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4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8篇
  12篇
综合类   69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40篇
畜牧兽医   67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土壤不同大小颗粒固碳过程与速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土壤固碳过程及其变化机制,采用物理分组法探讨了安塞纸坊沟退耕15~45 a刺槐与柠条林地土壤砂粒、粉粒、黏粒截存有机碳的效应与速率。结果表明,对比坡耕地,两种退耕林地土壤颗粒结合碳含量均随退耕年限延长显著增加,并且表层0~10 cm土壤增幅最高,10~60 cm各土层增幅基本接近。退耕15~45 a期间,刺槐与柠条林0~20 cm土层均以粉粒碳密度增速最高,分别达0.21、0.11 Mg/(hm2·a),砂粒碳和黏粒碳增速相近,平均分别为0.13、0.06 Mg/(hm2·a)。同样的变化发生在0~60 cm土层,但各颗粒碳密度增速为0~20 cm土层的1.6~2.5倍。按此增速到退耕45 a时柠条林地砂粒碳、粉粒碳、黏粒碳相比坡耕地分别增大了2.6、1.1、0.8倍,刺槐林地则分别增大了8.3、2.2、2.8倍,并且对总有机碳累积贡献的平均比率为:砂粒碳(23%)等于黏粒碳(26%)且均小于粉粒碳(51%)。此外碳库管理指数比碳库活度与土壤总有机碳库变化有更显著的线性相关性。综上分析,该区域退耕刺槐林比柠条林土壤有更强的固碳效应,两种林地均以粉粒碳为主要固碳组分,以砂粒碳周转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192.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颗粒结合态碳库分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库差异及变化机制,比较分析了15 a生刺槐、山杏、杨树、沙棘、柠条5种退耕还林地土壤砂粒(≥53~2000μm)、粉粒(≥2~53μm)、黏粒(2μm)结合碳的质量分数与分布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与坡耕地比较,不同退耕林地从表层0~10cm到40~6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增加了1.0~1.9 g/kg,砂粒碳、粉粒碳、黏粒碳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0.5~0.1、1.0~0.6、0.4~0.3 g/kg。同时,各林地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粉粒碳密度差异为杨树=柠条沙棘山杏刺槐,两种碳库增幅分别为2.4~5.8和1.2~3.5 Mg/hm2;但不同林地该土层黏粒碳和砂粒碳基本无显著差异,平均增幅分别为0.7和0.9 Mg/hm2。土层深度为0~60 cm时,土壤总有机碳、粉粒碳、黏粒碳密度均表现为沙棘=杨树=柠条山杏=刺槐,3种碳库增幅分别7.1~12.1、3.8~6.8、1.8~3.2 Mg/hm2;该土层砂粒碳密度在不同林地间仍无显著差异,平均提高了1.5 Mg/hm2。不同林地土壤颗粒碳组分占全有机碳比例均以粉粒碳最高(56.8%)、黏粒碳次之(29.3%),砂粒碳最低(13.8%)。综上,不同退耕林地均以粉粒碳为土壤碳库变化和累积的主要形式,但以刺槐和山杏林提升退耕土壤总有机碳及颗粒碳组分库效应最明显,可作为该区域优选的退耕还林生态固碳技术。  相似文献   
193.
pH缓冲液诱导冬小麦苗期抗寒的生理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外源pH缓冲液喷施诱导冬小麦苗期抗寒的生理机理,以济麦22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分析了pH缓冲液处理后经低温胁迫的冬小麦叶片相对电导率、相对含水量、气孔导度、丙二醛(MD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冬小麦叶片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均增加。与对照相比,喷施pH 6.5和pH 6.0的缓冲液降低了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且减少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下降幅度,以pH 6.0缓冲液处理效应最为显著,经该处理6d时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气孔导度也比对照明显提高。说明适宜的外源pH缓冲液处理可诱导冬小麦酶促和非酶促防御系统抗逆机能的增强,有利于植株经受更长时间低温胁迫。  相似文献   
194.
果酒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娇妹  刘四新  陈文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83-15785,15788
综述了果酒中主要的抗氧化活性成分——多酚类化合物的分类、果酒抗氧化的机理和医疗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95.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对提高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甘肃省张掖市560户农户的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发现经营土地规模越大的农户对该技术的采用情况越好。运用Probit模型对不同土地规模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规模下,影响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年龄和土地细碎化程度只对小规模农户产生显著性影响;对节水灌溉技术的了解程度、采用时机和信息渠道只对中规模农户产生显著性影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收入只对大规模农户产生显著性影响。距最近集市的距离、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节水灌溉技术的效果水平、政府推广、政府补贴对总规模农户的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但显著性和影响程度在不同规模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6.
六堡茶是广西梧州特有名茶。茶多酚是茶叶中主要的化学成分和功能物质之一,是六堡茶色、香、味的形成重要物质。本研究用微波加热法提取六堡茶中的茶多酚,并对提取温度、微波功率、提取时间等条件对产品得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通过正交试验获得最佳的提取条件为:微波温度为90℃,微波时间为11min,微波功率为900W,茶多酚得率为22. 73%。利用微波技术提取茶多酚,操作流程简单,工艺安全简便、效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7.
沧州地区小麦越冬期温度条件的年际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了解沧州地区小麦冻害的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采用查阅小麦越冬期温度条件的历史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70-2009年该地区小麦越冬期温度条件的年际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冬前积温、秋季降温幅度、年负积温、1月极端高温和春季降温幅度等5个温度指标在年际之间差异很大,某些年份一个或几个指标出现不利的极端值则可能引发小麦冻害;除年负积温与1月极端高温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之外,其他指标之间的相关不显著;冬前积温、年负积温等指标在不同年代之间发生波动。这些结果对深入认识该地区小麦冻害的发生规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8.
针对中国气候条件下,大型连栋温室夏季自然通风降温效果较差,机械通风降温成本较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大角度侧窗结构。大角度侧窗可以增大通风面积,有效改善通风效果。  相似文献   
199.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动物疫病诊断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是在胶体金标记技术、免疫检测技术和层析分析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免疫学诊断技术。因其具有简便、快速、无污染、不需特殊仪器、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结果判断直观等优点,成为当前广泛采用的动物疫病免疫学诊断技术。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动物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及水产动物疫病诊断方面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在未来的动物疫病诊断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论文就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动物疫病诊断上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0.
[目的]水稻乙醇酸氧化酶1(OsGLO1)是光呼吸中的关键酶,调控植物免疫信号分子过氧化氢(H2 O2)的产生.本研究旨在分析OsGLO1在稻瘟病抗性中的功能,揭示其调控机制.[方法]利用稻瘟病菌株Guy11分别侵染水稻野生型(ZH11)和OsGLO1基因过表达(OsGLO1-OE)以及沉默(cas9-glo1)的转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