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27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急性胁迫对团头鲂铁稳态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金伟  习丙文  滕涛  陈凯  秦婷  谢骏 《水产学报》2017,41(10):1562-1570
为研究急性应激反应对鱼体铁含量及铁稳态相关基因的影响,以团头鲂为研究对象,通过腹腔注射皮质醇来模拟急性应激,在注射后不同时间点对团头鲂的血液、肠和肝脏进行取样,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和肝脏中的铁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铁稳态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皮质醇注射后血浆皮质醇显著升高,血浆中铁含量在4、8、10和12 h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肝脏中的铁含量在4、8、10和12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团头鲂肝脏中铁调素(hep)基因表达量显著增加,并分别在8和10 h达最大值,随后有所下降。肠道和肝脏中转铁蛋白基因(Tf)的表达量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研究表明,急性应激下机体细胞内储存铁大量释放到体液中,造成病原感染和体内增殖风险增加;hep及Tf上调表达降低细胞内铁释放和促进体液铁向胞内蓄积,在鱼体内铁稳态的调控和固有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黏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540尾初始体重为(10.0±0.5)g的团头鲂幼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脂肪水平为2.29%、4.29%、6.29%、8.29%、10.29%和12.29%的等氮等能试验饲料。饲养8周后检测鱼体生长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和表皮、肠道中黏蛋白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1)6.29%和8.29%组的增重率(WGR)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2)12.29%组血清皮质醇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最高,显著高于2.29%、4.29%、6.29%和8.29%组(P0.05),但与10.29%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3)8.29%组鱼体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高于2.29%组(P0.05);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在6.29%组最高,除8.29%组外,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丙二醛(MDA)含量在6.29%组最低,显著低于2.29%和12.29%组(P0.05)。4)12.9%组肠道黏蛋白2(Muc2)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8.29%组表皮黏蛋白5b(Muc5b)基因表达量与12.29%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病原菌感染试验表明,2.29%和12.29%组死亡率较高,6.29%和8.29%组死亡率较低,且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脂肪水平在6.29%~8.29%时,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抗病力和表皮黏蛋白Muc5b基因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23.
武汉单极虫生活史中放射孢子虫的发现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习丙文  李鹏  陈凯  章晋勇  谢骏 《水产学报》2016,40(4):644-651
鲫养殖中粘孢子虫病非常严重,为掌握其病原的感染传播途径,实验通过粘孢子虫生活调查研究,在底栖寡毛类苏氏尾鳃蚓体内发现了一种放射孢子虫。该放射孢子虫的孢子无孢柄;孢体顶面观和侧面观都呈近卵圆形,长(19.8±1.3)μm,宽(18.2±1.1)μm;3个极囊梨形,呈点状聚集分布在孢体顶端,极囊长(4.53±0.4)μm,宽(3.4±0.4)μm;3个尾柄几乎等长,刺状,从孢体基部向下伸展,尾柄间夹角100°,尾柄长(195.0±15.7)μm,宽(11.5±0.8)μm。根据形态特征将其划归为橘瓣放射孢子虫集合类群。18S r DNA序列分析表明该放射孢子虫与鲫体表寄生武汉单极虫为同一物种,序列相似率为99.8%~100%。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发现单极虫类群中多数种类的放射孢子虫阶段主要寄生在苏氏尾鳃蚓体内。本研究首次发现和报道了鲫寄生武汉单极虫生活史中寡毛类宿主及其放射孢子虫的形态特征,为鲫粘孢子虫病生态防控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4.
秦婷  习丙文  谢骏  潘良坤 《水产学报》2022,46(2):270-279
为探明嗜水气单胞菌QseB在病原菌对鱼体应激激素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的识别和响应过程中的作用,实验采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了嗜水气单胞菌NJ-35的qseB缺失突变株(AqseB),比较分析了 NE诱导后,野生株和突变株之间其生物膜形成能力、溶血活性和运动能力等与细菌毒力有关的生物学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25.
嗜水气单胞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光  周群兰  谢骏  习丙文  徐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49-14151
通过对传统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的比较,概括了嗜水气单胞菌的流行病学的研究现状,展望分子流行病学在水产动物嗜水气单胞菌流行病学上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6.
