4574综合抗倒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879.
为了解析采前CPPU处理的猕猴桃果实贮藏性与未处理果实的差异及相关的分子调控机制,以清水为对照,评价了盛花后用20 mg/L CPPU处理果实在常温贮藏下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并用转录组分析鉴定出与可溶性糖变化相关的候选基因。结果表明,无论处理还是对照,可溶性糖含量在贮藏过程中呈逐渐上升趋势,但CPPU处理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始终低于对照果实。转录组分析表明,CPPU处理抑制了淀粉和蔗糖代谢中的基因Achn087691(编码磷酸己糖异构酶)以及果糖和甘露糖代谢中基因Achn203191(编码磷酸丙糖异构酶)的表达,并促进淀粉和蔗糖代谢中基因Achn069851(编码己糖激酶)前期表达,但对基因Achn161931(编码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基因Achn206141(编码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酯-4-表异构酶)和基因Achn295291(编码果胶甲酯酶)表现为前期抑制、中期促进、后期抑制。由此推测,20 mg/L CPPU处理明显影响了徐香猕猴桃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及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致使果实常温贮藏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且提前软化。  相似文献   
880.
为研究常用叶面肥在小麦上的增产效果,设置5个处理(水溶性肥、十二元素、磷酸二氢钾、尿素、空白对照),进行产量相关性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喷施叶面肥对增加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成穗数有一定的作用。小麦喷施水溶性肥、十二元素、磷酸二氢钾、尿素均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但喷施水溶性肥、十二元素较对照增产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