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61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亚东鲑(Salmo trutta fario)是鲑属鱼类在青藏高原仅有的鱼类种群,是亚东地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本研究对西藏亚东地区野生和养殖亚东鲑的常规营养成分及各组织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旨在比较野生和养殖亚东鲑营养成分的异同,为养殖亚东鲑的品质评价和饲料配方的完善提供参考信息。实验采集亚东河中野生亚东鲑和亚东渔业产业园中使用配合饲料养殖的亚东鲑各10尾用于相关成分分析,每尾为一个独立样本。结果显示,野生组肥满度显著低于养殖组,而全鱼水分和灰分显著高于养殖组。全鱼粗蛋白、粗脂肪以及肝脏常规成分在野生组和养殖组间无显著差异。野生组肌肉粗脂肪显著低于养殖组,而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组。野生组全鱼必需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养殖组,且野生组肌肉中苏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和甘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组。野生组全鱼、肌肉和肝脏中饱和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总量、EPA、C20:4n-6以及肌肉中DHA含量高于养殖组,而全鱼和组织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和n-6 PUFA总量低于养殖组。综上所述,目前养殖亚东鲑和野生亚东鲑在机体成分上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养殖鱼类体成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饲料组成,因此,亚东鲑养殖中饲料营养组成可能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52.
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污染物,因此提高鱼体抗污染应激能力至关重要。本试验采用不同维生素C含量的饲料饲喂圆斑星鲽幼鱼,探究饲料维生素C含量对圆斑星鲽幼鱼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试验在(12.5±1.5)℃的水温下进行,选择体重为(38.0±0.8)g的健康圆斑星鲽幼鱼,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维生素C含量为10.2(对照)、249.1、402.8、616.2、769.5、909.4和1 177.8 mg/kg的试验饲料8周。投喂试验结束后,从每个重复取10尾鱼,用20 mg/L的氨氮胁迫24 h。结果表明:无论是氨氮胁迫前还是氨氮胁迫后,在饲料维生素C含量达到769.5 mg/kg时,肝脏和肌肉中维生素C积累达到饱和,再继续升高饲料维生素C含量,肝脏、肌肉中维生素C含量不再显著升高(P0.05)。除1 177.8 mg/kg维生素C组外,无论是氨氮胁迫前还是氨氮胁迫后,各维生素C添加组圆斑星鲽幼鱼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616.2 mg/kg维生素C组血清中CAT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外,氨氮胁迫使各组血清中CAT和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但添加维生素C可以减少降低的幅度。无论是氨氮胁迫前还是氨氮胁迫后,各维生素C添加组鳃丝Na+/K+-ATP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氨氮胁迫使对照组及909.4和1 177.8 mg/kg维生素C组鳃丝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其他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氨氮胁迫使各组血清中葡萄糖和乳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血清中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此外,氨氮胁迫使各组血清中总铁结合力显著降低(P0.05)。综合各项测定指标,圆斑星鲽幼鱼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在402.8~616.2 mg/kg时可有效提高机体抗氨氮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53.
饵料、盐度对金乌贼幼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幼体培育困难的技术问题,以不同的饵料组合投喂金乌贼幼体。试验结果显示,卤虫幼体、配合饲料、糠虾、小虾、冰鲜鱼虾饵料组能满足其正常生长营养需求,60d成活率可达67%。通过金乌贼幼体在不同盐度水体培育下成活率的测定,确定其可在盐度24~37的水域正常存活。  相似文献   
54.