江苏省渔源性嗜水气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江苏省渔源性嗜水气单胞菌进行耐药性分析。[方法]2014—2015年,对江苏地区渔源性嗜水气单胞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用API20E试剂条检测嗜水气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共检测到嗜水气单胞菌阳性菌株92份,阳性率为17.79%。对92株嗜水气单胞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在耐药率方面,利福平、新霉素的耐药率36%,罗红霉素的耐药率23%,诺氟沙星、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的耐药率10%,卡那霉素、氧氟沙星、红霉素的耐药率9%。在高敏性方面,氧氟沙星90%,卡那霉素、链霉素80%,诺氟沙星、利福平、庆大霉素、恩诺沙星70%,红霉素30%,新霉素10%。[结论]在江苏地区嗜水气单胞菌的药物防控中,首选药物为氧氟沙星、卡那霉素和链霉素,应尽量避免使用利福平、新霉素和罗红霉素。  相似文献   
27.
江苏地区渔源嗜水气单胞菌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地区主要淡水渔业养殖品种为研究对象,无菌采集样品肝、脾、肾、腹腔积液和血液增菌纯化后,用API20E试剂条检测嗜水气单胞菌阳性样品92份,阳性率为17.79%。同时用PCR方法对92株初筛阳性进行验证核对,得到60株可鉴定到种的嗜水气单胞菌,其余32株可以鉴定到气单胞菌属。同时对92株阳性菌株进行溶血性试验,其中60株菌具有溶血性,32株不具有溶血性。对采样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12个采样地区样品中均有携带,携带率最低为金坛的10%,最高为大丰的30.77%。在3(-1)0月采样期内均有检出,其中从6月份开始增加,7-9月份较其他月份具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从病原生物侵染品种上看,此次调查的主要淡水养殖品种嗜水气单胞菌平均品种检出率为17.79%。  相似文献   
28.
黑素皮质素受体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它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调控的应激应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MC2R本身由1条多肽链构成,具有7个跨膜的α螺旋,其相应配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是唯一能激活MC2R的内源性物质,与此同时,MC2R对辅助蛋白(MRAP)具有严格的依赖性,只有MRAP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实现MC2R的功能表达,前人对其结构、功能和进化开展了大量研究。本研究就MC2R及其配体(ACTH)、辅助蛋白(MRAP)以及这一受体在鱼类应激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简要概述,为渔业生产中的应激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9.
陈凯  习丙文  滕涛  秦婷  潘良坤  谢骏 《水产学报》2019,43(4):719-730
为了解团头鲂糖皮质激素受体(GR)在应激反应中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以皮质醇注射模拟应激事件,采集组织样品,常规检测血糖、血清皮质醇水平;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gr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丰度及其参与调控的功能基因的表达变化;并通过常规石蜡切片开展了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gr1在脾脏、鳃、头肾等组织中有较高的表达量,gr2则在肝、垂体、肠等组织中具有较高的表达丰度。应激恢复过程中,下丘脑gr1表达量存在波动,gr2在0 h表达显著上调,gr1/gr2值逐渐增大;垂体中gr1和gr2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gr1/gr2值在2 h达到峰值水平;头肾中gr1表达量有波动,而gr2在0 h和2 h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检测点的表达量,gr1/gr2值逐渐减小;肝脏中gr1的表达量在0 h和2 h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检测点,gr2表达有上下波动的现象,gr1/gr2值有减小的趋势,而pepck表达则出现了显著上调,在2 h达到峰值;皮肤中gr1先升高后降低,gr2在0 h和2 h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检测点,gr1/gr2值在2~8 h维持在较大值,而occ表达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鳃中gr1与gr2均在2 h时发生了显著上调,gr1/gr2值在2~8 h维持在较大值,occ表达峰值出现在2 h。组织学研究显示鳃丝有增生现象,肾间组织中类淋巴细胞增多,其他所检视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应激反应过程中gr在不同组织不同亚型间存在不同的表达变化,以及和不同组织器官中相关功能基因的相关性显示了GR在相关调控中的复杂性,而组织学研究结果则表明了应激反应存在诱发病理变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30.
QseBC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细菌的双组分调控系统(two-component regulatory system,TCS),能感应细胞外环境因子信号,在调控细菌毒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QseC在识别和响应宿主应激激素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及其对毒力因子表达的调控作用,本实验首先构建了嗜水气单胞菌NJ-35缺失突变株ΔqseC与互补株qseC+,分析了在NE诱导下野生株和突变株的体外毒力因子表达和鱼体死亡率的变化。结果表明,qseC的缺失抑制了NE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促生长作用,降低了NE对生物膜形成能力和溶血活性的增强作用及其对罗非鱼的致死率,而对运动性、脂肪酶与蛋白酶活性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本实验明确了嗜水气单胞菌QseC能够响应NE,从而调节菌株的毒力,对全面认识嗜水气单胞菌的致病机理及其与宿主的互作机制有着重要意义,并为探索疾病防控新技术奠定相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