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3篇
  2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1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61.
铜鱼[Coreius heterodon (Bleeker)]属鲤形目、鲤科、亚科、铜鱼属,俗称金鳅、尖头棒、油铜等,为长江特有种,分布于长江干流及其支流中,是长江流域中重要的经济鱼类和优势鱼类。铜鱼为半洄游性鱼,喜流水性生活,平时多栖息于水质清新、溶氧丰富的沙壤底质河段,喜群体集游。铜鱼为杂食性,主要摄食底栖生物,如淡水壳菜、蚬、螺等,也摄食高等植物碎片、硅藻、水生昆虫、虾类和幼鱼。近年来因水工程建设、过度捕捞及环境恶化,其资源急剧下降,现已被列进《江苏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一批)》和《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相似文献   
62.
分析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明确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为金沙江干流水生生物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于2019年春夏秋三季对金沙江中下游(河流水体和库区)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功能群以及多样性指数进行调查,并分析了浮游植物功能群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金沙江中下游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32科54属96种,以硅藻门(39.58%)为主,其次是绿藻门(31.25%),河流水体与库区在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上差异不显著;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和Pielou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42、1.81和0.9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3项多样性指数在各采样点之间、各季节之间无显著差异;浮游植物共划分出24种功能群,其中8种(D、P、X1、J、C、LM、F、G)为该区域的优势功能群。河流水体出现频率大于30%的浮游植物功能群有12种,主要优势功能群以D和P为主;库区有15种,主要优势功能群以D、J、P和X1为主。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温度、浊度、海拔、氨氮和硝态氮是影响金沙江中下游流域浮游植物功能群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63.
杞麓湖位于云南省通海县城郊,是受人类干扰较为严重的高原浅水型湖泊之一。为了解杞麓湖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富营养化现状,于2021年对杞麓湖浮游植物和富营养化相关水质参数进行了4次调查,并对其鱼产力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杞麓湖浮游植物有8门116属213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数最多,有118种;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为全年优势种,且优势度较大;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值分别为(50.442±4.479)×107 ind./L和(20.132±2.208) mg/L,均以蓝藻门为主;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均值分别为1.691±0.081、0.490±0.021和1.537±0.066;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均值为76.3,显示杞麓湖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杞麓湖浮游植物可提供的鱼产力为1 843.59 t。综上所述,杞麓湖富营养化严重,湖区藻类密度较高且利用率偏低,建议加大鲢(Hypophthalmic...  相似文献   
64.
大鳍鳠是近年来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淡水养殖新品种,但是目前其养殖群体较小,人工繁育技术体系尚未构建,限制了该品种的产业化发展。文章结合相关研究成果,从生物学特性、繁殖生物学基础、亲鱼培育、催产和孵化技术等方面介绍了大鳍鳠人工繁殖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并对前景进行了展望,对于大鳍鳠的开发利用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5.
66.
为探究大规格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对不同隐蔽所的选择及其相关的行为特征, 本研究在同一养殖池中以不同材料构建了 3 种类型的洞穴(瓦片、卵石和水草), 并在实验池中按照放鱼的数量分别设置自由选择组(1 尾鱼)、无竞争组(3 尾鱼)、竞争组(6 尾鱼) 3 个实验组, 分析了 3 种养殖密度条件下大鳍鳠对隐蔽所的选择及其行为特征。结果显示, 大鳍鳠更偏好瓦片洞穴和卵石洞穴, 这两种洞穴未见多尾鱼同栖, 水草洞穴可见两尾鱼同栖。 面对不同种类洞穴, 大鳍鳠均表现为白天躲避在洞穴中, 夜间出来活动的特征。在无竞争和竞争组中, 大鳍鳠均表现出探索、巡查、捕食等日常行为, 追逐、碰撞、撕咬等攻击行为以及入侵、驱赶、守卫等领地行为。竞争组中实验鱼的攻击频率显著高于无竞争组, 夜间的攻击频率显著高于白天。大鳍鳠能够根据攻击行为建立社群等级分出“优势个体”和“弱势个体”。因此, 建议大鳍鳠在池塘养殖过程中采取夜间投喂模式, 并在池塘中设置足够的开放式隐蔽所供其躲避, 以避免其相互间攻击行为的发生, 提高养殖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