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3篇
农学   6篇
  1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研究不同种类饲料、饲养密度对大麦虫体重、死亡率、化蛹率和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龄幼虫期,采用饲料F(麦麸+大豆粉+玉米粉+鱼粉),当饲养密度为0.5~2.0头/cm2时,大麦虫幼虫生长发育好,其饲喂大麦虫幼虫的体重和死亡率与其他组差异显著;老熟幼虫期,采用饲料F(麦麸+大豆粉+玉米粉+鱼粉),当饲养密度为0.5~1.0头/cm2时,大麦虫生长发育效果最好,其饲喂大麦虫老熟幼虫的化蛹率和蛹重与其他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2.
microRNAs(miRNAs)是生物体内自然存在的一类长度约为22 nt的小分子非编码RNA,能够通过与靶基因mRNA 3'UTR不完全互补配对,降解靶基因mRNA或抑制其翻译,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进而广泛参与调控机体生长、发育、疾病等多个生物学过程。骨骼肌约占人体体重的40%,是动物体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miRNAs通过靶向骨骼肌发育、再生与疾病过程的关键因子,进而发挥调控作用。作为骨骼肌疾病的重要调控因子,miRNAs已成为肌肉相关疾病的检测标志物和靶向诊疗药物。近年来,随着对miRNAs研究的深入,有关miRNAs对骨骼肌调控的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作者综述了miRNAs参与调控骨骼肌细胞增殖、分化、再生与疾病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治疗肌肉疾病及提高畜禽肉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3.
本研究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水平探讨有角和无角牦牛群体的体况和代谢差异,为无角牦牛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试验检测了有角、无角牦牛群体的30项血液生理与生化指标,并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个群体测得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群体间有11项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5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14项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从测定的数据初步判定,有角与无角牦牛群体在高原低氧适应性、肝脏代谢、肾脏代谢及骨质形成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无角牦牛比有角牦牛更适应高原低氧的环境。本试验结果可为牦牛品种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以及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4.
李天科    梁春年    郎侠    裴杰    吴晓云    褚敏    秦文    阎萍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161-169
【目的】GDF-10基因又称作骨形成蛋白3b,最早通过骨形成蛋白寡聚核苷酸序列的PCR扩增所得,与骨骼的形成和发育有关。很多研究已经表明GDF-10基因在骨骼的形态变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实验通过研究甘南牦牛GDF-10基因多态性与生产性状间的相关性,证明GDF-10基因与骨骼发育的相关性,发现与牦牛生产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为加快牦牛选育进程,提高牦牛生产性能提供参考。【方法】以298头甘南牦牛血样为材料,随机选取其中的30个DNA样混合组成DNA池,设计9对引物对GDF-10基因外显子1,2和3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回收后测序。运用BLAST 和Chromas软件通过测序峰图找出突变位点,然后采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high resolution melting curve,HRM)进行基因型分型和统计等位基因频率。采用SHEsis和PHASE软件对GDF-10基因多态位点进行配对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采用SPSS17.0进行基因多态位点与生产性状关联性分析。【结果】检测到甘南牦牛GDF-10基因外显子3的 3个多态位点12116(G/A)、12152(C/T)、和13041(T/C)。群体遗传学分析显示,3个多态位点均表现为低度多态(PIC<0.25);?2检验表明牦牛群体在13041(T/C)位点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其它两个多态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多态位点配对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三个突变位点之间存在弱连锁平衡;关联分析表明,甘南牦牛GDF-10基因不同突变位点的基因型与体斜长、体高、胸围、体重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01),与管围差异不显著(P>0.05);单倍型分析后在群体中发现了7种单倍型组合,其中ATC和ATT组合与牦牛的体尺性状和体重显著相关。【结论】甘南牦牛GDF-10基因3个多态位点和两个单倍型组合与牦牛的体高、体长、体重和胸围显著相关,可以尝试作为牦牛生产性状的候选分子标记,为牦牛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与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5.
京白梨最佳授粉组合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找京白梨的最佳授粉组合,于2003~2004年分别在北京和沈阳地区选择了5个果园,12个授粉品种对京白梨进行授粉试验,观察不同授粉组合对京白梨坐果率的影响;通过疏花和人工授粉,探讨同一授粉品种对京白梨不同序位坐果率的影响,不同序位对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南果梨、鸭梨、鸭广梨均可以成为京白梨的优良授粉品种;同一授粉品种对京白梨不同序位的坐果率没有明显的影响,不同序位与果实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6.