在水温15~25℃下,将平均体质量分别为792?27±48?89 g(大)、513?49±39?19 g(中)和185?59±25?51 g (小)的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按5?5 kg/m2和7?5 kg/m2的密度,饲养在5 m×5 m×3 m网箱中,投喂冰冻玉筋鱼60 d,以研究不同规格和密度的圆斑星鲽在网箱中的生长、饲料系数和体色变化情况。整个饲养期间,圆斑星鲽日增重变化在1?77~4?24 g/d,其中大规格鱼的日增重最高(3?49 g/d),当水温为15~20℃时,日增重可达4?24 g/d;饲料系数平均为4?87,其中大规格鱼的最低(4?16),当水温为15~20℃时,饲料系数为3?55;密度对圆斑星鲽网箱养殖的生长情况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15~20℃时圆斑星鲽生长快于20~25℃时;网箱养殖圆斑星鲽体色逐渐接近野生鱼体色,无眼侧异常黑化的体色逐渐褪黑变白。研究认为,圆斑星鲽是一种适合网箱养殖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55.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对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幼鱼进行工厂化养殖试验,以了解和分析其生长特征。在地下海水温度(10.42±0.45)~(13.65±1.22)℃的条件下,经过210 d的养殖试验,裸盖鱼幼鱼由初始平均体重(33.27±5.82)g增长到(805.20±113.79)g,平均增重量最大值为(193.42±29.23)g/月,平均日增重量(3.68±0.61)g/d,最大日增重量(6.45±0.97)g/d。裸盖鱼幼鱼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回归方程式为:W=0.017 4 L2.943 6(R2=0.973 1)。水温对裸盖鱼幼鱼的增重、存活率及饵料系数均有影响,结果显示,最适养殖水温为(11.32±0.75)~(12.68±0.92)℃,与1龄以上裸盖鱼的最适水温基本一致,在该水温范围内,裸盖鱼幼鱼生长迅速,饵料系数相对较低,存活率较高。研究表明,裸盖鱼喜低温,生长速度快,养殖效益显著,是极具开发前景的冷水性养殖鱼类。  相似文献   
56.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基因分析了我国沿海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6个野生群体(大连、秦皇岛、蓬莱、日照、舟山和汕头)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在176个个体915 bp的Cyt b部分序列中共检测到32个变异位点和30个单倍型;6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883~0.953,核苷酸多样性0.0032~0.0039;群体间固定指数较小,呈中低度分化;AMOVA分析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群体间遗传分化未达到显著水平。群体历史动态分析表明,绿鳍马面鲀在16.9万~42.2万年前经历种群扩张。总体上,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小,并未形成相应的地理支系,推测黑潮的输送作用以及绿鳍马面鲀的洄游习性维持了各群体间高强度的基因交流;中更新世中晚期的气候波动对绿鳍马面鲀的种群扩张以及地理分布格局可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结果加深了人们对于绿鳍马面鲀资源情况的认识,为绿鳍马面鲀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7.
养殖金乌贼卵子发生和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深入了解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的生殖生理特性,本研究采用解剖学方法及组织切片技术,观察和描述了金乌贼卵巢形态和卵子各个时相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金乌贼卵子发生过程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卵子成熟之前滤泡细胞一直存在且伴随着其结构变化,滤泡细胞解体与卵黄物质出现同步发生,卵黄物质从无到有再到大量积累直至充满整个卵母细胞,细胞核则随着滤泡细胞内折逐渐发生偏移直至最后消失。研究还发现金乌贼卵巢内卵子发生不同步且形态差异显著,未成熟的卵子粘连在卵巢基质上,依次环布于卵巢基质周围,越靠近中心,卵母细胞发育程度越低;成熟后的卵子游离在卵巢腔中,经过输卵管排出体外。根据卵巢内卵子的大小和形态、滤泡细胞形态及卵黄形成情况,将金乌贼卵子发生分为增殖期(卵原细胞期)、小生长期(无滤泡期,单层滤泡期,双层滤泡期)、大生长期(滤泡内折期,卵黄形成早期,卵黄形成晚期)、成熟期、退化吸收期共5个时期9个时相。卵巢发育分期则是以卵子时相为基础,根据卵巢的外观形态、性腺系数以及切面上优势卵子的时相,把卵巢分为Ⅰ~Ⅵ共6个时期。金乌贼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的动态观察与描述,对丰富头足类繁殖生物学理论及提升人工繁殖技术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本研究旨在探究维生素C(V_C)对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早期发育中孵化率、出膜率和成活率的影响,对其消化酶和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及肝脂酶(Hepatic Lipase,HL)的影响。实验用圆斑星鲽为人工受精卵,分为5组,孵化水体V_C浓度分别为0、20、25、30和35 mg/L,分别在成熟卵、受精卵、原肠中期、晶体出现期、内源营养期(2日龄)、混合营养期(6日龄)及外源营养期(9日龄)取样。