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7篇
  1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20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两系粳杂作双晚栽培,高温是抑制分蘖发生,造成穗数不足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只要采取超稀播育壮秧,大田促分蘖等适应两系粳杂特点的栽培措施,则可以减轻高温影响,显著提高大田分蘖,进而极显著增加单株分蘖、穴穗数和单株产量,且穴穗数每增加1个,增产469.65kg/hm ̄2  相似文献   
12.
SA是由聚合光(温)敏雄性核不育和核质互作不育基因选育出的具有2套不育机制的新型光(温)敏核质互作不育系,为了解其所配组合产量的杂种优势及与亲本不育系S和A所配组合的差别,将2个新型粳稻不育系2308SA和2310SA及对照亲本不育系2308S(2308SA亲本)、2310S(2310SA亲本)、2277A(2310SA和2308SA共同亲本)与6个粳稻恢复系配制杂交组合。组合F1分别在海南省陵水县和安徽省合肥市种植,对F1单株谷重的杂种优势、配合力及主要产量经济性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SA与不同的恢复系组配,F1单株谷重不同,不同生态地区,同一组合单株谷重有时差别较大。SA配制的组合F1单株谷重普遍有正向超高亲优势,与亲本不育系S和A配制的组合相比,有些组合具更强的产量超高亲优势和竞争优势。F1单株谷重的配合力分析表明,选育的2310SA在2个试验点的一般配合力均强于亲本不育系2310S和2277A,其配制的组合有的也表现出较好的特殊配合力。另外,SA配制的组合在产量经济性状上,陵水点的单株有效穗数变异较大,合肥点的每穗总粒数变异较大,它们各自对产量的贡献也都最大;陵水点的结实率显著高于亲本A配制的组合,合肥点的结实率显著高于亲本S配制的组合,合肥点的穗总粒数显著高于A配制的组合而结实率显著降低,其他性状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转C4光合基因水稻特征特性及其在两系杂交稻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对 pepc、ppdk和 pepc + ppdk三种转基因水稻农艺性状观察表明,与原种Kitaake相比单株有效穗有不同程度的增多,单株产量相应提高,特别是 pepc和ppdk基因聚合后,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分别比受体亲本Kitaake提高29.1%和27.0%。三种转基因材料作基因供体分别与受体光敏核不育系培矮64S、2304S和2306S杂交后,这些基因在新的  相似文献   
14.
皖粳97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本所选育的晚粳品系2277作母本 ,与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选育的晚粳品系丙814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晚稻新品种。2002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 ,定名皖稻64。该品种的育成 ,改变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晚粳品种“优而不高 ,高而不早”的局面 ,是安徽省品种结构调优的首选品种之一。一、种植面积和产量表现1997年在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双晚品比试验中 ,折合单产9.3t/hm2 ,比对照鄂宜105增产24.3 %。1999~2000年参加安徽省双晚组区试 ,平均产量5.88t/hm2 ,比对照两系粳杂70优04减产4.95 % ,1999年比对照D9055增产3.6…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三系BT型粳稻不育系育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三系杂交粳稻育种中常用的BT型粳稻不育系作了简介 ,探讨了温度对其育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高温 ( >3 5℃ )对其育性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双优3404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BT型粳稻不育系双九A与粳稻恢复系皖恢3404配组育成的杂交晚粳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抗病性较强、米质较优、适应性广等特点,于2007年2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7.
南方杂交粳稻的增产优势与合理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0年南方稻区出现的第二次卖粮难,主要是籼稻的“卖难”,对粳米来说却是“买难”。有人算了一笔帐,以南方六省市粳稻种植面积4290万亩,亩产500公斤,总产214.5亿公斤稻谷,按2.91亿人口计算,每人每月只有粳米4.3公斤(稻谷6.14公斤)。这一供需矛盾本应为高产优质的杂交粳稻推广开辟蹊,但南方杂交粳稻经过多年艰苦奋斗,虽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仍然发展缓慢。“七五”期间六省市育成的粳杂新组合65个,其中11个通过审定,32个通过区试,22个正在参试。据1990年统计,进入示范的不过20个,种植面积约30.4万亩,仅占南方粳稻面积0.8%。杂交粳稻发展缓慢的…  相似文献   
18.
农諺說:“一株稗草一餐粥,百株稗草一担谷”;“收不尽的五谷,除不尽的稗子”,生动地描述了稗草对水稻危害的普遍性与严重性。許多地区群众历来对除稗工作十分重视,既有习慣,也有經驗,伹一般多以人工拔除,在劳力不足时,往往不易做好。因此,如何在群众已有經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花力小、收效快的經济有效除稗措施,是提高水稻单产的重要問題。为此,作者于1962年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进行了这項研究,1963年春作了一些补充,下面  相似文献   
19.
杂草为害造成水稻的損失,有时不亚于病虫害。它不仅导致产量下降,而且引起种子混杂、品質变劣。我省每年种植水稻两千余万宙,产量占粮食总产量40%以上,除草又是水稻田間管理上耗費劳力最多的一項作业。因此,研究提出經济有效的防除稻田杂草措施,乃是提高劳动效率,增加水稻以至于粮食总产量的重要課題。为此,作者自1960年至1962年对此进行了研究。第一年初步作了2,4-滴防除杂草的效果及使用技术試驗;第二年除繼續这一工作外,又开始某些农业措施除草研究,1962年对稻田杂草的种类分布及其生活型作了初步調查,并繼續研究不同农业措施对防除杂草的效果。下面是三年的試驗結果。  相似文献   
20.
两系杂交中籼2301S/H7058的高产栽培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 ,研究了秧龄 (x1 )、密度 (x2 )和施纯氮量 (x3)对两系杂交中籼 2 3 0 1S/H70 5 8产量的影响 ,建立起数学回归模型 ,并对模型进行分析和模拟 ,提出在合肥地区该组合夺取高产的农艺措施为秧龄 3 4~ 3 8d ,栽插密度 2 1~ 2 3 .4万穴 /hm2 ,施纯氮量 175 .5~ 2 0 7kg/hm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