北京房山区草莓根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北京市房山区草莓主栽品种根腐病致病菌的优势菌种并筛选出适宜的防治药剂。【方法】2014年6月—2015年10月于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夏场村和康奇草莓种植园采集染病的红颜草莓作为试验样本材料,采用常规组织分离分离病原菌;采用针刺回接法和伤根回接法对比证病;采用ITSrDNA分子测序和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病菌;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药剂对根腐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同时结合田间防治试验筛选出适宜的防治药剂。【结果】明确了引起房山区草莓根腐病的主要病原物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sp),参试的8种药剂对其抑制效果差异较大,其中抑制效果最好的有甲基硫菌灵和杀毒矾,EC50值分别为6.597 7和20.835 4。其次是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和寡雄腐霉,EC50值分别为120.650 3、185.033 1和244.262 8。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相比化学农药,生物菌剂可以更合理的改良土壤。【结论】北京房山区草莓主栽品种根腐病主要致病菌的确定以及相关药剂试验,为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草莓根腐病的致病菌研究补充了新的资料和数据,同时为针对性防治草莓根腐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7.
本研究利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和数据库对牦牛miR-101进行了靶基因预测与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取牦牛miR-101的序列,并分析其序列保守性;选取TargetScan、miRanda、PicTar预测结果的交集并结合miRTarbase中已证实的靶基因集合,取二者并集,采用BINGO和DAVID数据库获得靶基因集合的本体注释,进行GO功能富集及Pathway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miR-101序列在各物种间高度保守,miR-101调控的靶基因GO功能富集主要包括多细胞生物体发育、发育过程、系统发育、解剖结构发育、器官发育等基本生物学过程和蛋白连接、转录因子活性等分子功能;靶基因存在于细胞各个组分中,包括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器中;信号转导通路显著富集于MAPK信号通路(MAPK signaling pathway)、黏着斑(focal adhesion)、ErbB信号通路(ErbB signaling pathway)、Wnt信号通路(Wnt signaling pathway)、TGF-beta信号通路(TGF-beta signaling pathway)和mTOR信号通路(mTOR signaling pathway)中(P<0.05)。通过对牦牛miR-101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miR-101在牦牛肌肉发育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8.
【目的】通过对EGCG是否会影响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检测,探究喝茶对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中胰岛素药效和血液水平检测是否造成影响。【方法】使用EGCG灌胃的方法对胰岛素治疗后的糖尿病大鼠进行短时间干预,并进行血糖测试。用相应的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水平。【结果】体外研究发现,各个浓度的EGCG组对胰岛素检测值没有差别,而高浓度的EGCG会引起胰高血糖素检测值升高。在动物实验上,EGCG联合胰岛素实验组与胰岛素单独治疗组在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以及血液中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检测结果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饮茶不会影响糖尿病病人血液中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水平,对胰岛素的治疗效果无影响。  相似文献   
49.
为了研究Hesx1(Homeobox expressed in ES cells)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对无角牦牛各时期生长性状的影响,采用PCR-SSCP(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和DNA测序技术,对364头无角牦牛Hesx1基因hⅠ与hⅡ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分析Hesx1基因多态性对无角牦牛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在hⅠ基因座(5′UTR)第-618位发生单个碱基突变(G→C),出现GG与GC共2种基因型;在hⅡ基因座(Intron1)第+226位发生单个碱基突变(T→C),出现TT与TC共2种基因型。通过与6、12、18月龄无角牦牛的生长性状(体质量、体高、体斜长、胸围)进行关联分析发现,hⅠ基因座对6月龄无角牦牛的体质量、体高、胸围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但对体斜长影响不显著(P0.05);对12月龄无角牦牛的体质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体斜长、胸围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但对体高影响不显著(P0.05);对18月龄无角牦牛的体质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体高、体斜长、胸围均无显著影响(P0.05)。hⅡ基因座对6月龄无角牦牛的体质量、体高、体斜长、胸围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12月龄无角牦牛的体质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体高、胸围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体斜长无显著影响(P0.05);对18月龄无角牦牛的体质量、体高、体斜长、胸围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此同时,hⅠ与hⅡ基因座的突变杂合型GC与TC是无角牦牛生长的优势基因型。卡方适合性检验表明,牦牛群体显著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P0.05)。综上,可初步判定hⅠ与hⅡ多态基因座可以作为牦牛辅助育种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50.
沿海滩涂湿地对区域气候调节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对减缓区域气候变化有显著作用.搜集了东台市1950~2000年近50年的滩涂湿地面积和气温、降水、相对湿度等气候因素数据,对湿地围垦面积数据和历年的气象数据相对变化处理后,做了灰度关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