记录圆斑星鲽的出膜时间、出膜率和成活率,测定对照组和生长指标优越组的消化酶活性和2种酯酶的活性。结果显示,25 mg/L的V_C能显著提高圆斑星鲽的出膜率和成活率,并缩短出膜时间(P0.05)。V_C能促进圆斑星鲽早期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的沉积。外源营养期后,胃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淀粉酶活性在混合营养期显著提高(P0.05),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在内源营养期就显著提高(P0.05)。25 mg/L V_C溶液浸泡使圆斑星鲽胚胎发育过程中的LPL和HL比活力显著升高(P0.05)。合子中的LPL和HL基因可能在原肠期开始表达,合成脂质水解酶分解脂质,为胚胎发育供能。研究表明,圆斑星鲽成熟卵受精后脂肪酶和胰蛋白酶酶优先发挥作用,分解卵黄中的碳水化合物为胚胎发育迅速提供能量。25 mg/L的V_C能显著提高消化酶活性,并促进蛋白质的沉积,有利于孵化成活的V_C浓度可以显著促进圆斑星鲽早期发育的脂质代谢。  相似文献   
59.
本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对照)、0.025%、0.050%、0.100%、0.200%和0.400%的纤维素酶,配制6种试验饲料,饲喂平均初始体重为(1.44±0.01)g的幼刺参49 d,以研究饲料中添加纤维素酶对幼刺参生长性能、消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头刺参.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025%~0.100%纤维素酶可显著提高幼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 (P<0.05),降低饲料系数(FCR) (P<0.05),其中0.100%组的SGR最高和FCR最低.饲料中添加纤维素酶对幼刺参的摄食率(FI)和成活率(SR)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ADCd)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ADCp)随着纤维素酶添加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其中0.100%组的ADCd和ADCp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400%组的ADCd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ADC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纤维素酶后幼刺参前肠、中肠和后肠淀粉酶(AMS)活性均有所升高,其中0.100%、0.200%和0.400%的纤维素酶分别对前肠、中肠和后肠AMS活性作用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0.100% ~0.200%纤维素酶可显著提高幼刺参肠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P<0.05).由此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纤维素酶可促进幼刺参生长,提高其消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综合考虑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在幼刺参饲料中纤维素酶的适宜添加量为0.100%.  相似文献   
60.
以体重为338.32-445.98 g的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及其正反杂交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其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正交种(星突江鲽♀×石鲽♂)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反交种(石鲽♀×星突江鲽♂)(P<0.05),与星突江鲽、石鲽差异不显著(P>0.05);正交种的粗脂肪含量最高,为1.44%,显著高于其他3种鱼(P<0.05);反交种粗脂肪含量最低,为0.43%,与星突江鲽差异显著(P<0.05),与石鲽差异不显著(P>0.05).正交种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反交种(P<0.05),与星突江鲽、石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反交种的水分含量最高.4种鱼的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正交种的液体、水分、脂质流失率均显著低于星突江鲽和石鲽(P<0.05),其熟肉率显著高于反交种(P<0.05).正交种的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均明显高于其他3种鱼,且支/芳值接近人体正常水平.4种鱼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均高于FAO/WHO标准,尤其是正交种,还高于鸡蛋蛋白质标准.正交种的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也均为最高,而反交种均为最低.研究表明,正交种(星突江鲽♀×石鲽♂)营养价值较高,其肌肉品质更优于星突江鲽和石鲽,在营养物质方面具有一定的杂交优势;反交种(石鲽♀×星突江鲽♂)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这为星突江鲽和石鲽杂交育种性状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