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33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199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41.
为明确山西省欧李褐腐病病原菌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及rDNA-ITS序列测定对病原菌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同心轮纹状,灰白或灰黄色,产孢丰富;分生孢子梗较短,有分枝;分生孢子串生,无色,单胞,柠檬形或卵圆形,孢子大小为(7.5~20.0)μm×(7.5~11.5)μm。经形态学鉴定为美澳型核果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rDNA-ITS序列与Monilinia fructicola的同源性为100%,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2.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研究了硼对辣椒枯萎病菌的抑制效果,并对其抑菌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显示,能显著抑制该菌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最小硼浓度为4mg/L。与对照相比。在4mg/L硼胁迫下。镰刀菌孢子细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逐渐下降,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A)含量明显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显著上升。研究结果初步表明,4mg/L硼处理破坏了细胞内活性氧产生与清除的动态平衡,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强,可能是抑制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3.
蛋氨酸锌对山羊瘤胃环境和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蛋氨酸锌(ZnMet)作为日粮中锌的来源,饲喂3只装有瘤胃瘘管的黑山羊,与饲喂等量锌(ZnO)—蛋氨酸日粮和对照日粮相比较研究ZnMet对瘤胃环境和日粮的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饲喂ZnMet时,瘤胃内NH_3—N浓度显著降低(P<0.05),锌元素浓度较ZnO组低(P<0.05),pH值相似,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各组间无显著差异。ZnMet和ZnO两组日粮间蛋白质的吸收率没有显著差异,但都较对照组高(P<0.05)。ZnMet日粮Zn的表观吸收率显著地高于ZnO组(P<0.05)。  相似文献   
44.
为明确美丽组尖孢镰孢菌和李瑟组镰孢菌种间和种内的差异与亲缘关系,以采自不同寄主的57株镰孢菌(Fusarium)为研究对象,采用ISSR-PCR标记技术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11条引物对供试的3种菌株进行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121条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为117个,多态性比例为96.7%,平均每条引物产生条带为11条。说明镰孢菌基因组DNA的SSR区域具有明显的多态性,镰孢菌的遗传多样性采用ISSR技术是可行的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7个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68~0.992,当相似系数为0.568时,供试菌株可明显分为两大类群,第一类群IG-I为1~35,全部为美丽组尖孢镰孢菌,第二类群IG-II为36~57,全部为李瑟组镰孢菌;第二类群又可以分为两大亚类群,第一亚类为轮枝镰孢菌,第二亚类为层生镰孢菌。ISSR类群划分与镰孢菌菌种分类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与其地理来源无相关性。本研究镰孢菌种间与种内均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45.
孙冬青  王飞  李新凤 《西北农业学报》2008,17(4):244-248,262
研究了组培微环境对葡萄风信子组培苗生根阶段的苗生长及移栽后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根培养时,光强和蔗糖对植株生长均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有糖还是无糖培养,高光强均有利于植株干物质的积累,其中添加3%蔗糖有利于根的生长,并对根系活力和酶的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无糖处理有利于株高生长。移栽后,微环境调控对移栽成活率有一定的影响,有糖高光照处理的植株移栽后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存活率高,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46.
尖镰孢EST-SSR信息分析及分子标记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EST)序列中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位点的分布特点,开发尖镰孢EST-SSR引物,为镰孢菌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从NCBI公共数据库下载尖镰孢EST 9 304条,利用SSRIT软件查找SSR位点,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EST-SSR引物,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分离SSR-PCR扩增产物,并选用能够扩增出与预期产物大小一致且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对23株尖镰孢菌株进行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在尖镰孢EST序列中,共搜索到92个SSR位点,分布于90条EST序列中,出现频率为1.0%。其中二核苷酸重复类型是最主要的SSR类型,占总SSR的比例为59.78%。其次为三核苷酸与五核苷酸重复类型,占总SSR的比例分别为17.39%、11.96%。出现频率最高的基序是(AC/GT)(0.51%)。设计合成的30对引物中有20对(66.7%)能够有效扩增,其中14对引物(46.7%)能够扩增出与预期产物大小一致且具有多态性的产物。尖镰孢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14对引物扩增出62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9条,多态性位点比例为95.2%,平均每对引物可扩增4.2条。供试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487-0.933,平均为0.686。供试菌株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81时,除14号菌株外,所有菌株均根据寄主来源划分为不同的SSR类群。【结论】基于尖镰孢EST序列开发SSR标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研究开发的14对引物可用于尖镰孢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47.
以10种杀菌剂为试材,以欧李褐腐病菌为研究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欧李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的室内毒力,以筛选出防治欧李褐腐病的有效药剂。结果表明:430g/L戊唑醇悬浮剂、24%腈苯唑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g/L异菌脲悬浮剂、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对欧李褐腐病菌菌丝生长的半致死浓度(EC50)均低于0.700mg/L,其中430g/L戊唑醇悬浮剂对菌丝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027mg/L;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菌丝的抑制效果最差,EC50为57.645mg/L。供试的10种药剂对孢子萌发的EC50均低于2.500mg/L,抑制作用最强的是500g/L异菌脲悬浮剂,EC50为0.024mg/L;效果最差的是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EC50为2.496mg/L。24%腈苯唑悬浮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500g/L异菌脲悬浮剂可以用于欧李褐腐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48.
测定了番茄内生放线菌ts-6对灰葡萄孢菌的拮抗作用及其防病效果,结果表明:对峙培养时ts-6菌株对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培养7d后可形成直径30mm的抑菌圈,抑菌带宽度达12mm。显微镜下可见抑菌圈边缘菌丝体畸形膨大,分隔、分枝增多,部分菌丝顶端膨大呈泡囊状,有的泡囊破裂、原生质外泄t。s-6菌株胞外分泌物对灰葡萄孢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试验说明,其胞外分泌的拮抗物质中既有能耐高温的抑菌物质,又有遇高温易失活的抑菌物存在。离体和温室防治试验说明,ts-6菌株培养液对灰霉病的防效显著高于菌悬液和无菌滤液。挑战接种间隔期为24h时,无菌滤液的防治效果高于菌悬液;挑战接种间隔期为48h时,菌悬液的防治效果高于无菌滤液。  相似文献   
49.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21株尖镰孢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0对SSR引物中有11对引物多态性较好;11对引物共扩增出39条多态性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3.6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位点比例高达100%;各个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36~0.949,平均为0.662,当相似系数为0.95时,21株供试菌株全部分开。结果说明基于全基因组的尖镰孢菌SSR标记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可用于尖镰孢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50.
采用19.2% 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24 h,比较了晋麦47(旱地品种)和舜麦1718(水地品种)在发芽期芽和根相对电导率、脯氨酸(Pro)含量和丙二醛(MDA)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发芽期水分胁迫24h后,晋麦47芽与根的相对电导率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2.71%、31.04%,舜麦1718只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29%、5.3%,晋麦47芽和根的细胞膜伤害率明显大于舜麦1718;且晋麦47在芽和根中的丙二醛含量也分别比对照增加23.26%、72.55%,舜麦1718分别比对照增加15.9%、61.24%,芽和根中的丙二醛含量均低于晋麦47,如相对电导率所示结果一致,说明膜组织都受到损伤,而舜麦1718表现的受损伤程度较轻。同时两个小麦品种的芽和根中脯氨酸含量在水分胁迫下均大幅增加,晋麦47分别增加250.17%、75.31%,舜麦1718分别增加744.72%、503.42%,显著高于晋麦47,这对于舜麦1718在水分胁迫条件下保护细胞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